"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佔據楚關,全據長江防線,下一步應當是經略荊州。荊州處於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脅司州、豫州;西可以進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東可以屏障揚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其為“用武之國”;另外荊州雖然在交通上四通八達,但地勢很好,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襄陽、夷道、益陽、夏口之間是一片較為平坦,但水路縱橫的地區,周圍山嶺環繞;全據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長江和漢水的水利,加上孫權繼承的江東六郡,能夠組成一條渾然一體的長江防線。至於荊州南部各郡縣更是山林密佈,面對的也只是發展不怎麼好,同時內部局勢也很複雜的交州。所以荊州對於任何一個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優厚的“帝王之資”。不過甘寧的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到襄陽,而是圍繞長江做文章,所以小編以為襄陽是否為甘寧戰略中的目標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荊州之後,甘寧設想中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楚關進攻巴蜀。這一步完成後,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為孫權的“後花園”,自然會歸附孫權。這樣一來孫權基本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以長江、漢水、大巴山為屏障,與北方的軍閥(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禮。這就是甘寧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佔據楚關,全據長江防線,下一步應當是經略荊州。荊州處於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脅司州、豫州;西可以進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東可以屏障揚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其為“用武之國”;另外荊州雖然在交通上四通八達,但地勢很好,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襄陽、夷道、益陽、夏口之間是一片較為平坦,但水路縱橫的地區,周圍山嶺環繞;全據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長江和漢水的水利,加上孫權繼承的江東六郡,能夠組成一條渾然一體的長江防線。至於荊州南部各郡縣更是山林密佈,面對的也只是發展不怎麼好,同時內部局勢也很複雜的交州。所以荊州對於任何一個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優厚的“帝王之資”。不過甘寧的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到襄陽,而是圍繞長江做文章,所以小編以為襄陽是否為甘寧戰略中的目標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荊州之後,甘寧設想中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楚關進攻巴蜀。這一步完成後,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為孫權的“後花園”,自然會歸附孫權。這樣一來孫權基本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以長江、漢水、大巴山為屏障,與北方的軍閥(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禮。這就是甘寧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關於甘寧戰略的一些淺析

其實不僅是甘寧,周瑜、魯肅都提出過江東集團擴張的戰略。魯肅的戰略和甘寧差不多,先滅黃祖再攻荊州,隨後的內容就沒有了,大概還是進攻劉璋,只是沒說得那麼遠;周瑜的戰略更復雜和明確一些,因為當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南郡的一部分已經進入到江東集團的手中,同時劉備也乘著“赤壁之戰”的東風迅速發展。簡單來說,周瑜的戰略是入峽口取巴蜀、漢中,與馬超結好,再從江陵取襄陽,將劉備壓制到荊南。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佔據楚關,全據長江防線,下一步應當是經略荊州。荊州處於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脅司州、豫州;西可以進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東可以屏障揚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其為“用武之國”;另外荊州雖然在交通上四通八達,但地勢很好,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襄陽、夷道、益陽、夏口之間是一片較為平坦,但水路縱橫的地區,周圍山嶺環繞;全據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長江和漢水的水利,加上孫權繼承的江東六郡,能夠組成一條渾然一體的長江防線。至於荊州南部各郡縣更是山林密佈,面對的也只是發展不怎麼好,同時內部局勢也很複雜的交州。所以荊州對於任何一個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優厚的“帝王之資”。不過甘寧的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到襄陽,而是圍繞長江做文章,所以小編以為襄陽是否為甘寧戰略中的目標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荊州之後,甘寧設想中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楚關進攻巴蜀。這一步完成後,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為孫權的“後花園”,自然會歸附孫權。這樣一來孫權基本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以長江、漢水、大巴山為屏障,與北方的軍閥(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禮。這就是甘寧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關於甘寧戰略的一些淺析

其實不僅是甘寧,周瑜、魯肅都提出過江東集團擴張的戰略。魯肅的戰略和甘寧差不多,先滅黃祖再攻荊州,隨後的內容就沒有了,大概還是進攻劉璋,只是沒說得那麼遠;周瑜的戰略更復雜和明確一些,因為當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南郡的一部分已經進入到江東集團的手中,同時劉備也乘著“赤壁之戰”的東風迅速發展。簡單來說,周瑜的戰略是入峽口取巴蜀、漢中,與馬超結好,再從江陵取襄陽,將劉備壓制到荊南。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雖然甘寧、魯肅、周瑜各自的戰略在細節詳略上有一些不同,但大體上是在是大同小異。即避開強大的北方,向西攻取荊州、益州,依靠天然山川之險和兩州富庶的人口物力劃江而治,統一南方後再圖謀北方。這是一種先易後強的戰略。而且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也提出要以荊州、益州為資本。看來在當時人眼中,荊州和益州確實是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必須要爭取的地盤。

這樣看來甘寧的戰略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事實上孫權在繼承孫策基業之後,兩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山越、攻江夏。這才有甘寧射殺凌操救黃祖的事情。所以說甘寧提出的戰略並沒有什麼開拓性的建議,只是符合江東集團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方針。

不過甘寧早先先後依附劉璋、劉表、黃祖,對這三個勢力內部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瞭解。黃祖年老昏聵,江夏內部也有很大問題,戰船、軍械、錢糧都有所欠缺,而且黃祖在與江東長期的戰鬥中也變得有些疲敝,甘寧深知這些劣勢,於是勸孫權一鼓作氣消滅黃祖。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佔據楚關,全據長江防線,下一步應當是經略荊州。荊州處於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脅司州、豫州;西可以進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東可以屏障揚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其為“用武之國”;另外荊州雖然在交通上四通八達,但地勢很好,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襄陽、夷道、益陽、夏口之間是一片較為平坦,但水路縱橫的地區,周圍山嶺環繞;全據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長江和漢水的水利,加上孫權繼承的江東六郡,能夠組成一條渾然一體的長江防線。至於荊州南部各郡縣更是山林密佈,面對的也只是發展不怎麼好,同時內部局勢也很複雜的交州。所以荊州對於任何一個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優厚的“帝王之資”。不過甘寧的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到襄陽,而是圍繞長江做文章,所以小編以為襄陽是否為甘寧戰略中的目標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荊州之後,甘寧設想中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楚關進攻巴蜀。這一步完成後,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為孫權的“後花園”,自然會歸附孫權。這樣一來孫權基本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以長江、漢水、大巴山為屏障,與北方的軍閥(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禮。這就是甘寧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關於甘寧戰略的一些淺析

其實不僅是甘寧,周瑜、魯肅都提出過江東集團擴張的戰略。魯肅的戰略和甘寧差不多,先滅黃祖再攻荊州,隨後的內容就沒有了,大概還是進攻劉璋,只是沒說得那麼遠;周瑜的戰略更復雜和明確一些,因為當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南郡的一部分已經進入到江東集團的手中,同時劉備也乘著“赤壁之戰”的東風迅速發展。簡單來說,周瑜的戰略是入峽口取巴蜀、漢中,與馬超結好,再從江陵取襄陽,將劉備壓制到荊南。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雖然甘寧、魯肅、周瑜各自的戰略在細節詳略上有一些不同,但大體上是在是大同小異。即避開強大的北方,向西攻取荊州、益州,依靠天然山川之險和兩州富庶的人口物力劃江而治,統一南方後再圖謀北方。這是一種先易後強的戰略。而且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也提出要以荊州、益州為資本。看來在當時人眼中,荊州和益州確實是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必須要爭取的地盤。

這樣看來甘寧的戰略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事實上孫權在繼承孫策基業之後,兩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山越、攻江夏。這才有甘寧射殺凌操救黃祖的事情。所以說甘寧提出的戰略並沒有什麼開拓性的建議,只是符合江東集團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方針。

不過甘寧早先先後依附劉璋、劉表、黃祖,對這三個勢力內部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瞭解。黃祖年老昏聵,江夏內部也有很大問題,戰船、軍械、錢糧都有所欠缺,而且黃祖在與江東長期的戰鬥中也變得有些疲敝,甘寧深知這些劣勢,於是勸孫權一鼓作氣消滅黃祖。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劉表雖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缺少魄力,在甘寧這樣的豪賊眼中屬於“終必無成,恐一朝土崩”的人物。更主要的是,劉表內部有更大的問題。劉表“單騎入荊州”,能夠穩坐荊州二十年,很大程度上靠荊州的世家大族,也給這些人優厚的待遇和權力。劉表可以鎮得住這些世家,劉表的兒子可沒有這樣的威望。甘寧直接評價說:“(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事實也確實如此,劉表去世,劉琮即位,面對曹操時,這些州吏、世家瘋狂地勸劉琮投降,將荊州拱手讓給曹操。“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其實也是一種無奈。

至於益州牧劉璋,本身就是因為闇弱被支持上位的。而且巴蜀內部的矛盾比荊州更甚,劉焉時期以“東州士”殘酷壓制益州大戶,兩個群體之間矛盾重重。劉焉去世後,這些“東州士”受到益州大戶的威脅,對劉璋的統治產生背離的情緒。而且“東州士”在益州缺少根基,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外敵入侵,他們也會主動依附外敵,來換取生存的土壤。我們從劉備入蜀的時候就可以看出,“東州士”對劉璋的忠誠度確實要明顯低於益州本土。甘寧出身於益州,對這種情況自然也有所目睹,他的戰略應該也會把這種因素計劃在內。

"

靈著祠(劉克莊)

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

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相信這句話在很多三國迷心中印象深刻。甘寧在江東集團中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驍將,在第二次“濡須之戰”中,有過“百騎劫營”的壯舉。但甘寧在剛剛歸附江東的時候,還是為孫權獻上“天下二分”的戰略,體現自己的戰略目光。下面小編就聊一聊甘寧的這個戰略。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投奔孫權之前的經歷

聊到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與甘寧的早期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甘寧老家是荊州南陽人,其祖先定居在益州巴郡。甘寧早期做過豪賊,之後改正行徑,開始讀書。在做豪賊的時候,甘寧和郡縣中官吏有過交往(當然也得罪一些人),脫去豪賊身份後,甘寧反而走入仕途,成為計吏,又成為蜀郡丞,相當於蜀郡的二把手。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結果在劉璋當益州牧的時候,甘寧反了。按《英雄記》中的記載,當時參與這次叛亂的有劉璋部將甘寧、沈彌、婁發,還有一個荊州別駕從事劉懞。這個就比較奇怪了。劉懞是荊州牧劉表的人,不可能“反叛”劉璋。有人認為,在這裡遺漏了一兩個字,劉懞應當是受劉表的命令,誘導甘寧等人反叛。劉表與劉焉父子向來不和,益州又是相對封閉、富庶、安定的天府之國,當然受劉表的覬覦。這種說法小編認為有一定道理。

《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懞,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這次反叛是失敗了,甘寧帶著八百人逃到荊州南陽,選擇歸附劉表。劉表重視文教,對甘寧這樣的既無荊襄根基,又無文化名聲,甚至還有豪賊劣跡的人不感冒;另一方面甘寧也認為劉表只能守成,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一定會被淘汰,於是打算繼續東向投奔孫權。當時黃祖鎮守江夏,是對江東集團在東方的主要戰場。甘寧被黃祖攔截,於是又寄身於黃祖。甘寧在孫權與黃祖的拉鋸戰中表現突出,還射殺凌操。但黃祖仍然輕視、慢待甘寧。於是甘寧又脫離黃祖,歸附孫權。也就是說,在孫權之前,甘寧陸續輔佐過劉焉父子、劉表、黃祖(劉表和黃祖其實應該算一個勢力,但黃祖的地位確實很高),而後來甘寧向孫權提出的西進戰略中,這些勢力都是其中的目標。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吳書》:“黃祖在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禮之。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後,射殺校尉凌操。”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甘寧的西進戰略

甘寧對未來形勢十分清楚,漢室氣數將盡,曹操必定會取而代之。北方勢強,江東集團的防禦只有靠長江天塹;同時江東士兵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擺在江東集團面前的擴張方向有北方淮南地區、西方江漢地區。江東集團的立足之本是以長江為依託,而且更擅長水戰,自然後者更為容易和適合。所以甘寧提出的第一步就是消滅黃祖,佔據江夏郡。江夏郡南北多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能承擔江東對西方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打通對荊州擴張的通道。

取得江夏之後,甘寧給出的第二步是沿長江迅速進攻江陵、夷道,入益州拔掉楚關。楚關就是在荊州到益州之間的魚復縣中的一個關隘,扼守在扞水上,也叫做扞關。佔據楚關後,將劉璋壓縮在四川平原,掐斷劉璋出峽口的機會;也在益州和荊州之間山脈中埋下一顆釘子,方便之後進攻益州。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佔據楚關,全據長江防線,下一步應當是經略荊州。荊州處於天下腹心,北可以威脅司州、豫州;西可以進入益州;南可以交通交州;東可以屏障揚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其為“用武之國”;另外荊州雖然在交通上四通八達,但地勢很好,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襄陽、夷道、益陽、夏口之間是一片較為平坦,但水路縱橫的地區,周圍山嶺環繞;全據南郡、江夏,也能利用到長江和漢水的水利,加上孫權繼承的江東六郡,能夠組成一條渾然一體的長江防線。至於荊州南部各郡縣更是山林密佈,面對的也只是發展不怎麼好,同時內部局勢也很複雜的交州。所以荊州對於任何一個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優厚的“帝王之資”。不過甘寧的戰略中沒有明確提到襄陽,而是圍繞長江做文章,所以小編以為襄陽是否為甘寧戰略中的目標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消化掉荊州之後,甘寧設想中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楚關進攻巴蜀。這一步完成後,孫權佔據揚州、荊州、一大片益州,南方的交州作為孫權的“後花園”,自然會歸附孫權。這樣一來孫權基本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以長江、漢水、大巴山為屏障,與北方的軍閥(基本就是曹操了)分庭抗禮。這就是甘寧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關於甘寧戰略的一些淺析

其實不僅是甘寧,周瑜、魯肅都提出過江東集團擴張的戰略。魯肅的戰略和甘寧差不多,先滅黃祖再攻荊州,隨後的內容就沒有了,大概還是進攻劉璋,只是沒說得那麼遠;周瑜的戰略更復雜和明確一些,因為當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南郡的一部分已經進入到江東集團的手中,同時劉備也乘著“赤壁之戰”的東風迅速發展。簡單來說,周瑜的戰略是入峽口取巴蜀、漢中,與馬超結好,再從江陵取襄陽,將劉備壓制到荊南。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雖然甘寧、魯肅、周瑜各自的戰略在細節詳略上有一些不同,但大體上是在是大同小異。即避開強大的北方,向西攻取荊州、益州,依靠天然山川之險和兩州富庶的人口物力劃江而治,統一南方後再圖謀北方。這是一種先易後強的戰略。而且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也提出要以荊州、益州為資本。看來在當時人眼中,荊州和益州確實是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必須要爭取的地盤。

這樣看來甘寧的戰略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事實上孫權在繼承孫策基業之後,兩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山越、攻江夏。這才有甘寧射殺凌操救黃祖的事情。所以說甘寧提出的戰略並沒有什麼開拓性的建議,只是符合江東集團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方針。

不過甘寧早先先後依附劉璋、劉表、黃祖,對這三個勢力內部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瞭解。黃祖年老昏聵,江夏內部也有很大問題,戰船、軍械、錢糧都有所欠缺,而且黃祖在與江東長期的戰鬥中也變得有些疲敝,甘寧深知這些劣勢,於是勸孫權一鼓作氣消滅黃祖。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劉表雖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缺少魄力,在甘寧這樣的豪賊眼中屬於“終必無成,恐一朝土崩”的人物。更主要的是,劉表內部有更大的問題。劉表“單騎入荊州”,能夠穩坐荊州二十年,很大程度上靠荊州的世家大族,也給這些人優厚的待遇和權力。劉表可以鎮得住這些世家,劉表的兒子可沒有這樣的威望。甘寧直接評價說:“(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事實也確實如此,劉表去世,劉琮即位,面對曹操時,這些州吏、世家瘋狂地勸劉琮投降,將荊州拱手讓給曹操。“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其實也是一種無奈。

至於益州牧劉璋,本身就是因為闇弱被支持上位的。而且巴蜀內部的矛盾比荊州更甚,劉焉時期以“東州士”殘酷壓制益州大戶,兩個群體之間矛盾重重。劉焉去世後,這些“東州士”受到益州大戶的威脅,對劉璋的統治產生背離的情緒。而且“東州士”在益州缺少根基,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外敵入侵,他們也會主動依附外敵,來換取生存的土壤。我們從劉備入蜀的時候就可以看出,“東州士”對劉璋的忠誠度確實要明顯低於益州本土。甘寧出身於益州,對這種情況自然也有所目睹,他的戰略應該也會把這種因素計劃在內。

聊一聊甘寧的“天下二分之計”

餘論

甘寧為孫權制定的進攻計劃是由東向西的黃祖、劉表、劉璋。而甘寧的早期經歷正是由西向東,從益州到荊州再到揚州過來的,對這些勢力的內部問題和山川形勢也比較瞭解。總而言之,甘寧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計”並不是多麼驚豔的、新奇的戰略,但對於江東集團來說也確實是比較合理的、正確的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英雄記》、《後漢書》、《三國志辭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