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請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終,孫權同意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

孫權封太子和魯王后,規定太子、魯王享受同樣的待遇:“魯王霸有盛寵,與太子和齊衡。”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對孫權此項規定,提出了異議:“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還有大臣建議,讓魯王出鎮地方,以避爭端。孫權認為群臣所奏有理,於是令太子、魯王分宮而居,各選僚屬。這在古代宮廷中,本來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卻認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陷害所致。因此,孫霸暗中唆使魯王宮的侍御賓客,詆譭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二、孫吳“南魯之爭”的滋蔓

赤烏七年(244年),孫權逐漸聽聞孫和、孫霸因爭儲而不和的消息。為避免兄弟手足相殘,孫權命二人禁止和賓客往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孫權的苦心,不僅沒有打消孫和、孫霸及其各自黨羽的仇視和競爭,反而使他們變本加厲,儲爭愈發激烈。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儀,堅決維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盪。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請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終,孫權同意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

孫權封太子和魯王后,規定太子、魯王享受同樣的待遇:“魯王霸有盛寵,與太子和齊衡。”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對孫權此項規定,提出了異議:“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還有大臣建議,讓魯王出鎮地方,以避爭端。孫權認為群臣所奏有理,於是令太子、魯王分宮而居,各選僚屬。這在古代宮廷中,本來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卻認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陷害所致。因此,孫霸暗中唆使魯王宮的侍御賓客,詆譭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二、孫吳“南魯之爭”的滋蔓

赤烏七年(244年),孫權逐漸聽聞孫和、孫霸因爭儲而不和的消息。為避免兄弟手足相殘,孫權命二人禁止和賓客往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孫權的苦心,不僅沒有打消孫和、孫霸及其各自黨羽的仇視和競爭,反而使他們變本加厲,儲爭愈發激烈。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儀,堅決維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盪。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諸葛恪劇照

為爭取重量級朝臣的支持,太子黨和魯王黨都瞄準了丞相陸遜,千方百計的想爭取他的支持。陸遜最初“奉禮而行”,他認為,太子、魯王既然名分已定,自當循禮而行,無所偏袒。他還寫信勸大司馬全琮,不要捲入宮廷儲爭。全琮不聽。孫霸也讓楊竺出面,拉攏陸遜;孫和也命陸遜族人陸胤前往武昌,勸說陸遜明確表態,支持太子孫和。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請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終,孫權同意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

孫權封太子和魯王后,規定太子、魯王享受同樣的待遇:“魯王霸有盛寵,與太子和齊衡。”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對孫權此項規定,提出了異議:“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還有大臣建議,讓魯王出鎮地方,以避爭端。孫權認為群臣所奏有理,於是令太子、魯王分宮而居,各選僚屬。這在古代宮廷中,本來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卻認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陷害所致。因此,孫霸暗中唆使魯王宮的侍御賓客,詆譭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二、孫吳“南魯之爭”的滋蔓

赤烏七年(244年),孫權逐漸聽聞孫和、孫霸因爭儲而不和的消息。為避免兄弟手足相殘,孫權命二人禁止和賓客往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孫權的苦心,不僅沒有打消孫和、孫霸及其各自黨羽的仇視和競爭,反而使他們變本加厲,儲爭愈發激烈。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儀,堅決維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盪。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諸葛恪劇照

為爭取重量級朝臣的支持,太子黨和魯王黨都瞄準了丞相陸遜,千方百計的想爭取他的支持。陸遜最初“奉禮而行”,他認為,太子、魯王既然名分已定,自當循禮而行,無所偏袒。他還寫信勸大司馬全琮,不要捲入宮廷儲爭。全琮不聽。孫霸也讓楊竺出面,拉攏陸遜;孫和也命陸遜族人陸胤前往武昌,勸說陸遜明確表態,支持太子孫和。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陸遜劇照

陸遜從陸胤處得知太子、魯王儲爭的詳情後,極感不安。他出於維護國家穩定的考慮,多次上奏孫權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甚至要求孫權批准自己親自前往建業,向皇帝當面論述儲爭危害。陸遜為國、為公拳拳之心,天地可鑑!

三、孫權的震怒與處置

孫權本以為孫和、孫霸兄弟失和,只是宮廷隱祕,最初不以為意。後來見事態越發嚴重,甚至有失控的趨勢;尤其是朝廷大臣分黨結派,攻訐不已,已嚴重威脅到孫吳統治集團的穩定、統一,使孫吳政權面臨崩潰、解體的嚴重危機。孫權對此極度震怒。陸遜此時多次上奏,成為引爆孫權怒火的導火索。

孫權首先對太子黨予以嚴懲。顧譚、顧承等太子黨的首腦人物,或被下獄,或被流放;即便遵循禮制,表面上維護太子孫和,實則中立的孫吳棟樑陸遜,也被孫權視為太子黨,而屢加嚴譴。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因親附太子,被判流放之刑。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與陸遜通信,交流信息,也被關押入獄,死於獄中。孫權還多次派遣使者,嚴厲斥責陸遜,導致陸遜憤恚交加,不久去世,時年六十三歲。一代重臣名將,未象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死於衝鋒陷陣的沙場,卻隕落於儲爭內訌,令人感慨。魯王黨的一些首腦人物,也紛紛或被罷免,或被拘押。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請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終,孫權同意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

孫權封太子和魯王后,規定太子、魯王享受同樣的待遇:“魯王霸有盛寵,與太子和齊衡。”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對孫權此項規定,提出了異議:“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還有大臣建議,讓魯王出鎮地方,以避爭端。孫權認為群臣所奏有理,於是令太子、魯王分宮而居,各選僚屬。這在古代宮廷中,本來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卻認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陷害所致。因此,孫霸暗中唆使魯王宮的侍御賓客,詆譭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二、孫吳“南魯之爭”的滋蔓

赤烏七年(244年),孫權逐漸聽聞孫和、孫霸因爭儲而不和的消息。為避免兄弟手足相殘,孫權命二人禁止和賓客往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孫權的苦心,不僅沒有打消孫和、孫霸及其各自黨羽的仇視和競爭,反而使他們變本加厲,儲爭愈發激烈。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儀,堅決維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盪。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諸葛恪劇照

為爭取重量級朝臣的支持,太子黨和魯王黨都瞄準了丞相陸遜,千方百計的想爭取他的支持。陸遜最初“奉禮而行”,他認為,太子、魯王既然名分已定,自當循禮而行,無所偏袒。他還寫信勸大司馬全琮,不要捲入宮廷儲爭。全琮不聽。孫霸也讓楊竺出面,拉攏陸遜;孫和也命陸遜族人陸胤前往武昌,勸說陸遜明確表態,支持太子孫和。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陸遜劇照

陸遜從陸胤處得知太子、魯王儲爭的詳情後,極感不安。他出於維護國家穩定的考慮,多次上奏孫權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甚至要求孫權批准自己親自前往建業,向皇帝當面論述儲爭危害。陸遜為國、為公拳拳之心,天地可鑑!

三、孫權的震怒與處置

孫權本以為孫和、孫霸兄弟失和,只是宮廷隱祕,最初不以為意。後來見事態越發嚴重,甚至有失控的趨勢;尤其是朝廷大臣分黨結派,攻訐不已,已嚴重威脅到孫吳統治集團的穩定、統一,使孫吳政權面臨崩潰、解體的嚴重危機。孫權對此極度震怒。陸遜此時多次上奏,成為引爆孫權怒火的導火索。

孫權首先對太子黨予以嚴懲。顧譚、顧承等太子黨的首腦人物,或被下獄,或被流放;即便遵循禮制,表面上維護太子孫和,實則中立的孫吳棟樑陸遜,也被孫權視為太子黨,而屢加嚴譴。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因親附太子,被判流放之刑。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與陸遜通信,交流信息,也被關押入獄,死於獄中。孫權還多次派遣使者,嚴厲斥責陸遜,導致陸遜憤恚交加,不久去世,時年六十三歲。一代重臣名將,未象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死於衝鋒陷陣的沙場,卻隕落於儲爭內訌,令人感慨。魯王黨的一些首腦人物,也紛紛或被罷免,或被拘押。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隨著太子黨、魯王黨的一些激進的首腦人物陸續被清除,朝中人事發生了重大變動,很多溫和派或中立派的臣僚陸續被拔擢,很多朝臣也開始自覺地置身儲爭事外,以往激烈的儲爭,逐漸冷淡下來。

思索多年後,孫權認為,兩黨儲爭,已讓朝廷產生裂痕,“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局面,非短時間內可以破解。如果再讓孫和或孫霸其中一人即位,無疑會引發進一步的內訌,進而危及孫吳的統治。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另立太子,來化解太子黨、魯王黨不死不休的儲爭死局。

赤烏十三年(250年)秋,孫權下詔:幽禁孫和。勸諫的驃騎將軍朱據等數十名臣僚,或滅族,或處死,或降職,或流放。七月,孫權正式下詔,廢黜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誅殺曾參與謀害太子的魯王黨羽全寄等人。十一月,孫權下詔,立孫亮為太子。至此,喧囂長達八年之久的孫吳“南、魯儲爭”,宣告終結。

文史君說

自古以來,儲君可謂一“高危”職位。歷代儲爭,不勝枚舉。儲爭既傷害了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的手足倫理親情,也給統治集團,乃至國家和社會,帶來或輕或重的衝擊。

綜觀古代儲爭,基本模式是皇帝預立儲君,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不甘屈居其下,於是拉攏朝臣,結黨奪位;被立為儲君者,大多不甘束手待斃,也拉攏朝臣,與之抗衡。儲爭過程中,除皇子與太子之間的權爭外,兩大陣營的臣僚,往往也將個人、家族的恩怨,羼雜其中,因而使儲爭呈現錯綜複雜之亂象。

"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眾多孫吳元老勳貴、公卿大臣,或主動,或被動地捲進這場儲爭;他們互相攻訐,誓不兩立,以至出現“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陸遜,最終也因被孫權視為某派黨羽,而遭致嚴譴,他們或鬱鬱而終,或被廢置閒散職位。孫吳政權因此遭到極大削弱,差點“提前”分崩離析。

那麼,孫吳這場與古代中國歷史上很多宮廷權爭“特色”不同的儲爭,究竟因何爆發?儲爭公開化後,為何會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孫權又為何要將參與儲爭的兩位皇子,一廢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盡?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了解一些這場有點“與眾不同”的宮廷儲爭吧。

一、“南、魯二宮之爭”的開端

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權長子太子孫登病逝。孫登死後,太子之位空懸。當時,孫權諸子中最年長者,是第三子孫和(次子孫慮於232年去世),孫和幼時天資聰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孫權寵愛。經過各種勢力的激烈博弈,赤烏五年(242年)正月,孫和“順理成章”地被孫權選立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並封孫權其餘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予以拒絕。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請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終,孫權同意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

孫權封太子和魯王后,規定太子、魯王享受同樣的待遇:“魯王霸有盛寵,與太子和齊衡。”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對孫權此項規定,提出了異議:“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還有大臣建議,讓魯王出鎮地方,以避爭端。孫權認為群臣所奏有理,於是令太子、魯王分宮而居,各選僚屬。這在古代宮廷中,本來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卻認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陷害所致。因此,孫霸暗中唆使魯王宮的侍御賓客,詆譭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二、孫吳“南魯之爭”的滋蔓

赤烏七年(244年),孫權逐漸聽聞孫和、孫霸因爭儲而不和的消息。為避免兄弟手足相殘,孫權命二人禁止和賓客往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孫權的苦心,不僅沒有打消孫和、孫霸及其各自黨羽的仇視和競爭,反而使他們變本加厲,儲爭愈發激烈。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儀,堅決維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盪。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諸葛恪劇照

為爭取重量級朝臣的支持,太子黨和魯王黨都瞄準了丞相陸遜,千方百計的想爭取他的支持。陸遜最初“奉禮而行”,他認為,太子、魯王既然名分已定,自當循禮而行,無所偏袒。他還寫信勸大司馬全琮,不要捲入宮廷儲爭。全琮不聽。孫霸也讓楊竺出面,拉攏陸遜;孫和也命陸遜族人陸胤前往武昌,勸說陸遜明確表態,支持太子孫和。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陸遜劇照

陸遜從陸胤處得知太子、魯王儲爭的詳情後,極感不安。他出於維護國家穩定的考慮,多次上奏孫權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甚至要求孫權批准自己親自前往建業,向皇帝當面論述儲爭危害。陸遜為國、為公拳拳之心,天地可鑑!

三、孫權的震怒與處置

孫權本以為孫和、孫霸兄弟失和,只是宮廷隱祕,最初不以為意。後來見事態越發嚴重,甚至有失控的趨勢;尤其是朝廷大臣分黨結派,攻訐不已,已嚴重威脅到孫吳統治集團的穩定、統一,使孫吳政權面臨崩潰、解體的嚴重危機。孫權對此極度震怒。陸遜此時多次上奏,成為引爆孫權怒火的導火索。

孫權首先對太子黨予以嚴懲。顧譚、顧承等太子黨的首腦人物,或被下獄,或被流放;即便遵循禮制,表面上維護太子孫和,實則中立的孫吳棟樑陸遜,也被孫權視為太子黨,而屢加嚴譴。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因親附太子,被判流放之刑。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與陸遜通信,交流信息,也被關押入獄,死於獄中。孫權還多次派遣使者,嚴厲斥責陸遜,導致陸遜憤恚交加,不久去世,時年六十三歲。一代重臣名將,未象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死於衝鋒陷陣的沙場,卻隕落於儲爭內訌,令人感慨。魯王黨的一些首腦人物,也紛紛或被罷免,或被拘押。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孫權劇照

隨著太子黨、魯王黨的一些激進的首腦人物陸續被清除,朝中人事發生了重大變動,很多溫和派或中立派的臣僚陸續被拔擢,很多朝臣也開始自覺地置身儲爭事外,以往激烈的儲爭,逐漸冷淡下來。

思索多年後,孫權認為,兩黨儲爭,已讓朝廷產生裂痕,“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的局面,非短時間內可以破解。如果再讓孫和或孫霸其中一人即位,無疑會引發進一步的內訌,進而危及孫吳的統治。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另立太子,來化解太子黨、魯王黨不死不休的儲爭死局。

赤烏十三年(250年)秋,孫權下詔:幽禁孫和。勸諫的驃騎將軍朱據等數十名臣僚,或滅族,或處死,或降職,或流放。七月,孫權正式下詔,廢黜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誅殺曾參與謀害太子的魯王黨羽全寄等人。十一月,孫權下詔,立孫亮為太子。至此,喧囂長達八年之久的孫吳“南、魯儲爭”,宣告終結。

文史君說

自古以來,儲君可謂一“高危”職位。歷代儲爭,不勝枚舉。儲爭既傷害了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的手足倫理親情,也給統治集團,乃至國家和社會,帶來或輕或重的衝擊。

綜觀古代儲爭,基本模式是皇帝預立儲君,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不甘屈居其下,於是拉攏朝臣,結黨奪位;被立為儲君者,大多不甘束手待斃,也拉攏朝臣,與之抗衡。儲爭過程中,除皇子與太子之間的權爭外,兩大陣營的臣僚,往往也將個人、家族的恩怨,羼雜其中,因而使儲爭呈現錯綜複雜之亂象。

導致一死一廢的孫吳南、魯二宮之爭,差點導致孫吳政權提前崩塌

後世的玄武門之變,是另一出儲爭大戲

與歷史上諸多或因君主寵溺女色,為立她所生子為儲君,而冷落,甚至殺害其他諸子,導致儲爭亂局,如晉獻公、驪姬、奚齊之與申生、夷吾、重耳;或因溺愛某子,如袁紹溺愛幼子袁尚,導致長子袁譚不忿,奪位內訌等不同的是,孫權時爆發的“南、魯儲爭”,表面上看系魯王孫霸不忿,意欲奪嫡;實質上,這次儲爭的根本原因,最初源於魯王孫霸的勃勃野心。他覬覦太子之位,並有恃無恐地將奪位的野心、謀劃付諸行動;孫權作出的太子與魯王待遇等同的規定,表面上看,是出於一個父親給予兩個兒子“無差別的父愛”,實際上卻給了孫霸一個錯誤的暗示,助長、推動了孫霸的野心,導致孫霸誤認為憑恃父皇寵愛,可肆無忌憚的奪嫡,成為此次儲爭愈演愈烈的“推進劑”;太子孫和的針鋒相對,並展開反奪位行動,譬如火上澆油,導致儲爭烈火越發熊熊燃燒。

孫權在發覺儲爭苗頭後,不當機立斷,做出迅速而正確的處置,將儲爭扼殺於萌芽狀態;反而是輕描淡寫,不輕不重的敷衍處置,更使孫和、孫霸及二人黨羽圍繞儲爭,圍繞個人或家族的利益、仇怨,愈發激烈博弈,終鬧至不可收拾的潰爛局面。回顧整個二宮之爭的過程,這不得不說是孫權這位梟雄,一生中最大的決策失誤。

孫權為破解“南魯儲爭”的死局,不得不“壯士斷腕”:廢黜孫和,賜死孫霸。只是,他選擇幼子孫亮即位,卻又引發了孫權死後,諸葛恪、孫峻、孫綝權爭、擅政的亂局。歷史還是和這位一世梟雄,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