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


"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蘇登科。

"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蘇登科。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簡稱“閩”。在古代,閩不是指現今福建。福建在唐朝以前叫“七閩”。《周禮·方》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 的記載。“七閩” 是指古閩越族有七支部落:閩族、百越、千越、越族、安家族、木客族、山都等。其活動範圍,除了福建全境,還北涉浙江溫州,南入廣東潮州,西接江西餘干。

秦兼併天下,置閩中郡,中央政權始達於福建。今人林汀水先生在《福建人口遷徙論考》(原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認為:福建人口的遷徙,可歸納七個時期,凡十次。其中以戰國末越國人的入閩、西漢武帝時閩越人的被遷徙、三國吳的移民入閩和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影響最大。移民入閩規模最大的時間是在靖康之亂和宋末元初,而大規模的移出,是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以至於整個清代。大致說,前期是以入徙為主,後期則以遷出為主,轉折期是在宋末元初。

據統計,福建省自古及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編纂有省、府(州)、縣三級志書638種,現存287種。其中省志8種,府州志42種,縣誌237種。福建存世最早的志書,當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樑克家撰寫的《三山志》。

《福建蘇氏人物誌(古代部分)》一書,主要依據現存志書所收錄的福建籍蘇氏人物進行編寫,總計873人。其中福州蘇氏17人,寧德蘇氏50人,漳州蘇氏150人,泉州蘇氏410人,廈門蘇氏61人,龍巖蘇氏90人,莆田蘇氏35人,三明蘇氏10人,南平蘇氏50人。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蘇氏歷代進士(含武進士、特奏名)有100人,舉人(含武舉人)124人,貢生(含五貢)145人。可謂人傑地靈,棟材輩出。

《福州蘇氏》為《福建蘇氏人物誌》第一部分。福州位於福建東部,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封為閩越國國王,於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亦即“五胡亂華”之際,成為八姓入閩的重要定居地。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現今福州蘇姓人口有1.7萬多人。居福州市各姓人口總數第55位。

清代福州府轄區:閩縣(今閩侯縣)、侯官縣(今閩侯縣)、長樂縣、福清縣、連江縣、羅源縣、古田縣(今屬寧德市)、懷安縣(併入侯官縣)、永福縣(今永泰縣)、福安縣(今屬寧德市)、屏南縣(今屬寧德市)、閩清縣、長溪縣(今寧德市霞浦縣)。

現今福州市轄區: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等五個區,福清市、長樂市等兩個縣級市,閩侯縣、連江縣、閩清縣、羅源縣、永泰縣、平潭縣等六個縣。

羅源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福州市東北部。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一鄉為羅源場。鹹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永貞鎮為縣,隸屬於長樂府。乾興元年(1022年),始定名為羅源縣,歷屬福州。

蘇華老,字實翁,號清軒,羅源人。進士蘇謙季子。大約生活在1224-1280年之間。與兄蘇夢凱極為友愛。曾參加舉人考試。著有《清軒集》。

蘇華老事蹟,詳見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道光《羅源縣誌》卷二十、卷二五。

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人物·宋孝友》載:

“蘇華老,字實翁。其父名謙,宋淳祐四年(1244年)登第,未脫選而逝。兄夢凱,入太學。公為季子,自幼刻苦力學。父母早逝,事祖母以孝聞。與伯氏極相友愛,出入必偕,伯氏亦不忍舍。就秋試畢,即束裝而歸。娣姒時有違言,各以義理解,遂皆釋然。及伯氏卒,朝夕哭,慕聞者感動。有《哭伯氏四絕》、《拜哭祖母》詩,見《鍾幛嘉話》。”

"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蘇登科。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簡稱“閩”。在古代,閩不是指現今福建。福建在唐朝以前叫“七閩”。《周禮·方》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 的記載。“七閩” 是指古閩越族有七支部落:閩族、百越、千越、越族、安家族、木客族、山都等。其活動範圍,除了福建全境,還北涉浙江溫州,南入廣東潮州,西接江西餘干。

秦兼併天下,置閩中郡,中央政權始達於福建。今人林汀水先生在《福建人口遷徙論考》(原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認為:福建人口的遷徙,可歸納七個時期,凡十次。其中以戰國末越國人的入閩、西漢武帝時閩越人的被遷徙、三國吳的移民入閩和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影響最大。移民入閩規模最大的時間是在靖康之亂和宋末元初,而大規模的移出,是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以至於整個清代。大致說,前期是以入徙為主,後期則以遷出為主,轉折期是在宋末元初。

據統計,福建省自古及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編纂有省、府(州)、縣三級志書638種,現存287種。其中省志8種,府州志42種,縣誌237種。福建存世最早的志書,當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樑克家撰寫的《三山志》。

《福建蘇氏人物誌(古代部分)》一書,主要依據現存志書所收錄的福建籍蘇氏人物進行編寫,總計873人。其中福州蘇氏17人,寧德蘇氏50人,漳州蘇氏150人,泉州蘇氏410人,廈門蘇氏61人,龍巖蘇氏90人,莆田蘇氏35人,三明蘇氏10人,南平蘇氏50人。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蘇氏歷代進士(含武進士、特奏名)有100人,舉人(含武舉人)124人,貢生(含五貢)145人。可謂人傑地靈,棟材輩出。

《福州蘇氏》為《福建蘇氏人物誌》第一部分。福州位於福建東部,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封為閩越國國王,於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亦即“五胡亂華”之際,成為八姓入閩的重要定居地。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現今福州蘇姓人口有1.7萬多人。居福州市各姓人口總數第55位。

清代福州府轄區:閩縣(今閩侯縣)、侯官縣(今閩侯縣)、長樂縣、福清縣、連江縣、羅源縣、古田縣(今屬寧德市)、懷安縣(併入侯官縣)、永福縣(今永泰縣)、福安縣(今屬寧德市)、屏南縣(今屬寧德市)、閩清縣、長溪縣(今寧德市霞浦縣)。

現今福州市轄區: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等五個區,福清市、長樂市等兩個縣級市,閩侯縣、連江縣、閩清縣、羅源縣、永泰縣、平潭縣等六個縣。

羅源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福州市東北部。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一鄉為羅源場。鹹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永貞鎮為縣,隸屬於長樂府。乾興元年(1022年),始定名為羅源縣,歷屬福州。

蘇華老,字實翁,號清軒,羅源人。進士蘇謙季子。大約生活在1224-1280年之間。與兄蘇夢凱極為友愛。曾參加舉人考試。著有《清軒集》。

蘇華老事蹟,詳見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道光《羅源縣誌》卷二十、卷二五。

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人物·宋孝友》載:

“蘇華老,字實翁。其父名謙,宋淳祐四年(1244年)登第,未脫選而逝。兄夢凱,入太學。公為季子,自幼刻苦力學。父母早逝,事祖母以孝聞。與伯氏極相友愛,出入必偕,伯氏亦不忍舍。就秋試畢,即束裝而歸。娣姒時有違言,各以義理解,遂皆釋然。及伯氏卒,朝夕哭,慕聞者感動。有《哭伯氏四絕》、《拜哭祖母》詩,見《鍾幛嘉話》。”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清康熙《羅源縣誌》蘇華老

聲 明

作者蘇登科先生重申,對稿件內容及表述的正確性承擔責任的一種制度。即署名發表的著作、文章或報道,如出現政治、學術、技術性錯誤或史實情況,由原作者本人承擔責任。

(本平臺已獲得原作者授權展示,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或本平臺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蘇登科。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福建,簡稱“閩”。在古代,閩不是指現今福建。福建在唐朝以前叫“七閩”。《周禮·方》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 的記載。“七閩” 是指古閩越族有七支部落:閩族、百越、千越、越族、安家族、木客族、山都等。其活動範圍,除了福建全境,還北涉浙江溫州,南入廣東潮州,西接江西餘干。

秦兼併天下,置閩中郡,中央政權始達於福建。今人林汀水先生在《福建人口遷徙論考》(原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認為:福建人口的遷徙,可歸納七個時期,凡十次。其中以戰國末越國人的入閩、西漢武帝時閩越人的被遷徙、三國吳的移民入閩和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影響最大。移民入閩規模最大的時間是在靖康之亂和宋末元初,而大規模的移出,是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以至於整個清代。大致說,前期是以入徙為主,後期則以遷出為主,轉折期是在宋末元初。

據統計,福建省自古及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編纂有省、府(州)、縣三級志書638種,現存287種。其中省志8種,府州志42種,縣誌237種。福建存世最早的志書,當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樑克家撰寫的《三山志》。

《福建蘇氏人物誌(古代部分)》一書,主要依據現存志書所收錄的福建籍蘇氏人物進行編寫,總計873人。其中福州蘇氏17人,寧德蘇氏50人,漳州蘇氏150人,泉州蘇氏410人,廈門蘇氏61人,龍巖蘇氏90人,莆田蘇氏35人,三明蘇氏10人,南平蘇氏50人。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蘇氏歷代進士(含武進士、特奏名)有100人,舉人(含武舉人)124人,貢生(含五貢)145人。可謂人傑地靈,棟材輩出。

《福州蘇氏》為《福建蘇氏人物誌》第一部分。福州位於福建東部,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封為閩越國國王,於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亦即“五胡亂華”之際,成為八姓入閩的重要定居地。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現今福州蘇姓人口有1.7萬多人。居福州市各姓人口總數第55位。

清代福州府轄區:閩縣(今閩侯縣)、侯官縣(今閩侯縣)、長樂縣、福清縣、連江縣、羅源縣、古田縣(今屬寧德市)、懷安縣(併入侯官縣)、永福縣(今永泰縣)、福安縣(今屬寧德市)、屏南縣(今屬寧德市)、閩清縣、長溪縣(今寧德市霞浦縣)。

現今福州市轄區: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等五個區,福清市、長樂市等兩個縣級市,閩侯縣、連江縣、閩清縣、羅源縣、永泰縣、平潭縣等六個縣。

羅源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福州市東北部。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一鄉為羅源場。鹹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永貞鎮為縣,隸屬於長樂府。乾興元年(1022年),始定名為羅源縣,歷屬福州。

蘇華老,字實翁,號清軒,羅源人。進士蘇謙季子。大約生活在1224-1280年之間。與兄蘇夢凱極為友愛。曾參加舉人考試。著有《清軒集》。

蘇華老事蹟,詳見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道光《羅源縣誌》卷二十、卷二五。

清康熙《羅源縣誌》卷七《人物·宋孝友》載:

“蘇華老,字實翁。其父名謙,宋淳祐四年(1244年)登第,未脫選而逝。兄夢凱,入太學。公為季子,自幼刻苦力學。父母早逝,事祖母以孝聞。與伯氏極相友愛,出入必偕,伯氏亦不忍舍。就秋試畢,即束裝而歸。娣姒時有違言,各以義理解,遂皆釋然。及伯氏卒,朝夕哭,慕聞者感動。有《哭伯氏四絕》、《拜哭祖母》詩,見《鍾幛嘉話》。”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清康熙《羅源縣誌》蘇華老

聲 明

作者蘇登科先生重申,對稿件內容及表述的正確性承擔責任的一種制度。即署名發表的著作、文章或報道,如出現政治、學術、技術性錯誤或史實情況,由原作者本人承擔責任。

(本平臺已獲得原作者授權展示,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或本平臺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福建蘇氏人物誌》羅源蘇華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下蘇氏信息平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