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民:打造平潭人才特區 支撐兩岸共同家園建設

創業 臺灣 平潭發展 投資 東南網 2017-04-13

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 張兆民

平潭承擔著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始終把人才作為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牢固樹立“服務發展、人才優先”的理念,立足平潭發展實際,以建設中組部人才工作聯繫點為契機,全力打造“國際人才島”,加快形成跨越式發展的人才優勢。

圍繞“引得進”,不拘一格引才聚才。我們將實施黨政機關人才聘任制改革試點,試行“身份檔案制、崗位薪酬制、人員聘任制”,暢通機關、企事業、社會各方面人才流通渠道。突破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方式,在區公立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試行“編制總量控制管理”,給用人單位鬆綁,自主擇優引進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全國聘任制公務員試點,面向全國招聘高層次人才。持續推動公共事務助理員、社區網格員等特色人才招聘。結合“5+2”產業發展需求,推動實施四大引才聚才工程,力爭5年內,引進5000名(個)中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創新創業團隊。

圍繞“用得好”,優化人才評價激勵體系。我們將建立多元化、多視角的人才評價機制,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引入市場化評價要素,建立多維度評價標準。立足重點項目建設,完善黨政機關項目建設和徵地拆遷一線幹部、聘任制公務員考評等人才評價辦法。分步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改革,試行“個人自主申報、行業統一評價、單位擇優聘任”的職稱評價機制。探索在高層次人才評價中引入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市場化評價要素。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定期舉辦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實施優秀掛職幹部留任、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等措施。

圍繞“留得住”,打造優質服務體系。我們將推進人才管理部門簡政放權,打造高效便利的人才服務“單一窗口”,提高人才服務效率。制定新的引才措施,比照全國最高標準,對高端人才採取“一事一議”和“按需供給”方式給予綜合支持,加大旅遊文化康體、金融保險、航運物流等領域人才扶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務配套,圍繞人才生活工作和創新創業需求,開闢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全面解決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強化人文關懷,建立區領導、部門負責人聯繫優秀人才制度,定期舉辦人才沙龍,引導並鼓勵人才落地紮根。

圍繞“一區兩標”,深化兩岸人才交流合作。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嵐臺人才融合機制,全面對接臺灣人才引進、科技創新、扶持保障等政策待遇。啟動新一批臺灣專才招聘工作,推動實施“臺灣青年平潭創業就業引領計劃”,吸引青年人才在平潭就業創業。試行臺灣人才在平潭採用臺灣地區學歷、工資、醫社保等標準,探索制定具有全國比較優勢的臺灣專才管理和服務政策。建立完善臺灣青年人才來嵐創新創業政策體系,依託臺灣創業園、流水北港村等,打造一批全國性的臺灣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力爭5年內吸引1萬名臺港澳青年來嵐實習實訓,落地就業創業2000名。

臺灣青年相聚平潭 共築創業夢

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佈《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指出要將實驗區建設成一個有著大陸同胞與臺灣同胞一起生活、一起建設、一起發展、一起探索的共同家園。自此,平潭便成為兩岸青年創業的熱土。通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相聚在平潭,書寫自己的創業故事。

臺灣博士紮根平潭

“3年前,我在中國政法大學學習比較法學,因為當時研究平潭的還是以大陸學者為主,我的導師就希望我從一個臺灣人的視角,去重新挖掘平潭。”6年前,平潭迎來了千年一遇的發展機遇,這一改變,引起了兩岸學術界的關注,也將臺灣青年許桂榮的人生軌跡導向了平潭。

2014年,許桂榮第一次踏上平潭的土地。第一眼,平潭處處是工地,充滿著新城的朝氣。第二眼,平潭天藍海藍,銀灘怪石,風景旖旎。“‘震撼’是平潭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光是這裡的自然風光和高標準的基礎建設,通過進一步的瞭解,我還發現已經有許多的臺灣人在平潭紮根創業,書寫屬於自己的平潭故事。”許桂榮說,當時他給平潭的評價就是“大有可為”。

2015年,畢業在即的許桂榮再次來到平潭,做論文的最後實地研究。“再來的時候,平潭又是一個新的面貌了。”許桂榮說。這些變化,使他改變了最初將平潭作為研究對象的想法。“當時我就開始評估,未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在這裡創業。”2016年,許桂榮的博士論文在臺灣被修訂出版,他也再次來到了平潭。而這次,創業的想法終於成為現實。9月,平潭登峰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在平潭臺灣創業園落地營業。

臺灣青年讓石厝唱起歌

“我希望自己在平潭的創業經驗,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幫助。”22日,在平潭臺灣創業園內,林智遠站在講臺上,向參加第二期“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引領計劃”的181名臺灣青年介紹著北港村,介紹著自己所經營的民宿“石頭會唱歌”。

2015年5月,林智遠一家來到平潭,在澳前臺灣小鎮經營“阿里山館”,主營臺灣茶葉、工藝品以及農特產品等等。

“從前年9月份開始,陸續有平潭當地的朋友帶我們逛平潭,第一次來到北港,我們就對這裡情有獨鍾。”林智遠的妻子許琳宜說,“北港的石頭厝對我們來說很有吸引力,很喜歡這種古樸的感覺。”

2016年3月底,林智遠夫妻及其團隊在北港村租下了八棟石頭厝。在咖啡館的二樓,林智遠設計了一條玻璃棧道。玻璃棧道緊靠的一面牆上,燈光柔和地照射在被精心勾勒的石頭上。“石頭牆在燈光暗淡的屋子裡,其實很容易被遊客所忽略,我們想突出很美的石頭,所以除了用石灰勾勒輪廓之外,我們還加了燈光照在一整面牆上。”許琳宜說。

3月底租下石頭屋,4月底動工,6月初“石頭會唱歌藝術群落”正式開業。

人才子女就學

解讀:落實人才子女就學問題是解決人才後顧之憂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必須把解決人才子女就學問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認真加以解決,使人才在福建能夠安心創新創業。為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機制,積極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實施意見》提出要便利人才子女就學,完善高層次人才子女來閩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優惠政策。持有《福建省人才居住證》的海外人才和持有《外國專家證》的高層次人才,其子女在國外生活5年以上並在國內初中學校就讀未滿3年,報名參加中考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可以適當照顧。此外,《實施意見》還支持國際學校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國際部,為外籍人才子女、持國外永久居留證人才子女提供就學便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