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01

近年來,因陪孩子寫作業(學習)導致父母身心“元氣大傷”的新聞層出不窮——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氣得腦梗塞”

“三年級全職寶媽陪讀陪出動脈痙攣”

“父親陪娃寫作業捶桌子捶到骨折”……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不少父母自我調侃道:“上輩子造了什麼孽,今生要陪孩子寫作業”,還有的家長直接怒吼:“你(孩子)是老天派來收拾我的嗎!”,道出了無數父母內心的無奈與心酸;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到底是熊孩子不爭氣,還是父母活該受罪?我們暫不定論,但值得我們探討的是,父母應該如何從戰略的角度,規劃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患得患失,急功近利,既難為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常言也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總之,前人的智慧,總是不忘提醒我們——凡事不能急,慢慢來,世界萬物都有它的成長(發展)規律,你急也沒有用,反而徒增不必要煩惱和焦慮;

但是不少全職媽媽也有話說:

“孩子現在不拼命不努力,以後拿什麼和別人競爭呀,絕對不能讓咱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各種輔導班,特長班佔據了孩子的週六周天,甚至寒暑假,孩子變成了上緊發條的鐘擺,一刻不停的與時間賽跑;

而一旦孩子表現出與父母意願不符(例如:不想\不願\排斥學習等)的時候,父母就大動肝火,惱羞成怒,對孩子反覆嘮叨、訓斥,甚至打罵;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總之,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關注和重視,可以說是無以倫比的,但結果往往卻事與願違,不少孩子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卻發展出了厭學、叛逆、偏執等消極行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02

父母用戰術上的勤奮,真的能彌補戰略上的缺失嗎?管理大師餘世維教授曾有一個比喻,大意如下:

“有一個驢友到一個地方旅行,問當地人,火車站怎麼走?當地人頭也不抬指了一個方向,這個驢友欣喜萬分,拼命的的趕路,結果走了一天,也沒見到火車站,原來,那個當地人指錯了方向……所以導致這個驢友,趕路趕得越急,反而偏離原來的目的地越遠。”

所以,戰術上的勤奮,就好比我們趕路的速度,我們叮囑孩子快點快點再快點,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趕路;

但結果呢,一旦方向搞錯了,孩子越勤奮越努力,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指路”的人,一開始就指錯了方向。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對孩子說:

“這件事,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了,為什麼老是記不住呢?”

“這道題,我教了你多少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做呢?”

“上個禮拜不是剛教過你嗎,怎麼又忘了?腦子進漿糊了?”

可以說孩子老是“不長記性”這件事,困擾了無數的家長——為什麼剛說完,孩子轉身就忘了呢?赫爾曼.艾賓浩斯教授是進行記憶力實驗的第一人,他根據實驗資料,總結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他發現,我們人在記憶東西的時候,在最開始的20分鐘內,往往遺忘得最快(遺忘40%),而後,我們的遺忘慢了下來(隨後一個月內只忘記25%);

也就是說,不管父母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反覆強調了多少遍,也不管孩子當時記得多牢固,但是在熟記的一個鐘頭內,孩子就差不多忘掉了一半的內容;

所以,想要讓孩子有效的記住知識(或者父母交代的話),跟你當時講了多少遍沒關係,而在於講完的20分鐘內,有沒有及時地幫孩子複習,並且在隨後的時間內,定期幫孩子鞏固記憶,如果沒有做這些工作,你就是講上一萬遍,也難逃孩子對父母的話“左耳進右耳出”的結局;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拼命對孩子嘮叨、強調甚至訓斥(表面上看盡心盡力),屬於戰術範疇,而父母掌握人記憶事物的規律(遺忘曲線),並且根據這個規律,在針對性的時間內鞏固複習,則屬於戰略範疇;

因此,父母戰術上,再怎麼勤奮,也彌補不了戰略上的缺失和懶惰,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就是這個道理。

03

父母到底應該用那種戰略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嗯?

2500多年前,中國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子有話說: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過去擅長打仗的將帥,首先做到實力強大而不被敵人戰勝,其次等待戰勝敵人的時機。不被敵人戰勝的關鍵在於自己不犯錯誤,能夠戰勝敵人的關鍵在於敵人是否出錯。

用在對孩子學習的教育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真正善於指導孩子學習的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不至於被學習中的困難挫折所打敗;然後,再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與蛻變。孩子能不能不被學習中的困難挫折打敗,關鍵在於父母(不要犯教育上的錯誤),而孩子未來能不能取得成功,則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以及時代給予他的機遇;

也就是說,前者(孩子不被挫折打敗)是我們為人父母可以努力爭取實現的,而後者(一定要考高分,找好工作)就不是我們父母(包括孩子)可以主觀決定的,更多的是取決於外界的因素和機遇;

比如,孩子考試前,非常努力地複習了A、B章節的知識點,但是考官出題的時候,偏偏選擇了C章節的內容,結果孩子沒有考好,父母對孩子劈頭蓋臉地訓一頓,你說孩子是不是很冤枉?

再說了,孩子考得不好(受挫)也有考得不好的意義,重來沒有那個成功人士說過,我的成功是因為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恰恰相反,越是成功的人,遇到的挫折失敗也越多,正如馬雲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在成功創辦阿里巴巴之前,我申請過30份工作,但是全部被拒絕,曾經申請過10次哈佛大學(赴美留學),但還是被拒絕了……

就像“破繭成蝶”的故事一樣,毛毛蟲在“破繭”之前,必須通過痛苦地掙扎,才能讓翅膀硬起來,才具備“成蝶”條件;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乾脆用剪刀來“破繭”,就算孩子成功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天空(比如考上名校),但是卻扼殺了孩子飛得更高的潛力和機會,教育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就像前些年轟動一時的清華大學某學生的“潑熊事件”,父母沒有站在戰略的角度,規劃孩子的成長,而一味的追求分數、成績、上名校,那麼,這種高分低能的悲劇,必將重演。

04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不可勝”(不被挫折戰勝)的戰略性智慧,來指導孩子的學習呢?

(一)把關注點放在孩子問題的“改善”上,而不是“完美”上。

比如孩子寫作業,一共是十道題,只做對兩道題,如果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做錯的八道題上——才十道題你居然能做錯八道題?你怎麼那麼笨!

那麼孩子一定感到無比沮喪和失敗,下次別說做對兩道題,可能連寫作業的心思都沒有了,因為寫作業等於痛苦;

如果相反,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做對的題目上——不錯,這兩道題完成得不錯,下次爭取做對三道題好不好!孩子自然充滿動力,因此追求“完美”,讓孩子望而卻步,追求“改善”,孩子才會越挫越勇。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以父母威嚴強逼孩子學習。

孩子愛玩遊戲,父母不允許孩子玩,偏要逼著孩子去學習,結果,孩子回到房間偷偷的玩,或者幹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我相信,我們父母兒時也曾經歷過,如何避免呢?

我們知道大禹治水是用疏導的,而不是用攔堵的,因此,與其和孩子對著幹,倒不如就著孩子的興趣點,慢慢轉移到學習中來;

就像有一個媽媽,看到女兒喜歡玩遊戲,就引導孩子每玩一款遊戲,就把遊戲中涉及到的英文單詞翻譯出來,並且牢牢記住,結果孩子游戲打得非常好,同時英語成績也水漲船高,後來考上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三)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先戰勝自己,再戰勝他人。

不少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老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殊不知,拿孩子和別人比,會先讓孩子輸掉自己,再輸給別人;

因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強中更有強中手,再怎麼比,孩子永遠是失敗的,落後的,令父母失望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中生參加高考,一旦沒考好,就受不了打擊,有的甚至想不開,自尋短路,其實就是在常年錯誤比較中,認為一旦高考失敗了,自己就徹底失敗了,再也沒有機會了;

兵家打仗靠謀略,父母陪娃寫作業靠怒吼?孫子:搞反了搞反了

或者認為自己將永遠落後於人了,因此,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動力了;所以,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和自己比,每天進步一點點,先戰勝自己,放寬時間以及生命的長度,就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畢業典禮對同學們說的一段話:

“你們5年做成的事情我做10年;你們1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20年;你們20年做成的事情,我做40年……”

在浮躁的現今社會,孩子需要的,不是戰術上的“追趕”,而是戰略上的“耐心等待”,正如常言所說:“笑到最後,才笑得最美”,所謂笑到最後,就是不要對眼前的得失耿耿於懷,而應該放眼未來,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先把孩子培養成不被挫折打敗的人;

然後,在把握機遇,成全孩子的“天生我才”,可以好不誇張的說,父母的格局以及戰略性思維高度,決定了孩子未來所能抵達的人生高度,因此,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更需要成長提升的,是我們父母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