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皇太極

第二件事“南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即將攻入北京城,朝野上下“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崇禎皇帝也有這方面想法,只是礙於面子,不便自己說出口,想讓大臣自己說出來。恰好此時,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此話正中崇禎下懷,崇禎接著這個由頭,讓群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結果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崇禎留守北京,太子南遷,崇禎就不滿意了,火上澆油的是此時又有人提出說群臣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結果崇禎皇帝腦門一熱,“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南遷之事遂告擱淺。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皇太極

第二件事“南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即將攻入北京城,朝野上下“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崇禎皇帝也有這方面想法,只是礙於面子,不便自己說出口,想讓大臣自己說出來。恰好此時,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此話正中崇禎下懷,崇禎接著這個由頭,讓群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結果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崇禎留守北京,太子南遷,崇禎就不滿意了,火上澆油的是此時又有人提出說群臣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結果崇禎皇帝腦門一熱,“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南遷之事遂告擱淺。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仔細分析,如果崇禎皇帝同意南遷,大明王朝可以效仿南宋,或許還有重振旗鼓的希望。據統計,當時北京城在、雖然被李自成所佔,大部分地區,此時仍是明朝的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再看看軍事實力,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而且,清軍入關後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早已失去了漢族人民的民心。可惜崇禎再也看不到了。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皇太極

第二件事“南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即將攻入北京城,朝野上下“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崇禎皇帝也有這方面想法,只是礙於面子,不便自己說出口,想讓大臣自己說出來。恰好此時,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此話正中崇禎下懷,崇禎接著這個由頭,讓群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結果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崇禎留守北京,太子南遷,崇禎就不滿意了,火上澆油的是此時又有人提出說群臣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結果崇禎皇帝腦門一熱,“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南遷之事遂告擱淺。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仔細分析,如果崇禎皇帝同意南遷,大明王朝可以效仿南宋,或許還有重振旗鼓的希望。據統計,當時北京城在、雖然被李自成所佔,大部分地區,此時仍是明朝的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再看看軍事實力,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而且,清軍入關後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早已失去了漢族人民的民心。可惜崇禎再也看不到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宋朝以後中國的重心就在南方,明末男方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我覺的崇禎皇帝很可憐,他絕不是當亡國之君的料,但是確碰上當亡國之君的命運。

他工作非常努力——史書記載,他每天除了白天上班,晚上還加班,每天大致要上七八個時辰(相當於現在13-16小時),累的半死不活,第二天又接著幹,他辛勤努力的工作換來什麼——二十多歲就已經滿頭白髮,眼角長出眼角紋。假如南遷的話我覺得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皇太極

第二件事“南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即將攻入北京城,朝野上下“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崇禎皇帝也有這方面想法,只是礙於面子,不便自己說出口,想讓大臣自己說出來。恰好此時,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此話正中崇禎下懷,崇禎接著這個由頭,讓群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結果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崇禎留守北京,太子南遷,崇禎就不滿意了,火上澆油的是此時又有人提出說群臣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結果崇禎皇帝腦門一熱,“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南遷之事遂告擱淺。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仔細分析,如果崇禎皇帝同意南遷,大明王朝可以效仿南宋,或許還有重振旗鼓的希望。據統計,當時北京城在、雖然被李自成所佔,大部分地區,此時仍是明朝的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再看看軍事實力,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而且,清軍入關後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早已失去了漢族人民的民心。可惜崇禎再也看不到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宋朝以後中國的重心就在南方,明末男方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我覺的崇禎皇帝很可憐,他絕不是當亡國之君的料,但是確碰上當亡國之君的命運。

他工作非常努力——史書記載,他每天除了白天上班,晚上還加班,每天大致要上七八個時辰(相當於現在13-16小時),累的半死不活,第二天又接著幹,他辛勤努力的工作換來什麼——二十多歲就已經滿頭白髮,眼角長出眼角紋。假如南遷的話我覺得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曾幾何時,晚明成了正面的事物,因為“決不妥協”與“君王死社稷”。

“絕不妥協”說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

說晚明政府絕不與任何勢力妥協,大家都知道,是不與兩股勢力妥協——1620年薩爾滸之戰崛起的後金(1636年改名為“清”)和1627年陝西爆發的範明農民軍起義。說崇禎“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禎拒絕南遷也拒絕投降,吊死在煤山。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

前者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與清朝勢力妥協簡直成了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象徵,後者視死如歸的與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則更是讓人們唏噓不已!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至此,明王朝的大一統政權宣告結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被清軍趕出北京,清朝正式建立。儘管如此,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清朝最終滅亡也依然存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朝如此得人心,明朝為什麼會滅亡,難道明朝滅亡前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嗎?事實上,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有兩件事可以挽救明朝的危亡,只可惜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究竟是哪兩件事呢?

這第一件事就是”議和“。眾所周知,在崇禎皇帝執掌大明朝的時候,有兩件事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他。第一件事就是東北地區後金(後來的清朝)的問題,後金問題始於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的時候,由於明王朝的疏忽,導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形成了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農民起義的問題。

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土地高度兼併集中,政府亂加賦稅,天災人禍一起造成的結果。可以說後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崇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防守後金,對峙後金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對內地加稅,所以,內地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崇禎曾想過通過強硬手段解決,只是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打到北京城,崇禎的眼皮子底下,崇禎慌了,終於明白東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於是,暗地裡也打算與清軍議和,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行動。

這不,最終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十四年十一月,遼東普降大雪,清軍的糧餉供應不上,面對明軍的對峙,清軍想撤兵,但是又怕明軍在後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議和。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頂住財政壓力,遼東的局勢還是可以改觀的。結果崇禎皇帝看到是清軍主動提出議和,認為清軍怕了,明軍還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拒絕了。第一次的機會就這麼浪費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不久之後,大臣陳新甲私下裡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之事,崇禎皇帝也表示可以考慮,於是通過陳新甲所部與清軍進行談判,經過你來我往的相互協商,最終談判結果出爐,雙方同意議和。按理說,崇禎皇帝的目的應該達到了,可就在這個檔口,私下與清軍談判的事情洩露出去,明朝內部是一片歡騰啊,言官們紛紛說陳新甲賣國投敵,崇禎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殺了陳新甲,議和大臣被殺,議和是完不成了,第二次爭取和平的機會也這麼浪費了,東北還得守,銀子還得花,官員照樣貪,賦稅照樣加,明朝很快就扛不住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皇太極

第二件事“南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即將攻入北京城,朝野上下“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崇禎皇帝也有這方面想法,只是礙於面子,不便自己說出口,想讓大臣自己說出來。恰好此時,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此話正中崇禎下懷,崇禎接著這個由頭,讓群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結果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崇禎留守北京,太子南遷,崇禎就不滿意了,火上澆油的是此時又有人提出說群臣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結果崇禎皇帝腦門一熱,“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南遷之事遂告擱淺。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仔細分析,如果崇禎皇帝同意南遷,大明王朝可以效仿南宋,或許還有重振旗鼓的希望。據統計,當時北京城在、雖然被李自成所佔,大部分地區,此時仍是明朝的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再看看軍事實力,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而且,清軍入關後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早已失去了漢族人民的民心。可惜崇禎再也看不到了。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崇禎皇帝劇照

宋朝以後中國的重心就在南方,明末男方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我覺的崇禎皇帝很可憐,他絕不是當亡國之君的料,但是確碰上當亡國之君的命運。

他工作非常努力——史書記載,他每天除了白天上班,晚上還加班,每天大致要上七八個時辰(相當於現在13-16小時),累的半死不活,第二天又接著幹,他辛勤努力的工作換來什麼——二十多歲就已經滿頭白髮,眼角長出眼角紋。假如南遷的話我覺得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明朝滅亡,全是因為崇禎皇帝:改變明朝命運的兩個重要決定!

一,南方非常富庶,不像北方災害連連,財政問題似乎可以緩解

二,南方尚有不少軍隊,完全可以自保

三,李自成佔領北京,時日長了,可能會跟清軍作戰,真是贏了平外患,輸了平內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啊

四,崇禎南遷, 法統毫無爭議,能夠減少內耗(相比南明),凝聚力量。

五,政府機構南遷,清軍不會那麼輕易接收明朝官僚機構,中國也不至於被外族統治啊

我們都知道,崇禎殉國後,南明朝廷也在不久之後土崩瓦解,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內鬥和缺乏統一的領導,而這個領導的最佳人選不是朱由菘、朱由榔這些南明皇帝,而是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本人啊。所以說崇禎皇帝才是大明王朝最後的那面旗幟,有他在,明朝就有希望。

總的來說,崇禎皇帝是明朝皇帝中運氣最差的一位,他登基時,大明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但並不是沒有復興的可能。與滿清議和,可以騰出手來專門對付農民軍,可惜他錯過了;農民軍兵臨城下,南遷可保大明半壁江山,以後還有收復的機會,他又錯過了。錯過的最終結果就是自己殉國成全一世英名,留下大明百姓繼續遭受蹂躪。可悲,可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