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薏米粥真是祛溼“神方”?

食療 中醫 生薑 涼茶 塞上清風 2017-08-02

紅豆薏米粥真是祛溼“神方”?

資料圖片

三伏天裡,很多人常會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頭昏腦脹、失眠心煩、口舌生瘡等症狀,有的人以為自己是上火了,吃了一堆降火藥都不見好!其實,這些都是溼氣在作怪。三伏天,“祛溼”是個重要的養生主題。不過,人人說祛溼,但祛溼的方法並非人人適合。中醫專家提醒,如果祛溼的方法不當,不僅祛不了溼,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溼邪。

怎麼樣算是溼氣重?

銀川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吳曉晶醫生介紹說,人體從上到下可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溼氣重的人常感覺到頭身困重、精神不振。有時會出現眼睛浮腫,這是痰溼證的常見表現。舌苔厚膩是中醫判斷溼氣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舌苔厚而黃,可能是典型的“溼熱”;舌苔厚而白,應該是“寒溼”。

脾是運化溼氣的主要臟器。中醫講到,脾能“運化水谷、運化水溼”,意味著脾除了對食物有消化、吸收的功能,還肩負著“化溼”的重要職責。脾虛者容易生溼,而溼氣重常常有傷脾胃的表現,噁心、作嘔,消化不良、胃口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黃。溼氣重者還會感到四肢睏倦、無精打采、大便黏膩不成形等。

溼氣重也分類型,去溼先辨寒熱

“要注意的是,中醫講究辨證治療,要除溼氣,首先還得辨證分型。溼氣重也有分不同類型,與個人的體質相關。”吳曉晶提醒,“夏天最常見的就是”溼熱”,脾虛體質加上熱性體質者,最容易有溼熱。而受夏季外部暑熱的環境影響,亦容易有熱,因此即使不是熱性體質,也容易溼熱。體質虛寒者可能出現“寒溼”。而典型的痰溼體質者,也會出現“痰溼”。因此,祛溼的方法也應該根據寒熱的不同有所不同。

例如溼熱者可以在涼茶方中加入木棉花、雞蛋花,增強清熱功能。五花茶對於溼熱體質來說,是較好的祛溼涼茶方。痰溼者還可以用“二陳湯”化溼,用陳皮、半夏、茯苓、苡米煲涼茶。

在祛溼的同時,也別忘了健脾。炎夏溼氣重,脾虛人群多,可以適當吃健脾類的藥膳,例如淮山、蓮子、芡實、陳皮等。多喝粥也有健脾益胃。

祛溼太隨意,反而加重溼邪

桑拿天裡,微信朋友圈裡關於“祛溼祕方”也開始盛傳。其中健脾祛溼“神方”——紅豆薏米粥最受推崇。“抓兩把紅豆放進鍋裡,和薏米一起煮成粥,全家老少都能吃”;“我已經吃了一個多星期了,感覺整個人神清氣爽”……看到這些,楊阿姨卻有些懷疑,自己去年吃了一個夏天紅豆薏米粥,也沒見什麼效果,還時常感覺特別疲勞。

對此,吳曉晶認為,“紅豆薏米粥”確實有一定的祛溼作用,也是流傳最廣的祛溼食療方子。但“紅豆薏米粥“這個健脾祛溼方並不是所有人都適用。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是健脾利溼還是清熱祛溼,都要看每個人的體質、症狀,針對病因及類型進行治療或者調理。“紅豆薏米粥”這個食療方只適用於體內有溼熱的人。如果是氣虛、陽虛的人,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更不能長時間吃,否則神疲乏力的不適症狀可能加重。

還有些人屬於寒溼體質,吃紅豆薏米粥也不合適。如果要吃,最好在裡面放些生薑、紅糖,平和紅豆、薏米的“涼”。

祛溼不一定全靠吃

一提起祛溼,很多人先想到要吃什麼。其實,祛溼除了食療外,還可以嘗試其它方法。

一、適量運動。運動的好處多多,不僅有利於強身健體,還有祛溼作用。首先運動有助於生髮陽氣,在溼邪困住陽氣的時候,有助於為陽氣“加油”。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運化功能強,人體就不容易被溼邪困住。運動排汗也是一種有效的祛溼方式。

二、忌口。尤其是感覺到體內溼氣重的時候,應當少吃煎炸、燒烤、肥膩的食物,少吃芒果、茄子、香蕉等偏溼熱的食物,少吃芋頭、糯米等難消化的食物。

熱水泡泡腳,對付溼邪

天一熱,很多人就把睡前泡腳的好習慣給停了,其實,天氣越熱,溼邪越重,泡腳反而更有必要。熱天陽氣最盛,用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

吳曉晶建議,夏季需要解暑養陰,也可以用西瓜翠衣(西瓜表面很綠的一層)、荷葉(選荷葉邊更好)、麥冬等入藥泡腳,達到降暑的作用。對於比較溼困的人群,可以茯苓等泡腳,有祛溼、養心安神的作用。

TIPS

常按2個祛溼穴

●陰陵泉

這個穴位位於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即大腿彎曲90度時的膝蓋內側凹陷處。經常對陰陵泉這個穴道進行按摩,能夠很好排出體內多餘的溼氣,同時還具有健脾理氣、益腎調經的作用。

●豐隆穴

豐隆穴是雙穴,兩腿外側都有,在足外踝上八寸處,外踝到外膝眼正好是十六寸,實際上正好就是它們兩個連線的中點,也是肌肉豐滿的地方。豐隆穴屬胃經,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祛痰除溼效果。(記者 劉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