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6月21日,夏至來了!這意味著北半球,包括我國,迎來了白晝最長的一天。

廣義和狹義的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後(約20日—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時開始,我國進入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大約持續半個多月。狹義上的夏至,指的是北半球日影最短的一天。早在公元前7世紀,中國古人就學會了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夏至日太陽直射點

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形成面積最大的極晝區。此日過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減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開始往南移動。在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亦日漸降低,日影逐漸被拉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升高。

中國夏至,消失的節日

“至”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髮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於下(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

夏至,既是節氣,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與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相比,夏至節已經沒有多少紀念活動,是一個消失的傳統節日。

宋代夏至期間,全國會放假3天。同時期的遼代,將夏至成為“朝節”婦女們爭相購買彩扇,並有互相饋贈脂粉的習俗。有一種考證認為,今天流行的端午節,其前身其實是夏至節。彩扇用來驅散熱氣,脂粉用於防晒,可見當時夏至很有儀式感。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安徽巢湖夏至節早茶

古代我國民間多有吃麵的習俗,夏至這天,新收的小麥剛剛收穫,吃麵一是為了慶祝豐收,二是因為新麥剛剛下來,吃新麥做的面,圖的是“新”的開始。在南方、西北,還有吃涼粉、涼皮的習俗,華南地區則喝涼茶、吃荔枝、吃茶蛋,某些地方甚至還有吃狗肉的習慣。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北歐仲夏節很瘋狂

在北歐等北極圈地區,當地常年氣溫嚴寒,夏至這天氣溫最高,他們常常全民狂歡,過“仲夏節”。在丹麥、芬蘭及瑞典,仲夏節是公眾假期。除此之外,東歐、中歐部分國家,以及英國、愛爾蘭等地也有慶祝仲夏節,以北歐與英國最為隆重。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舞臺劇《》仲夏夜之夢 》

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就是以仲夏節為背景創作的。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西班牙聖胡安仲夏節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冰島的仲夏節活動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芬蘭仲夏節

“夏至”是什麼?“夏至”如何形成的?

瑞典仲夏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