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 腫瘤 肝硬化 癌症 黃疸 乙型肝炎 脂肪肝 影像科齊大夫 2019-08-23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肝癌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瀰漫結節性肝癌

MRI 平掃

  • 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
  • 大於5cm,形態可不規則
  • 80%信號不均勻,邊界清楚或不清楚

T1WI:

肝癌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

  • 大多數腫瘤因中心出血壞死----表現為混雜信號
  • 低信號中加雜點或片狀高信號或更低信號。

脂肪變性是肝癌的病理特徵之一,在MRI圖像中脂肪為高信號

  • 小肝癌、單結節肝癌中脂肪變性最常見。雖然在T1WI病灶信號的改變和腫瘤大小無直接關係,但小肝癌在T1WI呈高信號更常見(高信號51%,低信號31%,等信號18%)。高信號除了脂肪變性,病灶內出血外,還與腫瘤分化程度有關。

T2WI

  • 病灶為稍高信號,均勻或不均勻,清楚或不清楚,其中可見更高信號或低信號
  • 病灶內更高信號可以是壞死,液化、出血、病灶內擴張的血竇
  • 低信號可以是凝固性壞死,纖維組織或鈣化
  • T2WI低信號或等信號的腫瘤分化程度高。低信號往往顯示少血供,高信號往往提示多血供

包膜

乙肝肝硬化發生的肝癌,包膜出現70~80%,與生長方式和腫瘤大小有關。

包膜有兩層結構

  • 內層為纖維組織成分
  • 外層為受壓的血管和新生膽管

T1WI為表現為腫塊邊界清楚,可見腫塊周圍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號帶,厚度不一,0.5~12mm之間。包膜出現時,高度提示肝癌。T2WI對包膜顯示率較低

肝內佔位除了肝腺瘤、肝癌可見包膜外。血管瘤、轉移癌,FNH一般無包膜形成。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瀰漫結節性肝癌

MRI 平掃

  • 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
  • 大於5cm,形態可不規則
  • 80%信號不均勻,邊界清楚或不清楚

T1WI:

肝癌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

  • 大多數腫瘤因中心出血壞死----表現為混雜信號
  • 低信號中加雜點或片狀高信號或更低信號。

脂肪變性是肝癌的病理特徵之一,在MRI圖像中脂肪為高信號

  • 小肝癌、單結節肝癌中脂肪變性最常見。雖然在T1WI病灶信號的改變和腫瘤大小無直接關係,但小肝癌在T1WI呈高信號更常見(高信號51%,低信號31%,等信號18%)。高信號除了脂肪變性,病灶內出血外,還與腫瘤分化程度有關。

T2WI

  • 病灶為稍高信號,均勻或不均勻,清楚或不清楚,其中可見更高信號或低信號
  • 病灶內更高信號可以是壞死,液化、出血、病灶內擴張的血竇
  • 低信號可以是凝固性壞死,纖維組織或鈣化
  • T2WI低信號或等信號的腫瘤分化程度高。低信號往往顯示少血供,高信號往往提示多血供

包膜

乙肝肝硬化發生的肝癌,包膜出現70~80%,與生長方式和腫瘤大小有關。

包膜有兩層結構

  • 內層為纖維組織成分
  • 外層為受壓的血管和新生膽管

T1WI為表現為腫塊邊界清楚,可見腫塊周圍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號帶,厚度不一,0.5~12mm之間。包膜出現時,高度提示肝癌。T2WI對包膜顯示率較低

肝內佔位除了肝腺瘤、肝癌可見包膜外。血管瘤、轉移癌,FNH一般無包膜形成。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右葉(巨塊型)肝癌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瀰漫結節性肝癌

MRI 平掃

  • 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
  • 大於5cm,形態可不規則
  • 80%信號不均勻,邊界清楚或不清楚

T1WI:

肝癌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

  • 大多數腫瘤因中心出血壞死----表現為混雜信號
  • 低信號中加雜點或片狀高信號或更低信號。

脂肪變性是肝癌的病理特徵之一,在MRI圖像中脂肪為高信號

  • 小肝癌、單結節肝癌中脂肪變性最常見。雖然在T1WI病灶信號的改變和腫瘤大小無直接關係,但小肝癌在T1WI呈高信號更常見(高信號51%,低信號31%,等信號18%)。高信號除了脂肪變性,病灶內出血外,還與腫瘤分化程度有關。

T2WI

  • 病灶為稍高信號,均勻或不均勻,清楚或不清楚,其中可見更高信號或低信號
  • 病灶內更高信號可以是壞死,液化、出血、病灶內擴張的血竇
  • 低信號可以是凝固性壞死,纖維組織或鈣化
  • T2WI低信號或等信號的腫瘤分化程度高。低信號往往顯示少血供,高信號往往提示多血供

包膜

乙肝肝硬化發生的肝癌,包膜出現70~80%,與生長方式和腫瘤大小有關。

包膜有兩層結構

  • 內層為纖維組織成分
  • 外層為受壓的血管和新生膽管

T1WI為表現為腫塊邊界清楚,可見腫塊周圍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號帶,厚度不一,0.5~12mm之間。包膜出現時,高度提示肝癌。T2WI對包膜顯示率較低

肝內佔位除了肝腺瘤、肝癌可見包膜外。血管瘤、轉移癌,FNH一般無包膜形成。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右葉(巨塊型)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小肝癌

"

肝細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即我們平時所謂的肝癌。

  • 成人最常見的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乙型肝炎關係密切,50-90%合併肝硬化,39-50%肝硬化併發肝癌
  • 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膽汁淤積和癌細胞的脂肪變性。易侵犯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形成瘤栓和肝內轉移
  • 肝門附近侵犯膽管可產生黃疸症狀
  • 肝外轉移:最長轉移至肺、骨、腎

肝癌的大體類型

  • 巨塊型:大於5cm
  • 結節型:直徑小於5cm
  • 瀰漫型:細小癌灶,廣泛分佈

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和腫瘤大小關係密切,腫瘤浸潤、癌栓形成,衛星灶形成,轉移,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手術切除率為70-80%,10年生存率為53%

對於小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小肝癌病理診斷尚未統一,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標準: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2個,最大直徑之和應小於3cm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多樣化,與大小、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轉移及併發症有關

  • 病灶小時,可無症狀
  • 進展後,常見症狀:肝區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塊
  • 80%以上病人AFP 升高

治療手段

  • 單發病灶,外科切除
  • 多髮結節或瀰漫型,介入栓塞 治療,放化療

影像學(放射學)表現

平片、胃腸造影

  • 平片幫助不大
  • 胃腸造影觀察肝硬化,食道V曲張情況。

血管造影表現

  • 腫瘤供血血管擴張增多
  • 增多,迂曲,不規則腫瘤新生血管
  • 血管有不規則侵犯和狹窄
  • 不均勻的腫瘤染色
  • 動靜脈短路:動脈相靜脈顯影
  • 造影劑瀦留,腫瘤內有斑點影
  • 門靜脈或肝V內瘤栓,靜脈內平行的索條影,充盈後可見缺損

DSA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CT 平掃

表現為大小不等,數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 低於正常肝臟20Hu
  • 邊緣模糊或不整齊,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特徵
  • 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 有的呈等密度
  • 伴發脂肪肝,極少數可能表現為高密度灶
  • 伴有出血或鈣化,中心可出現高密度影

CT 增強(動脈期)

  • 90%肝癌由肝動脈供血,多血供,動脈期明顯強化。由於病灶中心多伴有液化壞死,強化不均勻,往往表現為周邊強化
  • 動靜脈短路是肝癌的特徵性表現,門脈強化程度與主動脈一致(此時門脈、下腔靜脈未強化)
  • 肝癌伴有脂肪變性或透明細胞變性,其增強密度不一致
  • 少血供病灶,動脈期不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成為低或等密度
  • 小肝癌(80%上)呈均勻強化

CT 增強(門脈期)

此時門靜脈與肝實質強化,此時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實質上升

  • 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
  • 有時有些腫瘤細胞外間隙較大,造影劑分佈多,滯血時間長,不僅動脈期強化明顯,而且在門脈期或其後4~5分鐘仍可持續強化,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密度。此種情況在MRI中常見,在CT中相對少見
  • 此期可顯示血管受侵情況:門脈癌栓時,門脈主幹或分支不顯示,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變細、中斷

CT 增強(平衡期)

此期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及肝實質的細胞外間隙達到平衡

  • 腫瘤和肝實質的密度均勻下降,兩者之間對比減小,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 此期對病灶檢出意義不大,對血管顯示不佳。結合增強早期(動脈期)、中期(門脈期)的強化表現,有助於定性診斷:特別是不典型肝癌和肝血管瘤作鑑別,此時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極少為等密度;而血管瘤絕大多數為高密度,極少為等密度。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動脈造影CT

CTA :利用CT具有較高密度分辨率的特點,正確顯示病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目的,造影劑用量少

CTAP:腸繫膜上動脈(脾動脈)插管後,一邊經導管注入造影劑,一邊行CT掃描;得到CT的門脈影像,利用肝臟血供的特點,增大正常肝臟與病變的密度差。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門靜脈造影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腸繫膜上動脈門脈造影 可見低密度門脈瘤栓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經肝動脈CT造影可見明顯腫瘤染色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肝硬化(平掃及增強)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硬化、瀰漫結節性肝癌

MRI 平掃

  • 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
  • 大於5cm,形態可不規則
  • 80%信號不均勻,邊界清楚或不清楚

T1WI:

肝癌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

  • 大多數腫瘤因中心出血壞死----表現為混雜信號
  • 低信號中加雜點或片狀高信號或更低信號。

脂肪變性是肝癌的病理特徵之一,在MRI圖像中脂肪為高信號

  • 小肝癌、單結節肝癌中脂肪變性最常見。雖然在T1WI病灶信號的改變和腫瘤大小無直接關係,但小肝癌在T1WI呈高信號更常見(高信號51%,低信號31%,等信號18%)。高信號除了脂肪變性,病灶內出血外,還與腫瘤分化程度有關。

T2WI

  • 病灶為稍高信號,均勻或不均勻,清楚或不清楚,其中可見更高信號或低信號
  • 病灶內更高信號可以是壞死,液化、出血、病灶內擴張的血竇
  • 低信號可以是凝固性壞死,纖維組織或鈣化
  • T2WI低信號或等信號的腫瘤分化程度高。低信號往往顯示少血供,高信號往往提示多血供

包膜

乙肝肝硬化發生的肝癌,包膜出現70~80%,與生長方式和腫瘤大小有關。

包膜有兩層結構

  • 內層為纖維組織成分
  • 外層為受壓的血管和新生膽管

T1WI為表現為腫塊邊界清楚,可見腫塊周圍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號帶,厚度不一,0.5~12mm之間。包膜出現時,高度提示肝癌。T2WI對包膜顯示率較低

肝內佔位除了肝腺瘤、肝癌可見包膜外。血管瘤、轉移癌,FNH一般無包膜形成。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右葉(巨塊型)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小肝癌

肝癌概述及影像學表現

肝癌門靜脈癌栓

@頭條號@頭條健康@頭條健康聯盟@健康真相官@青雲計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