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開場4分鐘換下U23,一邊把替補門將換上去當中鋒,緊接著又把替補門將換下來,再換一個U23上去湊數;關於U23政策的奇葩場景,在天海和富力的比賽中已經聚齊了。賽後在各大網絡平臺,對於沈祥福的調整幾乎是一片抨擊聲。但是客觀的說,沈指如此調整U23也有難言之隱,如果球隊U23儲備充沛,他肯定不會這麼用U23啊,而對於U23球員使用的困擾,其實自打U23政策出臺後,就在困擾著中超各隊主帥。

應付U23政策,是教練們沒有辦法的辦法

變出花樣的湊數方式,U23政策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在U23政策出臺的第一個賽季,雖然每場只用首發上一個,大不了各隊就浪費一個換人名額,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即便如此,時任上港主帥博阿斯在得知足協臨時調整政策的第一時間,就非常生氣。而在2017賽季,這個臨時多出來的U23,有很多都是開場沒多久就被拿掉了。因此當卡納瓦羅在權健反其道而行之大力使用U23,同樣為他在最佳教練競爭中脫穎而出起到了推動作用,並讓他再次得到了恆大的垂青。

當然只要上一個U23的時候,各隊可能還有餘糧,即便一開始沒有合適的,隨著賽季的深入,培養一個具備打主力能力的U23,難度還不算太大。但是從去年開始,當每場要上3個U23成為一種標配時,這不僅考驗的是各支球隊的家底,同樣是對主教練用兵膽識的一種考驗。因此也就是從去年開始,我們習慣性的看到各隊開場上一個U23,終場結束前,趕緊把剩下兩個U23換上去湊數的畫面;有些球隊到了傷停補時階段,U23還在場邊沒上來時,有時候教練就在旁邊急了,場上球員只能趕緊犯規讓比賽進入死球狀態。

變出花樣的湊數方式,U23政策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大家都在湊數

原以為最後時刻湊數,已經是應付U23政策的極致了,但是很顯然中超教練的創新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從本賽季開始,不僅開場兩三分鐘就換下U23球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最後時刻把U23換上又換下,概率同樣是越來越頻繁。照著目前的趨勢下去,中國足壇很快會誕生一群,出場紀錄超過100場,但場均出場時間在5分鐘左右的球員。

當然對於這樣的使用方式,不同的教練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泰達主帥施蒂利克就談到了,他不可能剛開場就換掉U23,因為這會打擊年輕球員的心靈。其實大多數教練原本的想法跟施蒂利克一樣,他們在家裡也承擔著父親的角色,他們也很清楚這麼做對於年輕球員的打擊,但是競技體育終以成敗論英雄,當U23球員的實力嚴重拖後腿,教練又要承擔著比較大的成績壓力時,他們還有更好的選擇麼?

偏離了初衷,為什麼還要讓U23政策繼續?

變出花樣的湊數方式,U23政策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當初出臺U23政策,以及這兩年的加強版U23政策出臺的初衷,大家都可以理解;畢竟在我們各級國字號戰績節節敗退,中國足球人才青黃不接的現實面前,如果中國足協還不採取些行動,那未來中國足球的下滑趨勢可能會遙不可及。為此相關部門做了多方面的安排,比如說青超聯賽的出臺,要求各俱樂部完善5級梯隊、各大區青訓基地的建立等等,只不過U23政策是最早出臺的,也是被熱議最久的。也就是從一開始,U23政策的出臺導向就出現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足球水平的提升,必須有強大的青訓基礎作支撐;有了龐大的人才庫去進行選拔之後,最好的那一批人去踢職業聯賽,並進入國家隊。可是有關方面的一系列舉措中,完善五級梯隊以及青超聯賽、各大區青訓基地建立的時間點都是在U23政策出臺後,這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狀態,在基礎還沒打牢的情況下,強行讓U23球員在聯賽中首發的結果,就呈現出一種拔苗助長的態勢。如果苗子被拔起來了當然是好事,但是大多數拔苗助長的情況,結果都不會太好。

變出花樣的湊數方式,U23政策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而在U23政策出臺後,確實給了很多球員出場機會,可是再看看他們的出場時間?依舊非常慘淡,因此前段時間在奧運會預選賽結束後,國奧主帥希丁克已經為這批孩子回到俱樂部缺乏比賽時間的現狀感到了擔憂。當然在當下中超,依舊有一些俱樂部在大力提拔U23球員,比如說申花今年的U23出場時間在聯賽中就瑤瑤領先;可是看看申花的戰績吧,在聯賽前8輪僅僅打了上港一個強隊的情況下,還在保級區,且先後給天海、華夏、深圳、富力送溫暖時,是否也能凸顯出,申花正在為鍛鍊新人付出慘痛的,甚至有可能會降級的代價時,其他球隊的主教練看到如此現狀會怎麼想?而U23出場時間僅次於申花的人和,如今排在副班長的位置上,也同樣表明申花的情況絕非個例!

也許一項政策的出臺,出發點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實踐中已經暴露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時,鬧劇頻發的U23政策真的應該繼續下去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