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不推廣殘膜回收機,十年後無地可種

種植業 農資 農民 三農 農機360網 2017-05-25

近期到河西走廊的某市考察市場,在幾個種植棉花、葵花、枸杞、茴香、甘草的大縣裡,筆者發現,在農民剛平整過的地裡,存在著嚴重的地膜殘留問題。以前通過媒體,時常看到關於農膜殘留問題的報道,但因為沒有到現場,所以只是一笑而過,以為那隻不過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有故意誇大事實的成份,但這次的現場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新觀察:不推廣殘膜回收機,十年後無地可種

在該地區,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和經濟類作物棉花、葵花、枸杞、茴香、甘草、板蘭根的種植幾乎百分之百要用地膜,如果沒有地膜,這些作物基本上無法存活,像小麥、玉米、葵花、棉花等一年一種植的農作物每年都要使用地膜,當前農民普遍使用的地膜是0.008毫米和0.01毫米,0.008毫米的地膜當地人叫“雙零8”地膜,非常便宜,但也非常薄,一季使用過後,大多以碎片的形式爛在地裡,0.01毫米的稍微好點,但是一季用完後,大多以碎片的形式留在地裡。

新觀察:不推廣殘膜回收機,十年後無地可種

當前正在棉花播種季節,在農民剛剛平整過的地裡,我們可以看到混雜到土裡的地膜比率很大,上個月有專家報告說新疆地區地膜殘留率有25%,我在現場觀察,可以斷定該地區地膜殘留率超過了25%。

現場的合作社老闆也證實了筆者的判斷,據一位自有土地超過4500畝的種植大戶說,每年地膜回收率只有75%,剩下的25%就留在地裡了,每年留一點,十幾年後地裡肯定會有20%以上的地膜。

新觀察:不推廣殘膜回收機,十年後無地可種

大多數地膜殘留在土壤裡,嚴重的問題會影響出苗率,因為種子種下去了,上面有殘膜苗出不來,下面有殘膜根扎不下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戶只能一穴種三個或五粒種子,那種精量播種機在北方地區很難推廣,就是因為殘膜問題,這肯定會增加農民的種植成本,我們拜訪過的農機經銷商也說在當地精量播種機不好銷售。

對於大量的殘膜,農民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每年在播種前都會有殘膜回收,手段是人工撿拾、摟耙摟和機器撿拾,由於殘留量太多,太碎,所以主要方式是使用殘膜回收機。

據調查合作社、經銷商、個體種植戶的情況看,雖然每年都會用殘膜回收機進行回收,但地裡的殘留量仍然高達25%以上,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所說的地膜太薄,質量不高以外,還有以下幾條:

一是機器技術落後,回收不乾淨。殘膜回收機器有三處機器:摟集型殘膜回收機、篩土型殘膜回收機、撿拾型殘膜回收機,當地主要使用的是一兩千元,甚至幾百元的摟集型回收機,效果最好也就能回收75%,對三四年的小碎片根本沒有效果。

二是農戶積極性不高,不願意購買好設備。購買殘膜回收機要出錢,加之作業要出錢,一畝地20-50元,自己作業下來成本也不會低於20元,有的農民自己找個鐵匠鋪焊個簡易摟耙,回收效果肯定不好。

三是種植分散,回收成本高。當地種植規模算比較大的,但種植也很分散,一家種二三畝棉花,四五畝玉米,一個田塊要認認真真的回收下來,要回收乾淨點,得摟三四遍,一畝作業費可能會超過100元,成本高,農民不接受。

四是回收再加工的企業積極性不高。廢棄的地膜往往與雜草、秸稈、土塊混合在一起,工廠回收再加工,工序複雜,成本高,再製品質量差,所以許多加工廠不願意幹這個活。

新觀察:不推廣殘膜回收機,十年後無地可種

綜合以上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來,殘膜回收不徹底的原因很多,情況很複雜,問題很嚴重,但時不我待,據當地的農機推广部門的專家說,如果任憑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十年之後,當地將無法下種,許多地要被廢棄,到那個時候,我們的糧食安全如何保障?

對於地膜殘留的現象,要徹底的解決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但我們農機人至少可以生產出一些性價比高,收集率高的農機出來,行動總比觀望強!

本文原創作者:大田傳媒|農機360網《新觀察》特約評論員 仇半農,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敬請關注微信:大田農社 。

更多農機產品,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