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中醫 推拿 小兒推拿 穴位 老隊員說 老隊員說 2017-08-30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是中醫治療的基本法則之一。“補”和“瀉”相互關聯,共同目的都是調節陰陽,增強人體的正氣,所以補,瀉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整體關係。

臨床治療中,補、瀉作用乃是手法刺激於人體某一部位,使人體氣血津液,經絡臟腑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手法的補瀉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把手法的輕重、方向、快慢、以及刺激酌性質,治療的部位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好的療效。

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一)手法刺激性質與量對軟組織的“補”“瀉”作用。椎拿治療時,深刺激不一定是重刺激,淺刺激不一定是輕刺激。例如按壓的刺激並不一定太重,但刺激較深;拍打的刺激可以很重,但刺激在淺層。這和手法刺激時問及手法的性質有關,時間長的則刺激深,時間短的則刺激淺。一般來說,凡刺激時間短,作用較淺。對肌肉細胞有興奮作用的手法,稱之為“補”。凡刺激時間長,作用較深,對肌肉組織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稱為“瀉”。

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二)手法刺激性質與量對內臟的“補”、“瀉”作用。在臨床治療時,作用時間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臟器的生理機能,可稱為“瀉”;作用時間較長的輕刺激,可活躍興奮臟器的生理機能,可稱為“補”。從這一意義上說,重刺激為“瀉”,輕刺激為“補”。但這種因手法刺激的輕重所起的補、瀉作用,其補瀉的壓力分界量,是隨各人的體質和各個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閾值而異。在治療中則是以病人有較強烈的酸脹感和輕微的酸脹感來作為分界量,當然這僅是近似值。

但是推拿手法對內臟的“補”、“瀉”作用,除了和手法的輕重有關外,還和具體的刺激部位有密切韻關聯。因此,根據疾病選擇適當的治療部位,根據病情和病人的體質採用不同量的輕重手法,根據不同的治療部位選用適應的手法,是推拿補瀉怍用的關鍵。

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三)手法頻率和方向與“補”、“瀉”的關係。歷代文獻中有關“補”、“瀉”的記載,雖然大部分用於小兒推拿,但臨床上在治療成人病症時,也常涉及到手窪方向的“補”、“瀉”問題。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的方向和治療部位以及移動的方向均為順時針方向,有明顯的通便瀉下作用。如操作手法的方向為逆時針,則可使胃腸的消化功能明顯增強,起健脾和胃的作用。前者為“瀉”、後者為“補”。

中醫推拿的補瀉作用

綜上所述,在治療中使用推拿手法首先要仔細辨證,然後根據“扶正祛邪”或“祛邪存正”的原則,確定“補”、“瀉”的方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推拿治療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