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院士:中醫鍼灸治療吞嚥障礙效果明顯

中醫 鍼灸 中藥 肺炎 保健時報 保健時報 2017-09-07

內容來源:首屆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論壇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錄音整理)

中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一直為中華兒女的繁衍生息保駕護航,是世界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7 中國(北京)國際中醫藥健康服務博覽會暨首屆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從科學角度講述了中醫鍼灸對於治療疑難雜症的有效性和獨創性。

石學敏院士說,吞嚥障礙為腦血管疾病常見併發症,腦卒中急性期發生率為51%~73%,可引發吸入性肺炎、水分營養物質攝入障礙、窒息等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是導致中風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現代醫學認為,吞嚥困難可分為真球麻痺、假球麻痺,其中真球麻痺主要為延髓疑核損傷,假球麻痺是由雙側皮質或皮質腦幹束損傷造成,兩者統稱為吞嚥困難。臨床上鑑別真假球麻痺多以疑核定位,疑核及疑核以下部位病損,即下運動神經元病損為真球麻痺,疑核以上部位病損為假球麻痺。臨床中由於影像學對於疑核定位尚存在困難,無法清晰地看到疑核受損情況,因此將延髓部位存在病損的患者歸為真球麻痺。現代醫學對於吞嚥障礙的治療多以留置胃管技術改善患者的營養攝入,患者生活質量偏低,吞嚥障礙已成為嚴重的醫療和社會問題。

石學敏院士從兩個案例入手,介紹了鍼灸治療的有效性。

案例一

49 歲的美國人馬先生因四肢癱瘓伴失語、吞嚥障礙16 個月入院。其有兩次患腦幹梗死,給予氣管切開置管、胃壁造瘻及保守治療,經治療後病情平穩。剛入院時馬先生神情、精神弱,呈被動體位,不能發聲,面部無表情,只能通過眼球轉動表達是與否。因吞嚥障礙,氣管切開置管,需持續吸氧。又因痰涎雍盛,每日需吸痰16 次。此外,還有胃壁造瘻,二便失禁。對於馬先生的治療,採用“通關利竅”針刺法,每天治療兩次。經治療,馬先生入院後第二天拔掉尿管;住院1 個月後面部表情基本正常,可以口入10 毫升半流質飲食,吸氧時間由24 小時減為12 小時,吸痰次數減少為2~3 小時一次;住院3 個月後體質明顯增強,無需吸氧,面部表情恢復正常,可發出低微聲音,每天可口入100 毫升半流質飲食。馬先生共住院治療178 天,可發出低微聲音,口入半流質飲食可滿足日常能量需要。

案例二

患者杜先生55 歲,主要因“右側肢體活動不遂伴失語、吞嚥困難18 天”住院,入院時語言不清,持續右側肢體不能活動,右上肢肌肉無力,不能活動,右下肢可小幅度活動,飲水常咳嗆、吞嚥困難,進食只能從胃管注入。亦採用“通關利竅法”給予針刺治療。“通關利竅”針刺治療:針刺內關、人中、三陰交、風池、完骨、翳風,咽喉壁點刺,舌面點刺;下午行後顱凹排刺。治療兩週後患者可口入半流質飲食,構音較治療前清晰。治療23 天,患者可飲水,不再發生嗆咳,口入食物量達3000 毫升,滿足日常能量需要,實現了吞嚥障礙的臨床痊癒。

石學敏院士強調,治療吞嚥困難,當以通關利竅、滋補三陰為原則,嚴格規範取穴,針刺手法的刺激量要達到一定標準,這樣臨床療效才會顯著。其針刺的主穴有:內關、人中、三陰交、風池、完骨、翳風及咽喉壁點刺等。石學敏院士還進一步闡述了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有效性,其能有效促進損傷的後腦循環重建及神經細胞再生,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有效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