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中醫 附子 肉桂 龜板 中醫家 中醫家 2017-10-01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高山仰止】

追溯往聖先賢之足跡,感悟醫國醫民之仁心。

【見賢思齊】

對話明醫聖手之思辨,探尋走方串鈴之幽微。

【杏林結義】

聆聽懸壺濟世之心悟,尋訪天涯海內之知音。


  • — 引 子 —

我覺得中醫太難了,從事中醫一定要敬業,不斷地研究,在臨床實踐中反覆驗證才能得到真知。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斷地實踐、總結經驗的精神,有這種精神才能出成果,才能有發展。

  • — 訪談人物 —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王和忠,擅長治療常見疾病及疑難雜症,對內外、婦兒、皮膚等病均有獨到見解。擅長治療小兒久咳久瀉不止、婦人帶下月經不調。首創柔潤養筋壯骨法,治療骨質增生、骨質疏鬆、椎脫。調理脾胃治百病。如:現代病三高、五官科疾病、風溼、類風溼等。活血化瘀治療慢性炎症,如慢性腎炎、尿路炎症、婦科炎症等。發表論文多篇,如“淺談扶脾陽養胃陰的臨床體會”“滋補肝腎法治療骨質增生”、活血化瘀治療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慢性腎炎等。被中華醫學會臨床研究專家評委會授予“全國著名特色醫療專家”。


  • — 對話—

  • 結緣中醫

中醫家記者:您為什麼會從事中醫?

王醫生:從事中醫,是因為我在61年冬天上中學的時候突然得了一種病,我的四肢動不了,膝蓋和其他地方都正常,當時西醫診斷不清楚。後來我就通過中醫治療,直到62年春天我就可以走了,但是兩小腿肌肉有點萎縮,還有手上合谷穴附近的肌肉也萎縮了,最後全身恢復得都可以動了。

當地給我看病的中醫說:“你將來也做不了苦重活了,要不你也學醫吧。”跟他接觸多了,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好,我就買了一本明朝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背藥性、看書,開始學習中醫,這一學就是好幾年。後來到了65年,毛主席626指示,要培養赤腳醫生。我培訓出來以後,就到大隊裡去當赤腳醫生。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腎炎水腫病人

當時有一個病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是72年冬季遇到的一個腎炎水腫病人,有腎炎病史。這個病人全身腫、而且怕冷,在家裡揣著小火爐、穿上皮襖坐在熱炕上,他還是覺得非常冷。我給他開的苓桂術甘湯,加麻黃、附子、乾薑。第一劑我就用了10克左右,但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我就逐漸地加劑量。我用麻黃附子是為了發汗,患者沒有出汗,說明藥的力量還不夠,我把附子加到50克,麻黃15-20克,患者就出了汗。出汗後,病人怕冷的感覺就減輕了,後來水腫也逐漸消了。經過這件事後我就對中醫情有獨鍾,繼續刻苦鑽研,其實我基本上都是自學的。當地的醫院有一個老中醫,我跟診了兩年。我學醫大約就是這麼個過程。

中醫家記者:您行醫這麼多年,您覺得初學中醫適合看哪些書?

  • 初學中醫必讀叢書

王醫生:打基礎首先看明朝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萬病回春》,學了以後再看《醫宗金鑑》、《黃帝內經》。那個時候我把《黃帝內經》的一些重點內容背了下來,有本書叫《內經知要》,是明朝李中梓寫的。現在臨床上也常常用《內經》上一些比較經典的句子來舉例解釋一些病情。《黃帝內經》是必讀的書,還有就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但是學習中醫實在太難了,就算把所有書籍都背下來,臨床上也很難應用。我認為《黃帝內經》是必須瞭解的,你沒有這個經歷基礎,對中醫的辨證思路就不清楚。比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就說明陽氣對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陽氣衰弱人就會生病,所以要保護陽氣,不要傷了陽氣。最近這幾年我才開始看李可的書,還有鄭欽安的火神派,他們的思想對我影響很深。有時候遇到一些疑難病,無從下手時,扶陽氣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治療失眠,我常用黃連阿膠湯,加二地二冬,五味子、太子參,還有少量的肉桂,和一些山萸肉,龍骨、牡蠣這類鎮靜潛陽藥,但有時臨床療效卻並不好。後來我就用鄭欽安書中提到的潛陽封髓丹,加上一些安神的藥,就突破了治失眠用“滋陰養陰,潛陽安神”這個思路治不了的病,效果也很好,因此受的啟發很大。

  • 潛陽封髓丹妙治失眠

中醫家記者:您說的封髓丹,就是黃柏、砂仁還有甘草嗎?

王醫生:對,是這三味藥,還有龜板和附子,有時候也加熟地、天冬、龜板、附子、益智,臨床上治療因陽氣虛而導致的失眠療效不錯。

中醫家記者:大劑量用扶陽藥,有燥陰的嫌疑,您會在處方里加一些滋陰的藥嗎?

王醫生:會,我加了熟地和山萸肉,有時候往往再加上二地二冬。當然禁用附子、肉桂或者乾薑這類熱性的藥也是不行的。但是鑑別是真正的陽虛還是陰虛,往往很複雜,你必須得仔細地觀測,有時候往往搞不清楚,臨床上總是又像陽虛又像陰虛,這個必須得謹慎地辨證。

  • 中醫難在辨證

所以說不論看什麼書一定要認真。逐字逐句地理解它,不要走馬觀花,不然體會不到它的精髓之處。我過去有那種毛病,有時候看書往往不仔細,沒有讀進去。

我給你看一下我的處方,是我最近的病人。用的黃連、黃芩、生地、白芍、麥冬、五味子,太子參、生龍牡、肉桂、竹葉、燈芯、山萸肉、醋龜板,開始效果挺好,但是吃了幾天後我還是有點不滿意。患者過去晚上在床上睡不著,就在地上來回走,吃了這個藥以後就可以睡覺了。我仔細觀察他的舌苔,舌有點紅,後來我就把這個方子改成了醋龜板、生龍骨、五味子、太子參、生地、山萸肉、天冬、砂仁、黃柏、附子、遠志、益智,患者還有大便不通的情況,我就加了郁李仁。但事實上吃了這個藥後患者煩躁不安,更睡不著覺了。後來我又改成原來的方子,黃連、黃芩、生地、白芍、五味子、燈芯、二冬、生龍骨、夏枯草、山梔子、竹葉、豆豉,還有半夏、太子參,患者又能睡著了。所以中醫辨證太難了,一定要把古人寫的藥性仔細掌握,如果藥性都掌握不準,那你就無法治病。

中醫家記者:您說的都很實在,是臨床中醫的心聲。再分享一些行醫過程中難忘又特殊的醫案吧。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中醫也講勿以惡小而為之

王醫生: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適合養性,亦適合養生。無論養性、還是養生都是從小事做起。細節決定成敗。吃飯是小事,卻是養生的關鍵,許多腸胃病都是這樣得的。尤其老年人要把握好。必須將食物煮爛,再細嚼慢嚥,方可利於消化。即使年輕人如不注意也可生病,乃至危及生命。

例如王某某,男,40歲為某廠推銷員,九十年代初剛出自助餐,他連吃了三天,當晚腹痛劇烈,入院治療,診斷為急性胰腺炎,西醫用禁食、胃腸減壓,輸液三天不效,當時血、尿澱粉酶均高。這時患者突然想起我,不妨讓我暗地診治一下。當時我見患者嘔惡欲吐,腹痛劇烈,欲便不下,舌膩脈弦滑。當時我想病因肯定是食肉過多,且硬又沒嚼爛阻於中焦,加重胰腺負擔。既化不掉,就馬上宜下,我隨即用仲景之法,大柴胡加承氣湯。方:柴胡10克、黃芩15克、枳實15克、生大黃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焦檳榔15克、元明粉10克,二付。一付吃下即通,腹痛減,再一付痛基本消失,似有食慾,醫生不允許吃東西,患者後強行出院,經幾天中藥調理很快一切正常。這個病例我一直記憶猶新。

  • 特殊情況需要特殊處理

還有一個老漢是腸梗阻,也是大夫不讓吃飯,要做胃腸減壓。後來我給他開了一副小承氣湯後大便就通了,大便通了以後患者就出院了。還有90年時有一個孩子得了腎炎水腫,整個人腫的厲害,當時我晚上在辦公室值班,他掛急號來看感冒。孩子4歲左右,在北京治療後水腫消了,但蛋白尿一直沒有控制住,所以後來又腫起來了。腫起來以後找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治好。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我給他用藥但是他嘔吐吃不下,我就想辦法,看到書上有灌腸的辦法,灌腸有下透的作用。我就用丹蔘、大黃,丹蔘,牡蠣,還有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每天給他灌腸,一灌他大便就通了。通了以後再給他吃的,後來用的盧氏消腫方,那裡面有二醜,和紅糖、生薑、乾薑、大棗研面,每次服用5克左右,這個藥還比較好吃,吃完水腫很快就消了。然後就給他吃中藥慢慢調理,這個孩子後來就完全就好了。大約九零年治療的,前幾年還見過,他說一直未犯過病。

  • 腎臟炎醫案一則

腎臟炎還有好多例子,類似的還遇到過一個病案。患者肌酐150,正常指數是130,也是浮腫,而且已經出現腎衰了。西醫建議只能做透析,沒有什麼好辦法了,或者就是換腎、做腎移植。後來我就用利二便的方法,肌酐就不再升高了,控制著不讓它升高,不讓他的病進一步發展。以大黃為君藥,配合著和胃降逆止嘔的藥。我記得每次都是做成丸藥,他拿回去每天吃兩頓,保持二便通暢。直到現在已經十年多了,這個病人肌酐還是稍微有點高,但是沒有發展到做透析的程度。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中醫家記者:您給他治病的思路是怎樣的?

王醫生:他的脾胃升降失常,二便不通,就要健脾益氣,讓他脾胃升降功能運動恢復起來。中醫叫做關格,小便之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謂之格,關格就是脾腎虛衰,上面嘔吐不止,下面二便閉塞不通,基本思路就是理氣健脾,也用了利二便的藥,二便一通就運轉起來了。我就是這樣一個思路,簡單地給你說明一下。

  • 辨證比劑量更重要

中醫家記者:都說中醫的不傳之密在劑量,您怎麼看?

王醫生:劑量很關鍵,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辨證準確,病機是最難把握的東西。病機把握不準,不論劑量大小,你也可能給人吃壞了,劑量越大後果越嚴重,關鍵是病機。但是在臨床上病機是很複雜的,不是書上寫的那麼單純,往往都是好幾種病機交雜在一起,最難的就是這一點。當然辨別病機,最主要的是把寒熱虛實分清楚,就是治不了病也不要給人治壞了,這個是最難的東西。劑量肯定也有影響,像《傷寒論》裡劑量一變,方子整體思路也變了。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不一樣的內蒙古

中醫家記者:謝謝您的分享,您在內蒙執業,那邊的地理環境怎樣?當地的人容易得哪些病?

王醫生:這個地方氣候多變,冬天比較寒冷,熱起來又比較熱,有時候會突然降溫10-15℃。最大的特點是容易突然降溫,溫差變化比較大,大多數人容易感冒。這兩天感冒咳嗽的病人也相當的多,一到冬天咳嗽的病人基本上七天一個準。這裡海拔大概是500多米左右,也不算太高,主要是靠北方,氣候乾燥寒冷,下雨很少,比較乾燥,容易引起感冒咳嗽這類的疾病。而且早晚溫差比較大,早晨很冷,中午又特別熱。

中醫家記者:當地人飲食習慣如何?

王醫生:當地人比較喜歡吃羊肉牛肉,因為氣候冷,這個地方有蒙古人的習慣,吃羊肉喝酒會多一些。內蒙產牛奶、羊肉比較多,但是現在蔬菜冬天也比較多了,大多數從山東壽光運過來。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養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中醫家記者:那您覺得當地人適合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王醫生:生活方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我認為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喝酒吃肉也不生病,有的人就不行,所以這取決於個人的體質,現在好多人都很盲目。一說這個好,大家都去做這個,有人說吃保健品好,就都去吃保健品,這不一定。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還有遺傳因素來制定適合的生活方式,人與人差別是很大的。為什麼有的人得了糖尿病,有的人不得糖尿病,同樣的飲食生活同樣的一家人也有差別,因為人的體質不一樣,所以一定要合理的養生,養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中醫家記者:您臨床遇到的比較多的是什麼病人?

  • 臨床遇到咳嗽患者居多

王醫生: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什麼情況,我曾經在北京、西雙版納、內蒙坐診過,在這幾個地方我治療最多的病還是咳嗽,肺系疾病。肺為嬌髒,是開放的,直接與空氣接觸,是比較容易感病的。我去年在西雙版納坐診,那裡空氣很好,地方確實也不錯,氣溫也不冷。這個地方的孩子也是咳嗽多,因為早晚溫差比較大,晚上最冷的時候12、13℃,到了中午就27、28℃,容易使人生病。好多人適應不了一冷一熱就生病了。比如內蒙也是早晚溫差大,氣候變化無常,也容易引起這一類疾病。

中醫家記者:那您就簡單地講講您對咳嗽的治法,因為您臨床上遇到的比較多,其他醫生也好借鑑一下。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獨家分享,咳嗽論治

王醫生:咳嗽一般是有表症的,開頭一定是受寒了,受寒了以後他就要流清鼻涕打噴嚏,這是表寒症。中醫說:“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毛受邪鼻子就不通了,鼻子不通你立即就要宣肺,如果表邪不解就會化熱。“肺主治節”,治節就是調節體溫,調節裡頭的冷熱。如果皮毛閉塞,肺就不能發揮調節冷熱的作用了,裡頭就要化熱。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是表有寒裡頭有熱的情況,大多數我開的三拗湯,就是麻黃、杏仁、甘草,這三味解表,去在表的寒邪。另外一個就是前胡這類的藥清金瀉火,去輔助麻黃、杏仁,不能讓藥熱了以後再助長肺裡的熱邪。其他情況下加上銀花、連翹,清外熱解毒。有時候就這樣開方,當然大多數時候還是不要及早地用清熱藥。我看現在大多數的醫生,尤其沒有中醫觀念的,大多數一見感冒就用寒藥,寒藥是治不了傷風病的。

此外我也用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薄荷、蘆根這類的藥,其他的情況加點麻黃解表,有時候表寒解不了就是因為光去清熱了。桑菊飲、銀翹散還有麻黃湯,是我的常用方。《傷寒論》裡的麻黃湯一般我用麻黃、杏仁和甘草這三味。桂枝是熱性藥,其實感冒受寒了,很快就化熱,而桂枝是熱性藥,會助長熱邪,所以我不用桂枝。西醫說的氣管炎、肺炎這些病,就是鬱在裡面而熱得比較輕,肺本身的功能發揮不了也要化熱,就這麼個意思。

我給你看一個以前的處方,麻黃、杏仁、甘草、牛子、前胡、蟬衣、浙貝、桔梗、枳殼、萊菔子、冬花。臨證有時可以加點浙貝,但是我從來不用川貝母,因為川貝是用來治療陰虛肺燥的咳嗽,而浙貝是治療風熱感冒的咳嗽。我最常用的就是剛才唸的這個方子。如果表寒已解,麻杏這個藥就不用了。清輕宣降就是要肺必須能夠充分發揮肺氣的作用,肺氣如果不通了,你這個咳嗽就治不好。當然有的咳嗽日久了就化熱了,化熱了就用黛蛤散,黛蛤散加上桑白皮、黃芩這類的藥。

  • 如何判斷入裡化熱

中醫家記者:臨床上如何判斷已經化熱了?

王醫生:化熱怎麼辨證,我也不要像西醫一樣拿壓舌板看後嗓子發紅了,後嗓子一發紅就開始化熱了,那是最標準的。辨別外感化熱,尤其小兒可以讓他咽一下口水,問他痛否,如果痛一定就化熱了,不痛還未化熱,舌苔薄白而潤滑屬寒,舌苔薄白而幹即將化熱。還有鼻涕成了黃色,粘而不利,這個就是化熱了。

中醫家記者:脈象會有變化嗎?

王醫生:肯定有。脈下風寒束表,書上說的脈浮緊,但是有時候浮脈根本就切不到,有一些能切到,其實好多感冒實現不了浮緊脈。有的人說把脈重要到不要症狀也能看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浮緊脈切不到,那你說不是表寒證?最主要的流清鼻涕、打噴嚏,舌苔薄白潤滑,這肯定就是表寒證。有的脈緊張,而有的脈卻變化不大。

  • 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

為什麼臨床讀書三年覺得啥病都能治,臨床上一臨症,一看無方可投,就是這個原理,臨證時就迷茫了,不知道該咋用了,這個是很難的。

中醫家記者:對,尤其是症狀跟脈象或者舌苔不符,四診不是很一致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最容易迷茫的,找不到方向。

王醫生:我在西雙版納治過一例咳嗽。這個孩子做過喉鏡,7、8歲的年紀又做CT,肺部透視CT,花了十幾萬,咳嗽始終治不好。西醫說是肺炎氣管炎,輸液什麼激素都用。我處方用前胡6克,杏仁6克,牛子、蟬衣、甘草、荊芥、桔梗、冬花、貝母,銀花、連翹各6克,麻黃5克,枳殼、萊菔子,吃過一次後,他當天吃了晚上就不咳嗽了,後來繼續吃了十多副藥就完全好了。

中藥用對了後效果特別好,當然如果寒得厲害還得用細辛,就比如小青龍湯,那個方我也用得很多,原方不動地用,有時候改變了以後好像效果不佳。但是一定要把病機掌握準確,有表寒,裡頭也有寒,不是受寒太重或者脾胃有溼邪,這種感冒咳嗽用太少的藥治不好,小青龍湯對哮喘咳嗽就很有效果。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中醫家記者:謝謝您的臨床經驗分享,您再講一味中藥吧。

  • 大黃的妙用

中醫家記者:謝謝您的臨床經驗分享,您再講一味中藥吧。

王醫生:我講大黃,我對大黃情有獨鍾!

大黃這個藥用對了立竿見影。有一個病人,他做過腸鏡、胃鏡、B超,病情是肚子疼,臍周疼,大便一天5、6次,量很少,過一會就會想解大便,但又便不下來。西醫說他沒有病,中藥他也吃過但不見效。西醫說查不出病來,但他就是大便不利,拉不下來,肚子疼,吃飯也還湊活,不算太差。後來我根據這個情況開了芍藥湯,芍藥湯這個方子沒有大黃是不行的,主要是靠大黃。吃了3副芍藥湯以後他大便量很多,大便完了肚子也不疼了,效果很好,大便也不是一天好幾次了。開頭我用酒大黃,效果不是太好,後來就用中醫家的川大黃,看起來發黑的,那個用量很少就見效,一用就起作用了。用對了大黃,它確實是個好藥。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中醫家記者:這個病案治病的思路是怎樣的呢?

  • 通因通用

王醫生:書上說的是溼熱鬱結在腸胃裡頭,腸胃不通暢,就用“通因通用”的辦法。腸道的一些東西,它要出來又出不來,這是實熱阻滯,用芍藥湯,有黃連、白芍、木香、大黃、枳殼、檳榔,這個可以清實熱、利腸道,就是這麼個思路。

中醫家記者:大黃有很多炮製品,比如酒大黃,醋大黃,炮製品的藥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王醫生:大黃苦寒,酒制以後可以防止傷胃。實熱病我大多用生大黃,如果怕傷了脾陽就用酒大黃,有些人有實熱,腸道熱得明顯的,一般也不用酒制的,用生的就行了。有痰飲的還需要下的人一般用酒大黃,又怕它傷了脾,又怕它無法發揮瀉下的作用,於是就用酒制一下。我的思路是這樣的。

中醫家記者:那使用大黃的劑量呢?

執業50年經驗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老中醫

  • 大黃品種不同,藥效也不同

王醫生:現在的大黃,產地不同,品種不一樣,藥效也不同。像我用的個頭比較大,大的直徑有十幾釐米那麼粗的大黃,黑褐色的,不是特別滑的那種,發黑的,這種大黃效果相當不錯,我過去用的大黃開10克,有時候也起不到通便的作用,後來用中醫家的大黃,開10克患者反映拉肚子受不了,後來就用5克、3克,有時候用3克就能起作用。

好多生大黃的藥性不夠,可能是太嫩了,有的用10克也沒反應,有的用了3-5克就起作用了,所以這個劑量有時候也不一樣。大黃大多數情況都是後下,久煎它就失效了,下的作用就不夠大了。

中醫家記者:您剛才說到大黃的年限問題,您覺得大黃生長几年比較合適?

王醫生:幾年我也不知道,好像是個大點、老的,藥效好,具體幾年這方面我也沒有經驗。只要看到大黃的飲片、色澤、大小就知道它的作用強弱,比較細的就不行。

  • 寄語中醫家家人

中醫家記者:您今天分享的都是乾貨,最後您再跟中醫家的家人說幾句話。

王醫生:我覺得醫學太難了,我希望所有從事中醫這個職位的人,要敬業,這個是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研究中醫,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反覆實踐才能得到真知,“實踐出真知”嘛。有時候在書本學得再好,把那些東西都背下來理解了,你沒有實踐經驗也不行。最主要的是要有不斷地以實踐總結經驗這種精神,有這種精神才能出成果,才能有發展。

■ 本文為中醫家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2。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