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治療月經不調的臨床經驗

中藥 雞血藤 當歸 枸杞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2017-09-10

沈氏女科起源於明代初年的1368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成立之初就以女科為主。當時所稱的女科泛指女子所有的疾患,包括內外婦兒科的疾病,並不是我們現在的所指的單純的婦女病。沈氏女科代代相傳,聲名遠揚。清光緒元年,也就是1875年,定居於上海大場,成立“崇厚堂”。在上海大場因治療女科疾病效果顯著,而在上海留下來“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的美名。至此,沈氏女科進入鼎盛時期。

中醫治療婦科疾病有很大的優勢,且頗具特色,源遠流長。《內經》、《金匱要略》、《千金要方》等等醫學專著都有專講,沈氏女科家傳女科專著《女科抉微》、《內科證治》等醫書對婦科證治更有特色。

一、月經病調治注重大法。

1、調經首先疏肝理氣解鬱。

祖國醫學認為女子以肝為本,所以治療月經不調疏肝理氣解鬱貫穿始終。肝為藏血之髒,司血海,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流、血量的作用。肝血充盈,藏血功能正常,衝脈盛滿,血海充盈而經至。

“百病皆生於氣”,臨床女性患者多憂鬱善怒,憂愁善感,情志變化最為顯現,加之現在社會環境、家庭婚姻的變故等等,使女性氣鬱氣滯更為多見。氣滯則血滯,血滯則血瘀,故而臨床有“調經而不理氣,非其治也。”的說法。

沈氏女科的理氣分為行氣、破氣、補氣三部曲,又稱治療三大法則,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疏肝理氣。行氣多用於氣滯輕症,或體弱不能耐受破氣的患者,表現為噯氣、脅肋脹滿不適,無觸痛或輕度觸痛,選用柴胡5-10g、香附10g、木香10g、烏藥10g、佛手10g、陳皮10g、炒橘核30g;破氣多用於氣鬱氣滯重症,體壯能耐受攻伐,表現脅肋脹滿不適重,脹痛拒按,甚至有包塊存在,多選用青皮10g、枳實10g、枳殼10g、大腹皮10g、厚朴10g、沉香3-5g(研末沖服效好);補氣多用於氣虛氣滯的患者,表現噯氣聲低微,脅肋部隱隱不適,微微脹痛,聲音低微,通過補氣,是氣能鼓盪運行,氣行則氣鬱氣滯則散,多選用西洋參5-10g(另煎兌服)、黃芪10-30g、黨蔘10-20g、白朮10g、黃精10g、仙鶴草10-20g、太子參10-20g、山藥10g、白扁豆10g、大棗5枚,臨床尤其喜歡重用選用仙鶴草。仙鶴草是沈老的家傳妙藥,認為仙鶴草不僅是好的補益藥,而且補氣效果明顯,並且補而不燥,沒有所謂的上火的弊端。

肝氣鬱結選用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氣鬱化火選用丹梔逍遙散(白朮、柴胡、當歸、茯苓、甘草、牡丹皮、梔子、白芍);氣滯血瘀選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白芍、炙甘草)。

提高療效4法:

①注重氣鬱:疏肝用於肝鬱症見 脅肋脹滿,善太息,神情沉默,嘔逆納呆,苔白,脈弦,柴胡10g、香附10g、枳殼10g、木香10g、鬱金10g為主藥;平肝用於肝陽上亢,症見眩暈,心煩易怒,夜不寧眠,或兼脅痛,面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以川芎10g、天麻10-15g、鉤藤15g(後下)、草決明15-30g、生石決明30g、生珍珠母30g為主藥;柔肝用於肝虛症見疲乏寐差,視力減退,脅肋隱痛,舌紅少苔,以當歸10-20g、白芍10-15g、炙何首烏15g、黃精10g為主藥;清肝用於肝熱症見煩悶口苦口乾,手足發熱,尿黃,脈弦,以丹皮10g、生梔子10-15g、黃芩10g、夏枯草15g、川楝子10g為主藥;瀉肝用於肝火上炎症見 眩暈頭脹,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乾口苦,便祕,尿色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數,以龍膽草10g、大黃10g、黃柏10-15g、青黛10g為主藥;溫肝用於肝寒症見四肢厥冷,嘔吐清涎,苔白滑,脈沉緊,以烏藥10g、小茴香10g、沉香3-5g、吳茱萸10g、肉桂5-10g為主藥。

②分辨虛實:分辨虛實,掌握變法,辨虛實之關鍵在於舌診,沈老尤為重視舌診。苔膩舌質紫屬氣滯,為實證,以逍遙散為主方,活血佐丹蔘30g、蘇木10g、紅花5-10g、川芎10g、牛膝10-20g、鬱金10g;苔薄黃或黃,和胃加溫膽湯;苔薄質淡屬氣損,為虛證,香砂六君子為主方,佐益火生土的菟絲子10-15g、補骨脂10-20g、鹿角霜15-20g、肉蓯蓉10-20g。

③初實久虛:鬱證初起多為實證,多見氣滯,日久致虛。一是傷神,傷心血,心失所養而心神不寧,佐以養心寧神,主藥炒棗仁15-30g、柏子仁10-15g、雲苓10-20g、當歸10-20g、夜交藤30g;二為傷脾,佐以健脾養心,主藥山藥15-20g、石菖蒲10g、琥珀粉3-5g(沖服)、百合10-15g;三為傷陰,木鬱水虧,傷腎陰動虛火,舌紅少苔,佐以壯水制火,主藥知母10g、龜板15g、生牡蠣3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30g、牛膝10-20g、女貞子10g、枸杞10g、菊花10g。

④辨證配合:氣鬱痰凝加祛痰的半夏10g、生薑5-10g、竹茹10g、瓜蔞15-30g、貝母粉5g、膽南星10g;氣鬱血瘀加活血的歸尾10g、川芎10g、丹蔘30g、蘇木10g、紅花5-10g;氣鬱火炎加清肝的丹皮10g、生梔子10g、黃芩10-15g;氣鬱溼阻加化溼的二陳湯、木香10g、車前草30g、蘇梗10g、藿香10g;氣鬱食停加消導的焦三仙15-30g、生內金15-30g、萊菔子10g。

2、調養脾胃:“脾胃為生化之源”,女性以陰血為主。月經不調者,大多有脾虛證,患者會出現納差便溏,面浮肢腫,睏倦乏力,氣短懶言等症狀。調養脾胃可使精微輸布,新血化生而月經自調。調養脾胃有醒脾、健脾兩種方法,醒脾常選用木香10g、砂仁5-10g、雞內金15-30g、焦三仙15g;健脾常選用黨蔘15-20g、白朮10g、雲苓10-20g、白扁豆10g、太子參15-20g、乾薑5-10g。

3、固本培精: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腎有腎精、腎氣兩個方面。腎氣是腎精的功能體現,腎精是腎氣的物質基礎。腎精足則腎氣旺盛,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相資生,成為月經的物質基礎之一。

腎為天癸之源,腎氣的盛衰,主宰者天癸的至與竭。而天癸的盛衰主宰者月經的來源與斷絕。腎精所化生之精氣,包含腎陰腎陽兩方面。陰陽平衡,則天癸成熟,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衝任之本在腎”之說。因此說腎在月經的產生及生理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與西醫大腦皮層功能正常,內分泌調節有序則月經正常的認識是一致的。

腎精血不足則月經後期,月經過少,月經稀發,甚至閉經;腎水不足則虛火妄動,月經失期,崩中漏下,經行吐血,經期發熱;腎陽不足,命脈火衰,氣化失常,上不能溫脾陽,下不能暖胞宮,而出現經行洩瀉,經行浮腫等。

腎陰虛者以五心煩熱,腰膝痠軟,舌淡質紅,脈細數為主症,“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杞菊地黃湯為主方,選用杞果10g、生地10g、黃精10g、女貞子10-15g、玄蔘10-15g、炙何首烏10g、雞血藤20-30g;腎陽虛以形寒腰痠,舌質淡胖,脈沉細為主症,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腎氣丸為主方,蛇床子10g、黃精10g、補骨脂10-15g為主藥。填精選用阿膠珠10g、龜板10-15g、鱉甲10-15g、紫河車10g等。

腎為水火之髒,腎的陰陽互根。“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佐以補骨脂10-15g、仙靈脾5g、菟絲子10-15g等;“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佐以枸杞10g、女貞子10-15g、生杜仲10g、桑寄生10-20g等。

4、兼養心血:“婦人百病,皆自心生”,心不生血則失養於脾,脾運失健則生化泛源而陰血更虛。養心血有補氣養心、寧神二法。補氣選蓮子肉10-15g、茯苓10-20g、山藥10-15g、黃芪10-20g、仙鶴草10-20g;養心選用元肉10g、棗仁15-30g、柏子仁10g、當歸10-15g、桑椹10g;寧神選用琥珀粉3-5g(沖服)、川芎10g、夜交藤30g、五味子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靈磁石30g。

二、月經調治分階段論治為沈氏女科的主要特色。(與教科書中所講有所差異)

1、經前調氣:月經來之前出現脹、煩、腫、痛作為經前期,即出現乳脹、痛,心煩、身腫,下腹脹痛等臨床症狀。

臨床分為兩類:

(1)肝鬱:經前乳脹,脅肋脹滿,少腹隱隱做痛,煩悶惱怒不安,苔薄黃,舌兩側有輕度瘀斑,脈弦細。治宜疏肝,丹梔逍遙散為主方,藥物選用柴胡5-10g、白朮10g、赤芍10g、白芍10g、當歸10-15g、雞血藤20-30g、石菖蒲10g、鬱金10g、益母草15-20g、公英10-20g、川楝子10g、元胡10g、丹皮10g、生梔子10g。

同時選加能調整內分泌的澤蘭10g、茜草10g、龜板10g、鱉甲10g、續斷10-15g、女貞子10-15g。

(2)、宮寒:腹涼下墜,隱隱作痛,形寒乏力,舌體瘦小,舌淡苔白,或舌體青紫或暗淡,脈沉細。治宜暖宮,溫經湯為主方。常用藥物:黨蔘10-20g、阿膠珠10g、當歸10-15g、白芍10g、桂枝10g、炮姜10g、炒橘核30g、烏藥10g。

選用調整內分泌的枸杞10g、蛇床子10g、菟絲子10-15g、仙靈脾5g、紫河車10g、鹿角霜15-20g、補骨脂10-15g等。

2、經期調血。見紅即為進入經期。

治療分為三個治則,四種類型,隨證加味。

(1)三個原則:①問量定向(量多補攝,量少通利);②問涼定性(寒者溫之,熱者涼之);③必須調肝:女子以肝為本,選加調肝疏肝之品如柴胡、香附、炒橘核、鬱金(氣血雙調)等。

(2)四個類型:

①量多腹涼:膠艾四物湯(熟地10g 、當歸10g、 白芍10g、 阿膠珠15g、 艾葉炭10g、 肉桂炭10g、 生黃芪15g、 黨蔘10g、 炒橘核15g、 生牡蠣30g、 荊芥炭10g、白扁豆10g、仙鶴草10g、烏藥10g、雞血藤20g)。

②量多腹不涼:梔芩四物湯(生地10g、 當歸10g、 生梔子10g、黃芪10g、 黃芩10g、 薄荷炭10g、 茜草10g、 生地榆10g、 海螵蛸15g、 藕節炭10g、 烏梅炭10g、 香附10g、 丹皮10g、生側柏葉10g、白扁豆10g、仙鶴草10g、雞血藤20g、石韋10g)。

③量少腹涼:八珍湯(生黃芪15g、 當歸10g、 黨蔘10g、 桂枝10g、 川芎10g、 烏藥10g、小茴香10g、牛膝15g、丹蔘30g、 柴胡10g、 炮姜10g、 雞血藤20g、 雲南白藥1g衝)。

④量少腹不涼:桃紅四物湯(生地10g、 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10g、 牛膝10g、丹蔘30g、 桃仁10g、 紅花10g、 澤蘭10g、 香附10g、桂枝10g、蘇木10g、地龍10g、路路通10g、 三七粉3g)。

(3)隨證加減:

①腹痛選加川楝子10g、元胡10g、鬱金10g、蠶沙(包煎)10g、五靈脂(包煎)10g、艾葉5-10g、益母草10-20g、徐長卿10-15g、三七粉3g(沖服)、雲南白藥1g(沖服)。

②便溏選加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焦白朮10-15g、山藥10-15g、煨葛根10g、補骨脂10g、金櫻子10g、五倍子10g。

③浮腫選加防己10g、防風10g、桑白皮10g、冬瓜皮10-20g(鮮冬瓜皮30-50g)、生黃芪10-20g、澤瀉10g、茯苓20g、車前草30g、竹葉10g、萹蓄15g。

④腰痠、腰痛、腰空選加雞血藤20-30g、老鸛草15g、狗脊30g、桑寄生10-30g、續斷10g;腰麻重用老鸛草20-30g。

⑤納呆選加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15-30g、萊菔子10g、公英10g蘇梗10g,暑季加藿香10g、佩蘭10g。

⑥崩漏加茜草10g、藕節炭10g、三七粉3g、生側柏葉10g。

⑦怕冷加鹿角霜20g、桂枝10g、烏藥10g、九香蟲10g;汗多加桂枝10g、白芍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浮小麥30g、桑葉10g。

⑧水蛭的應用:小量止血,研粉1g,水煎用5g;大量破瘀,研粉3g,水煎10g。

3、平時調腎。經淨後至下次反應前屬平時階段,根據腎的陰陽互根,交替服用兩種中成藥為一組,同時配合調腎。因為大多數患者服用水煎劑很難堅持,因此選用中成藥,使患者得以堅持調理。

通用中成藥:烏雞白鳳丸、八珍益母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精烏膠囊。

偏寒加艾附暖宮丸、女金丹,偏熱配加味逍遙丸、資生丹。

一般要求調經的患者必須堅持三個週期以上,即來三次月經得以穩定,否則療效無法持續太長時間。

三、綜合調治,提高療效。

中醫取效的關鍵是整體觀和綜合論治。治療疾病需要思想上綜合,組方治療法則上綜合,治療手段上綜合。

要求患者坐浴。中藥第三煎加花椒水開5分鐘,放適當溫度坐浴,每天20分鐘。經期停止坐浴。

藥物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注重意療。因月經不調多與情志有關,所以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宣教,同時要求家屬配合治療,從而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療。

注意忌口。患者忌食辛辣、油膩、甜食、涼物,多食黑豆、紅小豆、大棗、百合。

沈氏女科治療月經不調的臨床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