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

玩兒兔爺

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有故事記載,清代宮廷中室友祭拜月兔的規矩的,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

玩兒兔爺

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有故事記載,清代宮廷中室友祭拜月兔的規矩的,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4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

玩兒兔爺

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有故事記載,清代宮廷中室友祭拜月兔的規矩的,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4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5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6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

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

玩兒兔爺

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有故事記載,清代宮廷中室友祭拜月兔的規矩的,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4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5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6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

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7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8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如果古代就有微信出現了,那一定充滿詩意……他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些啥呢?

前方高能預警!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不得不說,要是在古代有了微信,那古人絕對比我們更會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想想古代科技不發達,一封信都要好幾個月,每一份思念都綿長而深沉,每一次團圓更是珍貴且不易,對於他們來說,中秋節更是意義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在古代,人們如何過中秋呢?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賞月之舉始於魏晉,盛行於唐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唐代中秋行“拜月”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

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北宋中秋始“團圓”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南宋“月餅”誕生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

“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趁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小編覺得,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啊!!除了我們熟知的吃月餅、賞月,古人過中秋還要常做的這幾件事:

1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

玩兒兔爺

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有故事記載,清代宮廷中室友祭拜月兔的規矩的,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4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5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6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

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7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8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古人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放假

中秋,從古至今,都寄託著人們的思念之情。中秋節的意義,便是一家人能團聚在一起。人生易老,更要珍惜身邊人。中秋即將來臨,不如抽出時間,陪家人孩子一起賞賞月,吃吃月餅,那便是不可多得的幸福時光。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於原作者,並致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