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2019年考研人數將突破300萬!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一、先看三組數據:

▲2018年高考報名人數975萬,錄取791萬,錄取率超過81%,這一趨勢是上升的。

▲2018年考研人數290萬超過二十年前1999年高考人數288萬,2019年考研將突破300萬,這一趨勢是上升的。

▲2018年研究生錄取率25%相當於二十五年前1992年的高考錄取率25%,這一趨勢是上升的。

第一組數據,高考錄取率超過80%,說明高等教育在普及。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普及小學,然後1994年提出“九年義務教育”,即普及初中;2017年提出普及高中。現在事實是在普及大學,已超過80%的高中生可以上大學,說明大學教育已在我國普及

第二組數據,2018年考研人數,應該是2014年高考大軍,這一年,全國高考大軍939萬,錄取698萬,按我國錄取比例,應該是本科和高職專科各佔一半,能夠參加考研的本科生350萬。考研大軍為290萬/350萬=83%。即超過了80%的本科大學生在考研,說明研究生考試已成剛需

第三組數據,研究生錄取率與1992年高考錄取率相當,證明,研究生考試難度要大於高考。1992年,偉人南巡講話就在這一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元年。那時大學生錄取比例低,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是那個時代的稀缺人才。從2018年研究生錄取率看,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二十多年前的大學生?

二、再看學生共識

學生考取大學後,從高中環境換到大學環境,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想嘗試。在大一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假期也到全國風景名勝處旅遊。但大一結束,有的刻苦學習拿到了獎學金,有的考試不及格“掛科”。在大一末,這批經過高考洗禮的學子開始“悟”過來了,原來在大學學習成績仍然是王道,大二比高三的學習氣氛有過之無不及。

上世紀八十年代,無獎學金之說,拿到畢業文憑是目標,“60分萬歲”成口號。

現在的大學生,獎學金把學生分成一二三等,考上研究生成目標,一等獎的可免推研究生。國外留學也把在大學各門學習成績當成錄取的指標,如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大學,要求大學生平時績點在8.5以上,甚至9.0上。即平時成績不好,只打算考研之前“突擊”一下,不管是出國出研還是國內讀研,機率是很低的。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三、再看家長共識

一些大學生家長在一起聊的最多的還是孩子考、讀研究生的事。

舉幾個憨哥身邊的例子:

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學碩博連讀學生家長,他為孩子將來就業發愁,孩子如果在上海找工作,一套房子上千萬,年薪幾十萬的工作,怎麼應付得了?

一位在中國人民大學就讀大一的學生家長,她認為孩子最好去英國讀研,中美總是在發生摩擦,孩子去美國學習會受到影響。

一位在中國計量大學讀大四的學生家長,孩子考研比高考更認真,家長更緊張,若考不上研究生,就業還真是一個問題。

一位在荊楚理工學院讀大三的學生家長,女兒高考沒考好,只上了一個本地二本。孩子受到打擊,很少與親戚朋友交往了,孩子一門心思放在考研上。

一位在山東財經大學讀大二的學生家長,兒子全力備考研究生,學校寢室、教室的同學,都在拼命學習,學習氣氛比高三還緊張。

家長們之所以關注孩子考研,主要原因是:不讀研不好就業。

四、再看高校共識

我國高校也把就業競爭力作為一個考量指標。

奇怪的是,學校統計就業率時,把考上研究生,算是就業!

你不管看哪所高校出的年度就業分析報告,考上研究生,都統計成就業的,不然,就業率怎麼能達到95%上呢?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五、社會需要研究生!

現在研究生比本科生就業有優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政府部門招錄公務員,層次越高,學歷要求也越高。招錄公務員有鄉鎮機關招錄、縣直機關招錄、市直機關招錄、省直機關招錄、中央機關招錄。越往上走,對學歷和學校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某省直機關招錄公務員,明確要求第一學歷是985、211,省直和中央機關很多崗位要求是碩士。

事業單位崗位招錄,碩士是一個起點。如中部某省地級市的醫院、學校招人,學歷要求最低是碩士。

企業單位招錄,碩士和本科同去應聘,碩士優先。越是大企業,越是這樣,如世界500強企業。

六、社會真的需要研究生?

其實,迴歸到就業的本質,企事業單位招研究生,是為了做科研或教學,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優勢。

但政府部門招公務員,本科生足夠了。不管是基層鄉鎮、還是省直、中央機關,本科生是能勝任公務員工作的,因為,公務員工作本質就是服務,職業品格更重要。

現在,一些基層政府部門,也開始招研究生了,說到底,是為了“撐門面”,經常有官員說,“我手下是研究生!”。

七、讀書能緩解就業壓力?

從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角度,總體是供給>需求。

國家兩次大規模的大學生擴招,就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壓力。1999年,高校大擴招。中專升專科,專科升學院,學院升大學,二本升一本,就是這是一政策後的結果。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高專擴招100萬,緩解當前就業壓力。

憨哥也在想,就業市場不好,就把學生放在學校讀書!

在校讀書能緩解就業市場壓力嗎?應該是可以的,不然,國家不會作出這樣的宏觀決策。

但對學生本人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八、長期在校讀書的弊端

憨哥認為,長期在學校讀書有三大弊病:

1、造成城市大齡剩女比例增加。一個女孩子6歲啟蒙讀小學,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如果不復讀,一路順風,高中畢業18歲,大學畢業22歲,研究生畢業也25歲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還得找工作也順利吧,不然,一不小心就滑到28歲還沒成家!關於城市大齡剩女問題,憨哥有專文,大家關注可看到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2、學校時間太長,實踐時間少。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長達二十多年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主要學的是書本知識,是理論。但人總是要走入社會的,人的價值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也就是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長時間呆在學校,就勞動力資源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浪費

3、自古英雄出少年,傑出人才多是二十多歲時就嶄露頭角。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著《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一書中指出,大科學家、大藝術家、大作家的創作的黃金年齡是20-30歲,超過這段時間,很難出偉大的作品。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莎士比亞1587年23歲到倫敦,1592年28歲時寫成偉大的《亨利四世》。

貝多芬1792年22歲到維也納,1801年30歲時完成第偉大的《第一交響曲》。

牛頓1665-1669年23-27歲時就完成了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三大發現: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色散。

愛因斯坦在1905年26歲創立劃時代的相對論。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如:

1543年,比利時維薩留斯29歲創立近代解剖學。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26歲發現自由落體法則。

1620年,法國笛卡爾24歲創直角座標系。

1765年,英國瓦特29歲發明蒸氣機。

1772年,法國拉瓦錫29歲發現質量守恆定律。

1807年,英國戴維29歲發明電解法。

1847年,英國焦爾29歲確定能量守恆的轉化定律。

1881年,美國邁克爾遜29歲否定以大存在。

1925年,德國海森堡24歲創立量子力學。

1925年,英國狄拉克23歲發現量子力學基礎方程式。

1949年,中國楊振寧27歲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

長達20多年在校學習,僅是為了就業?今年考研人教將突破三百萬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外一樣,古今皆然。

但我們的少年25-27歲之前在學校讀書,27-30在為找工作而掙扎,在為生存而折騰!

等生存問題安頓下來,創造思維黃金時間已過了,一切落為平庸,30歲以後又開始按自己的成長模式複製下一代!

對2019年即將到來的300萬考研大軍,您怎麼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