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中國近代史 張之洞 清朝 黃河 歷史真相背後 歷史真相背後 2017-10-02

從古代歷史來看,很多城市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傳奇,如深圳,原本只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人煙荒蕪的小漁村,現在卻成了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再比如合肥,原來只是一個小縣城,後來做了省會後,現在成為人口近800萬的大都市。而下面這個城市更傳奇,原本是個窮困的小縣城,只因為一個大人物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為超大城市,併入選國家中心城市。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這個城市就是鄭州,在古代幾千年,這裡都是一個小地方,尤其是在開封和洛陽的光環下,鄭州這個小縣城更是無人知曉。即使到了清朝末年,這裡依然只是一個縣,叫做鄭縣。當時河南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開封府和洛陽府,小小鄭縣不僅窮困潦倒,更是無人關注。如果就此發展下去,鄭縣到現在也不過是一個較大的縣城。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但是有一個大人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鄭縣發展的軌跡,這個大人物就是清末四大中興之臣的張之洞。張之洞在清末那是大清的柱石般的人物,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齊名,其長期擔任湖廣總督等職務,長期待在武漢。著名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等都是他創辦的,後來的漢陽造那可都是張之洞打下的基礎啊。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很多人要問了,張之洞人在武漢,跟鄭縣八竿子打不著,怎麼就改變了鄭縣呢?這源自張之洞要修的兩條路。當時在張之洞的經營下,武漢已經是僅次於上海的清末大都市。而為了溝通南北,張之洞建議朝廷,在北京和武漢之間修建一條鐵路,以貫通南北,實現物資交流。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當時清政府正在大搞洋務運動,實業救國。於是,慈禧很快就批准了這條鐵路的建設。按照早期的規劃,這條鐵路經過河南時要麼走洛陽,要麼走開封。但是最終在落實方案的時候,張之洞等拍板定在了鄭縣。當時為什麼會如此?當時這條鐵路要在河南過黃河,而開封黃河段是出了名的陡峭,被稱為懸河。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而洛陽一帶又有很多山,走洛陽要開山搭橋,這就使得走兩地的成本會非常高。而清政府資金缺乏,還有大量的賠款,因此,實在拿不出錢。當時的鄭縣,正好全是平原,地理位置離洛陽,開封都不遠,於是最後張之洞決定走鄭縣。最後這條鐵路在1906年通車,就是著名的京漢鐵路。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這條鐵路修好後,張之洞又有了新的想法,南北有了鐵路,但是東西沒有。於是建議修建貫通陝西和甘肅的鐵路,而在鄭縣修建一條支線汴洛鐵路,汴洛鐵路與京漢鐵路在鄭縣交匯。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鄭縣以一個縣城有兩條鐵路經過,立馬成為當時全國的交通樞紐。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有了這兩條鐵路,鄭縣發展進入快車道,城市不斷繁華,規模不斷擴大。到了新中國建立後,直接成為了河南省的省會,超過了洛陽和開封這兩個古都。到現在鄭州,鄭州人口已經接近1000萬,GDP超過7000億,成為中國二線城市中的強者,而且還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可以說鄭州人最該感謝的就是張之洞。

人口3萬人的小縣城,因為此人修了2條路,現在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探究歷史真相,發現背後故事!對待歷史,必須較真!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真相背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