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貶不一,他究竟是歷史的罪人,還是民族的英雄?

中國近代史 李鴻章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十月的天空 2017-06-06

說到晚晴權臣李鴻章,我們都不陌生,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見解不一。有的人說他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簽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裡面就有著名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所以指責李鴻章是“賣國賊”、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說他是民族的英雄,因為中國的第一支海軍、第一條鐵路、第一次幼童留學等等,無一不與李鴻章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可以說中國的近現代化是從他開始的。

褒貶不一,他究竟是歷史的罪人,還是民族的英雄?

李鴻章

其實,只要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李鴻章和他所處的時代,就不難看出,李鴻章簽訂那些條約,並非出於幾願,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只不過是大清帝國的一顆棋子,最終的決策是他這個當臣子的無法左右的。或者說,他只不過是清朝外交失敗後果的一個執行者和替罪羊。即使他不籤,也會有王鴻章、張鴻章去籤的,這只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

客觀地講,李鴻章應該算是晚晴封建統治階級裡較為清醒的一個人了,於國內,他是厲行改革的政治家,於國外,他是有“東方脾斯麥”之稱的外交家。

褒貶不一,他究竟是歷史的罪人,還是民族的英雄?

李鴻章發動的“洋務運動”就是力圖改變中國對外關係中處於劣勢局面。但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深刻體會到中國變革的急迫性,卻又深知無法從體制上做根本的變革。他是現實主義的外交家,這使他面臨著兩難的局面:既要維護國家對外關係的利益,也要維護封建統治階層的利益,所以他只能選擇在不觸動根本體制的前提下,去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致使這場運動的失敗,但卻不能怪李鴻章。

褒貶不一,他究竟是歷史的罪人,還是民族的英雄?

且不看成敗,在那樣國內外動盪的局勢下,如果沒有十分強烈的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誰又會去試圖發動這麼大的一場變革來試圖挽救中國,怎麼不是其他人,而偏偏是他李鴻章,那是因為他心中裝著國家、裝著人民。

褒貶不一,他究竟是歷史的罪人,還是民族的英雄?

為求救國之法,李鴻章可謂是訪遍歐洲各個國家和日本。即使在列強都打入中國的背景下,仍為振興中華而奔走,於1896年到達柏林,專門拜訪脾斯麥,討教強國之策——東西方脾斯麥的會談。就連在外國人眼裡,李鴻章都是一個胸懷國家、著眼未來的一個人,身上洋溢著錚錚鐵骨的民族氣節。

對待事物亦或是人,我們往往容易只專注於他不好的一面,而忽略了他好的一面。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是整個國家的恥辱,更是李鴻章個人的恥辱。若是再把對國家的恥辱強加在李鴻章的頭上,那是不是太不公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