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一個縣,是張家口市人口最多的縣,歷史超千年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周宣帝 清朝 劉大冷貨 2017-06-06

蔚(yu)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縣境東西橫距74.55千米,南北縱距71.25千米,位於東經114°13′~115°04′,北緯39°34′~40°10′之間。

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4處。河北省一個縣,是張家口市人口最多的縣,歷史超千年

建制沿革

蔚(yù )縣歷史悠久,唐堯最初把中國分為九州,蔚縣屬冀州地。虞舜時,將中國分為十二州,蔚縣屬幷州。夏禹重新分中國為九州,蔚縣又回屬冀州。在殷商時期,蔚縣稱代國(定都今代王城),依屬冀州。

周朝時代,蔚縣依然稱代國,屬冀州。戰國時,為趙國代郡地,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趙武靈王冊封兒子趙章於安陽,號安陽君。安陽是代國的下屬,治所在今天的定安縣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將天下分為郡和縣,蔚縣稱代郡。[1]

西漢時屬幷州,轄桑乾、代、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靈丘、廣昌、滷城、狋示十八縣。漢高祖初,曾置代國。東漢時,屬幽州代郡。[1]

三國時,屬幽州,轄代縣、平舒縣、當城縣、桑乾縣、馬城縣。[1]

西晉時,屬幽州,轄代縣(今蔚縣代王城鎮)、當城縣(今蔚縣定安縣村)、平舒縣(今廣靈縣平城村)、廣昌縣(今淶源縣)。

從史籍考證看,蔚州的設置和轄境是有變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於東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懷荒、御夷二鎮(分別在張北縣與赤城縣北)置,寄治幷州鄔縣界。《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東魏地圖(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標定在此。正如清朝順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蹟》載:“蔚州廢城:在平遙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蔚州民居此,州廢。”當時領郡有三:即始昌郡、忠義郡、附恩郡。領縣有七;即於門縣、蘭泉縣、葦池縣、西涼縣、利石縣、化政縣。今之蔚州,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時(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置大昌縣州治在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蔚縣地屬之。[1]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蔚州置雁門郡,為雁門郡靈丘縣地。隋末,陷於突厥。[1]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製蔚州,寄治幷州陽曲縣。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復故地,移治靈丘縣,屬河東道。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邊縣(治今蔚縣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為安邊郡,並自靈丘移州治於安邊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邊郡為興唐郡,並改安邊縣為興唐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蔚州,並置橫野軍,轄安邊縣(今蔚縣、廣靈縣、陽原縣)、飛狐縣、靈丘縣。[1]

遼朝時,屬西京道,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今蔚縣中西部)、定安縣(今蔚縣東部,涿鹿縣小部分、陽原縣小部分)、廣陵縣(今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今淶源縣)。遼末歸宋僅一年,屬雲中路,轄縣不變。[1]

金朝時,屬西京路,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元朝時,屬上都路順寧府(宣德府),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明朝時,屬山西大同府,轄廣昌縣(今淶源縣)、廣靈縣、靈丘縣,並置蔚州衛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1]

清朝時,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屬宣化府,遂不再轄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蔚縣(原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蔚縣)歸入蔚州。[1]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屬直隸省口北道。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劃歸察哈爾省。

1952年,劃歸河北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