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個縣級市,有一個村在重慶市境內

中國古代史 巫山 長江 清江 漢風明骨 2017-07-01

湖北省,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省會為武漢。截至2014年底,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包括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含3個省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湖北一個縣級市,有一個村在重慶市境內

利川市,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鄂西南隅,地處巫山流脈和武陵山北上餘支交會部,為清江、鬱江發源地,境內萬山重疊,溝壑縱橫,道路崎嶇,關隘四塞,歷為楚蜀屏障、軍事重地。

利川市境,秦朝時屬黔中郡,漢朝屬胊忍縣(治今重慶雲陽縣)地,三國蜀漢及南北朝,屬南浦縣(治今重慶市萬州區)地;北周時置鹽水縣(治今利川市西一百八十里),直到唐朝。

唐朝時,省鹽水縣併入清江縣,縣境屬清江縣地,五代因之;北宋時,縣境為清江縣地;南宋時,縣境南部屬龍渠縣地;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清江縣併入施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復置清江縣,縣境大部分屬清江縣都亭鄉地,同時設施南宣撫司、忠孝軍民安撫司。

明朝時,今市境內為都亭裡及施南宣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劍南長官司(康熙四年,改名建南);嘉靖中置上、下支羅二百戶所;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康熙四年,改為宣撫司)。

湖北一個縣級市,有一個村在重慶市境內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羅及原恩施縣之都亭裡地置利川縣

利川之得名,有兩種流行說法:一種說法是,清江貫通全境,平川廣漠,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一種說法是,源於“需”卦之“利涉大川”語。

建國後,利川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專區、恩施地區、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6年9月,利川縣撤縣設市,建利川市(縣級),仍隸於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後,利川市隸屬於恩施州至今。

湖北一個縣級市,有一個村在重慶市境內

利川市總面積4612平方公里,下轄5個鄉、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個開發區,總人口92.38萬人(2013年),是湖北“西大門”、萬州“後花園”。

湖北一個縣級市,有一個村在重慶市境內

由於歷史原因,利川市有一個村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境內,利川市這塊飛地叫鐘鼓村,位於重慶市奉節縣雲霧土家族自治鄉境內。

鐘鼓村分為兩塊,面積77.6公頃,原屬四川省奉節縣所轄,1952年劃屬湖北省利川縣柏楊區,現屬利川市柏楊壩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