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份各種新手機陸續而至,雖然硬件參數上漂亮、設計略有新意,但其實大都缺少了最為關鍵的提升——機身振動馬達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魅族mEngine

雖然作為零件的它小到不起眼,卻對體驗有著質的提升,甚至會是未來選購手機的重要參考之一。

「振動馬達」的作用是什麼?

一句話概括。它的作用就是幫助手機實現模擬振動反饋,帶給用戶除聲音(聽覺)外的觸覺提醒。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觸覺反饋,圖/魅族

但事實上,「振動馬達」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出色的振動馬達往往會給體驗帶來極大的飛躍。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全面屏時代

在手機全面屏時代,出色的振動馬達還可彌補缺失實體按鍵後的真實感,創造出細膩且出色的交互體驗。而這也將會是手機廠商們展示誠意和實力的新方向。

振動馬達的兩個分類

從廣義上看,手機行業所採用的振動馬達一般分為兩種:轉子馬達、線性馬達

我們先說說轉子馬達。

轉子馬達是依靠電流導致的磁場驅動轉子旋轉,並進而從而產生振動的。主要的優勢在於技術成熟、成本低廉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轉子馬達,圖/Youtube

也正是因為如此,目前主流的中低端手機大都採用了轉子馬達。

不過它的缺點同樣明顯,比如說啟動反應拖沓、震感粗糙、無方向性,用戶體驗上非常糟糕。

而線性馬達,是內部依靠一個線性形式運動的彈簧質量塊,將電能直接轉換為直線運動機械能的發動模塊。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線性馬達,圖/蘋果Taptic Engine

優勢主要體現在啟動反應快速且純粹、震感出色(通過調教可產生多層級的觸覺反饋效果)、能量損耗低以及有方向性的抖動。

藉由此,手機也能實現堪比實體按鍵的觸感體驗,並且配合相關的場景動作提供更精確、更好的反饋。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滾輪時的觸覺反饋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 iPhone 「時鐘」調節時間滾輪時產生的「嘀嗒」的觸覺反饋。(iPhone7 及以上機型)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遊戲:Florence

此外,振動馬達相關 API 的開放,也能讓第三方應用、遊戲接入,在使用時帶來妙趣橫生的交互新體驗,比如說 Gboard 輸入法、遊戲《Florence》使用時產生細膩的振動反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結構的不同,線性馬達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成 2 種,分別是:

  • 圓形線性馬達:上下方向振動的 z 軸,馬達行程短,振動力量稍弱,持續時間較短,體驗一般;

  • 橫向線性馬達:上下左右四方向振動的 XY軸,馬達行程長,振動力量強,持續時間較長,體驗出色。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圓形線性馬達,橫向線性馬達

以實際應用的產品為例,使用圓形線性馬達的產品有三星旗艦系列(S9、Note 9、S10 系列)。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橫線性馬達兩種分類對比,圖/魅族

而使用橫向線性馬達的產品主要有 iPhone(6s、7、8、X 系列)、魅族(15、16系列)。

線性馬達為何還未被廣泛運用

既然線性馬達(特指橫向)的加入,能讓體驗提升巨大。那為什麼還未被廠商廣泛的運用起來呢?其實主要理由有三。

1. 成本過高

根據此前供應鏈消息的報道,iPhone 7/7 Plus 機型中的橫向線性馬達成本接近 10 美元。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iPhone7 機身馬達,圖/imore

而反觀大多數中高端安卓手機,其採用的普通線性馬達成本僅僅在 1 美元左右。

如此之大的成本價格懸殊,以及追求「性價比」的市場環境下,有幾家廠商會願意跟進呢?

2. 體積過大

除了成本高之外,一款出色的線性馬達,體積上也非常大。我們以最新的 iPhone XS Max、三星S10+ 內部圖對比便可得知: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內部結構對比,圖/Youtube

能為振動模塊保留大的佔用空間,這對於內部空間本就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機來說,確實並非易事。

當然啦,蘋果也為此付出了縮小電池容量、續航變短的代價。

3. 算法調教

可能與你想象中的不一樣,振動馬達所產生的觸覺反饋,也是算法去進行調教的。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Immersion 公司專注於提供觸覺反饋技術

即意味著廠商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工程師們也需要花費時間反覆摸索不同物理按鍵的真實觸感,並利用線性馬達加以精準模擬,最終才能真正帶來出色的觸感反饋效果。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複雜的調試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採用同種規格的硬件,體驗卻不相同的本質原因。

另外一個小原因則是,「振動馬達」的提升在宣傳效果上的影響力實在有限,更何況很多用戶都沒有這種概念。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產品宣傳的取捨

另外廠商宣傳振動馬達功能,消費者也並不能在認知上直觀地感受到產品的提升所在,遠遠不如機身更薄、電池更大這樣的噱頭吸睛。

出色觸覺反饋的意義

在 PC 時代,鍵盤、鼠標兩大交互設備的出現,給予了人更為直觀的觸覺反饋。

那種讓人有「真正在操作」的感覺,也極大地推動了電腦在大眾消費市場的發展。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鼠標鍵盤輸入,圖/網絡

試想一下,沒有鍵盤、鼠標的機械式按鍵觸覺反饋,我們還能快速上手電腦嗎?

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除去視覺、聽覺外,人機交互體驗還需要更為真實的觸覺反饋。

而隨著手機市場全面屏時代的來臨,手機 ID 設計進一步演進,此前我們認為的大屏幕 6 英寸,如今也能夠稱得上小屏機器。

譬如 5.97 英寸的小屏旗艦:小米9 se。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5.97英寸也可以是小屏

我們也都能發現,在這一演進過程中,手機上的機械按鍵正被逐步去除,手機上的操作越來越依賴於手勢觸控、虛擬按鍵。

傳統機械式按鍵的觸覺反饋「用武之地」越來越少,傳統轉子馬達的弊端也被日益放大。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全面屏的演進

對此,注重用戶體驗的廠商,如蘋果、谷歌、三星等,也先後將虛擬按鍵、手勢操作與更為出色的振動馬達配合,提供出媲美甚至超越機械式按鍵的觸覺反饋體驗,成為當下時代裡最優的解決方案。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Android P 手勢集成觸覺反饋

如此一來,在手機全面屏時代下,我們除了享受屏幕上的視覺提升,還能在不同頁面、功能中感受到細膩、真實的觸覺反饋。

最為關鍵的是,也讓手裡每天陪伴我們時間最久的電子設備,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味」,而不再僅僅是一臺冰冷的機器。

題圖:電影《功夫》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點一下,讓更多人知道

手機要是這樣震,會更「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