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面,當陳小春吼Jasper的時候,Jasper雖然覺得很委屈,但他卻並不怪爸爸,他睜著忽閃忽閃的眼睛,真誠地望著陳小春,卻說出了陳小春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一句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氣了嗎?

有時候孩子更像是治癒我們的良藥。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是否對錯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認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

但其實往往這樣的親子模式成為了割裂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深的傷口。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呢?

愛應該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教育應該採用一種自然的、素樸的、日常化的方式。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我們愛孩子,這個愛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

一定要多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感慨過:“肌膚之親,其實就是對愛的感知。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羨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嬌。這個讓我羨慕的場景,是我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我和父親之間,一直保持著疏遠、嚴肅的關係。長大後,我會自我安慰:家裡孩子多,照顧不來是正常的。但事實上,這種肌膚之親的缺失和渴望,會延續至成年,嚴重的,就是肌膚飢渴症。”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外,其餘的都上學了。有一天,小女兒突然問:“媽媽,你怎麼不愛我?

朋友感到很詫異,自己明明每天都陪著她,每天都在愛她啊,為什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她呢?直到其他孩子陸續放學回家,一個個跟她大聲地招呼、擁抱、親吻時,她才突然明白了小女兒的委屈。

原來,小女兒那句話的意思是:“媽媽,你怎麼不像愛哥哥姐姐那樣愛我?”對於小女兒來說,媽媽跟哥哥姐姐的那種大聲招呼、擁抱、親吻是一種很特別的愛,自己每天待在家裡,從未享受過這樣的“禮遇”,所以她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媽媽不那麼愛我?後來,就這個問題,媽媽專門跟小女兒談了一次心,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解釋才釋然了。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面,當陳小春吼Jasper的時候,Jasper雖然覺得很委屈,但他卻並不怪爸爸,他睜著忽閃忽閃的眼睛,真誠地望著陳小春,卻說出了陳小春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一句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氣了嗎?

有時候孩子更像是治癒我們的良藥。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是否對錯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認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

但其實往往這樣的親子模式成為了割裂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深的傷口。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呢?

愛應該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教育應該採用一種自然的、素樸的、日常化的方式。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我們愛孩子,這個愛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

一定要多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感慨過:“肌膚之親,其實就是對愛的感知。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羨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嬌。這個讓我羨慕的場景,是我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我和父親之間,一直保持著疏遠、嚴肅的關係。長大後,我會自我安慰:家裡孩子多,照顧不來是正常的。但事實上,這種肌膚之親的缺失和渴望,會延續至成年,嚴重的,就是肌膚飢渴症。”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外,其餘的都上學了。有一天,小女兒突然問:“媽媽,你怎麼不愛我?

朋友感到很詫異,自己明明每天都陪著她,每天都在愛她啊,為什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她呢?直到其他孩子陸續放學回家,一個個跟她大聲地招呼、擁抱、親吻時,她才突然明白了小女兒的委屈。

原來,小女兒那句話的意思是:“媽媽,你怎麼不像愛哥哥姐姐那樣愛我?”對於小女兒來說,媽媽跟哥哥姐姐的那種大聲招呼、擁抱、親吻是一種很特別的愛,自己每天待在家裡,從未享受過這樣的“禮遇”,所以她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媽媽不那麼愛我?後來,就這個問題,媽媽專門跟小女兒談了一次心,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解釋才釋然了。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建設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最容易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我建議父母每天都拿出一部分時間來,不拿手機,不看電腦,也不做其他的,就是單純地陪孩子一起玩兒、說話。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心理認知:我的爸爸媽媽是真真正正屬於我的,他們願意陪伴我。

那麼問題來了,對照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如果你也有更好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歡迎留言到下方與我們一起討論哦!

-END-

為 你 推 薦

想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嗎?即刻加入吳月波心理讀書會年卡會員,可享以下權益:

每天2分鐘,深讀25本好書

  • 精選25本書中最有價值的精華,濃縮成20分鐘的視頻,讓你隨時深度暢聽學習。
  • 解決你選書難、沒時間讀書的問題。
  • 書籍覆蓋專業心理學知識、家庭親子、個人成長、社交人際等多個維度。

講書者介紹:

吳月波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面,當陳小春吼Jasper的時候,Jasper雖然覺得很委屈,但他卻並不怪爸爸,他睜著忽閃忽閃的眼睛,真誠地望著陳小春,卻說出了陳小春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一句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氣了嗎?

有時候孩子更像是治癒我們的良藥。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是否對錯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認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

但其實往往這樣的親子模式成為了割裂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深的傷口。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呢?

愛應該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教育應該採用一種自然的、素樸的、日常化的方式。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我們愛孩子,這個愛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

一定要多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感慨過:“肌膚之親,其實就是對愛的感知。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羨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嬌。這個讓我羨慕的場景,是我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我和父親之間,一直保持著疏遠、嚴肅的關係。長大後,我會自我安慰:家裡孩子多,照顧不來是正常的。但事實上,這種肌膚之親的缺失和渴望,會延續至成年,嚴重的,就是肌膚飢渴症。”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外,其餘的都上學了。有一天,小女兒突然問:“媽媽,你怎麼不愛我?

朋友感到很詫異,自己明明每天都陪著她,每天都在愛她啊,為什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她呢?直到其他孩子陸續放學回家,一個個跟她大聲地招呼、擁抱、親吻時,她才突然明白了小女兒的委屈。

原來,小女兒那句話的意思是:“媽媽,你怎麼不像愛哥哥姐姐那樣愛我?”對於小女兒來說,媽媽跟哥哥姐姐的那種大聲招呼、擁抱、親吻是一種很特別的愛,自己每天待在家裡,從未享受過這樣的“禮遇”,所以她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媽媽不那麼愛我?後來,就這個問題,媽媽專門跟小女兒談了一次心,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解釋才釋然了。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建設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最容易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我建議父母每天都拿出一部分時間來,不拿手機,不看電腦,也不做其他的,就是單純地陪孩子一起玩兒、說話。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心理認知:我的爸爸媽媽是真真正正屬於我的,他們願意陪伴我。

那麼問題來了,對照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如果你也有更好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歡迎留言到下方與我們一起討論哦!

-END-

為 你 推 薦

想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嗎?即刻加入吳月波心理讀書會年卡會員,可享以下權益:

每天2分鐘,深讀25本好書

  • 精選25本書中最有價值的精華,濃縮成20分鐘的視頻,讓你隨時深度暢聽學習。
  • 解決你選書難、沒時間讀書的問題。
  • 書籍覆蓋專業心理學知識、家庭親子、個人成長、社交人際等多個維度。

講書者介紹:

吳月波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月波心理讀書會活動發起人

CCTV-1《挑戰不可能》特邀心理專家

國家心理諮詢與治療規範化制定組專家

湖南科普作家協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讀書會第二季書單

《非暴力溝通》(正在進行中)

1.《不成熟的父母》(下週進行)

2.《被忽視的孩子》

3.《荷蘭育兒法》

4.《非暴力溝通》***

5.《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6.《策略式親子教育全面技巧》

適合人群

1.面對生活的不確定和不可控,焦慮茫然

2.希望用心理學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情感,親子教育問題等。

3.希望解決人際溝通,讓自身得到個人成長的人

4.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能學到更多心理學知識的

99元/年

花最少的錢,暢讀 25 本好書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刻獲得讀書會收聽資格↓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面,當陳小春吼Jasper的時候,Jasper雖然覺得很委屈,但他卻並不怪爸爸,他睜著忽閃忽閃的眼睛,真誠地望著陳小春,卻說出了陳小春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一句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氣了嗎?

有時候孩子更像是治癒我們的良藥。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是否對錯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認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

但其實往往這樣的親子模式成為了割裂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深的傷口。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呢?

愛應該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教育應該採用一種自然的、素樸的、日常化的方式。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我們愛孩子,這個愛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

一定要多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感慨過:“肌膚之親,其實就是對愛的感知。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羨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嬌。這個讓我羨慕的場景,是我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我和父親之間,一直保持著疏遠、嚴肅的關係。長大後,我會自我安慰:家裡孩子多,照顧不來是正常的。但事實上,這種肌膚之親的缺失和渴望,會延續至成年,嚴重的,就是肌膚飢渴症。”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外,其餘的都上學了。有一天,小女兒突然問:“媽媽,你怎麼不愛我?

朋友感到很詫異,自己明明每天都陪著她,每天都在愛她啊,為什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她呢?直到其他孩子陸續放學回家,一個個跟她大聲地招呼、擁抱、親吻時,她才突然明白了小女兒的委屈。

原來,小女兒那句話的意思是:“媽媽,你怎麼不像愛哥哥姐姐那樣愛我?”對於小女兒來說,媽媽跟哥哥姐姐的那種大聲招呼、擁抱、親吻是一種很特別的愛,自己每天待在家裡,從未享受過這樣的“禮遇”,所以她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媽媽不那麼愛我?後來,就這個問題,媽媽專門跟小女兒談了一次心,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解釋才釋然了。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建設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最容易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我建議父母每天都拿出一部分時間來,不拿手機,不看電腦,也不做其他的,就是單純地陪孩子一起玩兒、說話。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心理認知:我的爸爸媽媽是真真正正屬於我的,他們願意陪伴我。

那麼問題來了,對照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如果你也有更好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歡迎留言到下方與我們一起討論哦!

-END-

為 你 推 薦

想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嗎?即刻加入吳月波心理讀書會年卡會員,可享以下權益:

每天2分鐘,深讀25本好書

  • 精選25本書中最有價值的精華,濃縮成20分鐘的視頻,讓你隨時深度暢聽學習。
  • 解決你選書難、沒時間讀書的問題。
  • 書籍覆蓋專業心理學知識、家庭親子、個人成長、社交人際等多個維度。

講書者介紹:

吳月波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月波心理讀書會活動發起人

CCTV-1《挑戰不可能》特邀心理專家

國家心理諮詢與治療規範化制定組專家

湖南科普作家協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讀書會第二季書單

《非暴力溝通》(正在進行中)

1.《不成熟的父母》(下週進行)

2.《被忽視的孩子》

3.《荷蘭育兒法》

4.《非暴力溝通》***

5.《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6.《策略式親子教育全面技巧》

適合人群

1.面對生活的不確定和不可控,焦慮茫然

2.希望用心理學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情感,親子教育問題等。

3.希望解決人際溝通,讓自身得到個人成長的人

4.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能學到更多心理學知識的

99元/年

花最少的錢,暢讀 25 本好書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刻獲得讀書會收聽資格↓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課程形式

每週一、三、五會更新一集課程,20分鐘左右/節。每兩週更換一次讀書書目。另每兩週的週三晚8點會開設一節直播課。

Q&A

Q1:課程可以聽多久?

報名後,一年有效期內都可無限次重複學習。

Q2:報名後如何觀看課程?

關注“吳月波”公眾號,點擊下方進入“月波讀書”即可學習。

"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俗話說,從來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呢?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位,父母需要孩子聽話,需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又不允許自己孩子對自己發火,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我明明很愛你,但我卻總是在傷害你。”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面,當陳小春吼Jasper的時候,Jasper雖然覺得很委屈,但他卻並不怪爸爸,他睜著忽閃忽閃的眼睛,真誠地望著陳小春,卻說出了陳小春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一句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氣了嗎?

有時候孩子更像是治癒我們的良藥。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是否對錯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認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

但其實往往這樣的親子模式成為了割裂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深的傷口。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呢?

愛應該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教育應該採用一種自然的、素樸的、日常化的方式。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我們愛孩子,這個愛應該是具體的、可見的,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

一定要多向孩子表達愛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感慨過:“肌膚之親,其實就是對愛的感知。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羨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嬌。這個讓我羨慕的場景,是我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我和父親之間,一直保持著疏遠、嚴肅的關係。長大後,我會自我安慰:家裡孩子多,照顧不來是正常的。但事實上,這種肌膚之親的缺失和渴望,會延續至成年,嚴重的,就是肌膚飢渴症。”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外,其餘的都上學了。有一天,小女兒突然問:“媽媽,你怎麼不愛我?

朋友感到很詫異,自己明明每天都陪著她,每天都在愛她啊,為什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愛她呢?直到其他孩子陸續放學回家,一個個跟她大聲地招呼、擁抱、親吻時,她才突然明白了小女兒的委屈。

原來,小女兒那句話的意思是:“媽媽,你怎麼不像愛哥哥姐姐那樣愛我?”對於小女兒來說,媽媽跟哥哥姐姐的那種大聲招呼、擁抱、親吻是一種很特別的愛,自己每天待在家裡,從未享受過這樣的“禮遇”,所以她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媽媽不那麼愛我?後來,就這個問題,媽媽專門跟小女兒談了一次心,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解釋才釋然了。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建設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最容易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我建議父母每天都拿出一部分時間來,不拿手機,不看電腦,也不做其他的,就是單純地陪孩子一起玩兒、說話。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心理認知:我的爸爸媽媽是真真正正屬於我的,他們願意陪伴我。

那麼問題來了,對照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如果你也有更好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歡迎留言到下方與我們一起討論哦!

-END-

為 你 推 薦

想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嗎?即刻加入吳月波心理讀書會年卡會員,可享以下權益:

每天2分鐘,深讀25本好書

  • 精選25本書中最有價值的精華,濃縮成20分鐘的視頻,讓你隨時深度暢聽學習。
  • 解決你選書難、沒時間讀書的問題。
  • 書籍覆蓋專業心理學知識、家庭親子、個人成長、社交人際等多個維度。

講書者介紹:

吳月波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月波心理讀書會活動發起人

CCTV-1《挑戰不可能》特邀心理專家

國家心理諮詢與治療規範化制定組專家

湖南科普作家協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讀書會第二季書單

《非暴力溝通》(正在進行中)

1.《不成熟的父母》(下週進行)

2.《被忽視的孩子》

3.《荷蘭育兒法》

4.《非暴力溝通》***

5.《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6.《策略式親子教育全面技巧》

適合人群

1.面對生活的不確定和不可控,焦慮茫然

2.希望用心理學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情感,親子教育問題等。

3.希望解決人際溝通,讓自身得到個人成長的人

4.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能學到更多心理學知識的

99元/年

花最少的錢,暢讀 25 本好書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刻獲得讀書會收聽資格↓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課程形式

每週一、三、五會更新一集課程,20分鐘左右/節。每兩週更換一次讀書書目。另每兩週的週三晚8點會開設一節直播課。

Q&A

Q1:課程可以聽多久?

報名後,一年有效期內都可無限次重複學習。

Q2:報名後如何觀看課程?

關注“吳月波”公眾號,點擊下方進入“月波讀書”即可學習。

聰明的父母,都會學會這樣愛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