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席  文/張文進

地處黃河中游的甘肅鎮原,地處茹河兩岸,被群山環抱。這片壯美、粗獷的土地,被譽為是“中國書法之鄉”“文化藝術之鄉”。從古至今,先人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繁多,本文所說的鎮原老席便是其中之一。

鎮原老席,具有悠久的歷史、獨有的風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據說,鎮原傳統宴席,源於漢魏宮廷菜餚,明代鎮原籍大臣許理從朝廷帶回宴席的烹飪技術,並傳授給當地百姓,從而影響和改變了這裡的飲食習慣,最終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域的飲食文化。鎮原老席是中國儒家文化在“食”與“行”方面的集中反映,其主要形式有“十七國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的“十三花”比較常見,是以十三個大菜為主,同時配以八個小菜,各上八次,俗稱“風攪雪”。十三花席具體都包含什麼菜品呢?其中肉菜碟子四個:排骨,旋肉,雞蛋,瘦肉或肝子;水菜碟子四個:鹿角,帶絲,十香菜,苴茢絲等;乾果碟子四個:白爐肉,紅爐食,瓜子,花生。這十二個碟子的擺法有其特別的講究,比如左骨右旋,左雞右肝等。而席的中間還必須有一個大全盤,以上是喝酒菜。之後,每席還要端出十六道菜和一個五圍子。這十六道菜是1. 紅肉,三種選其一:兩撇(酥肉、條子肉),三綹子(雞蛋,燒肉,酥肉各一綹),四合頭(蛋黃,蛋白,燒肉,酥肉合放);2. 肋脊肉,切成絲或片炒之;3. 雞肉,有清燉、黃燜等幾種做法;4. 蹄花或腰花或耳脆;5. 丸子,有膘肉丸、糯米丸、酥肉丸、雞丸、洋芋丸等;6. 肚絲,酸辣加蒜;7. 三鮮蜂蜜肉;8. 夾三肉,即雞蛋餅裹酥肉油炸;9. 骨頭肉,給白骨肉塊放入蛋清、再加麵糊油炸;10. 蜜汁骨肉;11. 肘子帶饃;12. 冰糖肘子;13. 甜盤子,即糯米飯,裡面加有桂花、蜂蜜、百合等,帶饃;14. 雞雜;15. 筍煎肉,帶饃;16. 肋脊或雞馬肉。最後一個是五圍子,裡面有條子肉、東坡肉、粉餅、苜蓿湯、白米飯。

在以前,想要做一頓豐盛的飯菜,能選用的食材是十分有限的。尤其鎮原這裡,蔬菜較少,宴席多以肉類為主。豬肉是絕對的主角,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條子肉、蹄花、丸子……單憑豬肉就能做出數不清的花樣。看似只是一盤肉,但是廚師“功力”的深淺往往就體現在這幾片肉上——軟肉怎麼切得又薄又完整,這是最考驗廚師刀工的,旋肉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來,沒有幾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看著是肥肉片,經過煮、蒸、炒等幾個環節之後,吃起來卻是肥而不膩。看似是一樣的豬肉,但鎮原廚師們百變花樣,費盡心思地做成了十幾樣甚至幾十樣的肉食,這正是鎮原老席加工的複雜之處。在調味品上,鎮原老席的廚師一般只選用姜粉、大香、醋、鹽等簡單的調料,很多菜品都是簡單加工甚至不加工,這樣更能體現出食物的本味。其實,越是刻意求新求變,最終離平易、純樸、自然的飲食之道越遠。鎮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難忘,恰恰在於它的本和真。

鎮原縣城關鎮祁川村農民祁寶賢的父親,是鎮原有名的老席大師,做老席已有50年。祁寶賢18歲就開始跟父親學手藝,如今的他廚藝精湛,做的老席口味地道,且經濟實惠,深受人們的歡迎,請他做席的人絡繹不絕。為了把老席做大做強,把老席傳承下去,祁寶賢熱心地無私地傳授技藝,培養徒弟近百名。2013年,鎮原老席入選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祁寶賢來說是莫大的鼓勵。現在,給他當徒弟的人越來越多了。

在鎮原,坐席也是十分講究。桌子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設一對太師椅,這是最尊貴的位置,桌後懸匾幛、字畫,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齊了,坐在上位的尊者先動筷,其他人才可以跟著動筷子。倒酒時,不是一溜圈斟下來,而是先左後右,再左再右。整個坐席的過程就是中華餐飲禮儀文化的生動演繹。鎮原老席發展至今,改掉了一些繁文縟節,其所體現的禮儀和文化,至今仍然是見證傳統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鎮原做老席的人越來越多,全縣辦老席的門店就有一百多家。凡是路過鎮原的外地客人大多要品嚐鎮原老席的風味;本地人過年或家中遇到喜事,更要置辦老席。鎮原老席,受到了家鄉人外地人的普遍讚揚和熱烈歡迎。

喪葬一類白事,多用九魁、十出一等單飯酒席;婚、壽、滿月等喜事,多用十全等雙飯酒席。十三花席,紅白事共用,為上等宴席。宴席斟酒,除按規矩斟三次以外,多少不限。入席後,斟酒開始,上大菜斟酒一次;上小菜斟酒一次;上涼菜斟酒一次。黃酒,以鎮原三岔、殷家城、方山、馬渠的為最好,其質純味美。殷實人家通常會黃白二酒一齊上。

如今,鎮原農村仍沿用舊有的宴席習俗;而縣城居民多已改變舊習,比如減少了中間的繁瑣程序,喝酒時酒菜一齊上,吃飯時饃菜一齊上。除了九碗十三花,鎮原人愛吃的特色小吃還有雞血面、豬血片、雞蛋麵、攪團等等。朋友,如果你想品賞老席的話,那就來鎮原吧。鎮原老席,一定讓你不虛此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