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神:近來,暴力亂港事件嚴重危害了香港自身的繁榮與穩定,引發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從2014年的所謂“佔中”到今天的暴力亂港,都是以激進的所謂“街頭抗爭”來衝擊政府機構、長期堵塞交通要道,脅迫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妄圖實現改變政府決策、要求行政長官等特區官員下臺乃至“港獨”等所謂“政治訴求”的“非法運動”,完全具備了外部勢力深度介入、一手操縱的“顏色革命”的各種特徵。這些情況已絕不是正常民意表達的行為,而是徹頭徹尾的外部勢力驅動的顛覆活動。

看清“黑手”,從容應對。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意志,任何用“顏色革命”禍亂中國香港的企圖必將失敗。

文/田文林

近年來,“顏色革命”日漸成為威脅第三世界政權安全的最大動盪源。這些“顏色革命”雖然冠以“革命”之名,並動員民眾參與,實則處處受到外部勢力操控,最終目的則是顛覆他國政權、製造“可控混亂”,將國家和民眾帶向災難的深淵。2011年“阿拉伯之春”就是典型案例。

冷戰結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實現政權更替的“顏色革命”越來越多。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到2003年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從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到2014年烏克蘭“二次顏色革命”,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案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如白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等)發生了未遂的“顏色革命”。據統計,近三十年來,所謂“非暴力革命”推翻的政權佔政權垮臺總數的90%以上。

"

眼神:近來,暴力亂港事件嚴重危害了香港自身的繁榮與穩定,引發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從2014年的所謂“佔中”到今天的暴力亂港,都是以激進的所謂“街頭抗爭”來衝擊政府機構、長期堵塞交通要道,脅迫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妄圖實現改變政府決策、要求行政長官等特區官員下臺乃至“港獨”等所謂“政治訴求”的“非法運動”,完全具備了外部勢力深度介入、一手操縱的“顏色革命”的各種特徵。這些情況已絕不是正常民意表達的行為,而是徹頭徹尾的外部勢力驅動的顛覆活動。

看清“黑手”,從容應對。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意志,任何用“顏色革命”禍亂中國香港的企圖必將失敗。

文/田文林

近年來,“顏色革命”日漸成為威脅第三世界政權安全的最大動盪源。這些“顏色革命”雖然冠以“革命”之名,並動員民眾參與,實則處處受到外部勢力操控,最終目的則是顛覆他國政權、製造“可控混亂”,將國家和民眾帶向災難的深淵。2011年“阿拉伯之春”就是典型案例。

冷戰結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實現政權更替的“顏色革命”越來越多。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到2003年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從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到2014年烏克蘭“二次顏色革命”,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案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如白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等)發生了未遂的“顏色革命”。據統計,近三十年來,所謂“非暴力革命”推翻的政權佔政權垮臺總數的90%以上。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5年,發生烏克蘭基輔的騷亂一幕。

​“顏色革命”的出現看似突兀,實則是西方國家長期文化滲透後的臨界質變。一般來說,在“顏色革命”發生前,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出現大亂之前,往往會出現種種徵兆。凡是爆發“顏色革命”的第三世界國家,基本都是國內先出現種種亂象。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嚴重衰退。二是朝野上下均出現反對勢力。三是意識形態領域混亂。正如曾國藩所說:“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顏色革命”則相當於足球場上反覆傳球后的臨門一腳,目的就是實現絕殺。

西方大國熱衷“顏色革命”,主要在於:策動“顏色革命”投入小,產出大。相比於發動戰爭,“顏色革命”主要通過間接手段實現政權更替,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大。2004年底,烏克蘭“橙色革命”中,美國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和“開放社會研究所”等民間組織向烏克蘭反對派提供了6500萬美元政治資金。與伊拉克戰爭數萬億美元相比,這筆開支不及其萬分之一。而且,“顏色革命”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霸權手段。它經常使被衝擊政府處於兩難境地:如果當權者使用武力鎮壓民眾抗議(這些充當“人體盾牌”的抗議者並不清楚他們已經被政治操控),這些政府便會被西方國家孤立。不進行鎮壓,政府則可能被推翻。

“阿拉伯之春”:黑手無處不在

2011年,阿拉伯世界發生幾十年不遇的政治地震。從表面看,這場劇變完全是內因主導,是阿拉伯民眾的自發社會政治運動。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場劇變處處能看到西方插手的痕跡,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中東版的“顏色革命”。如果沒有西方大國介入,這場劇變的烈度、強度以及危害程度不可能這麼大。

首先,阿拉伯劇變受到西方資助的非政府組織操控。在“阿拉伯之春”運動中,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看似各自為戰,實則操作手法都是構思精巧、簡單實用,顯示出極強的策劃組織特徵。抗議者採用的所有方式,與發生在東歐、中亞的“顏色革命”策略如出一轍。例如,各國示威者使用的口號都是極具煽動性的簡單標語(如“人民希望政權垮臺”“離開”“尊嚴”“結束了”及“該讓我們決定了”等等)。這些類似吉恩·夏普提供的“顏色革命”策略,在埃及、也門、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數年前就已出現,包括:口號、漫畫、圖標、旗幟、海報、聯絡方式、公開聚集、諷刺文章、歌舞表演、政治悼念、組織抗議、發表演講、藐視警察權威、政治傾向模糊等。

"

眼神:近來,暴力亂港事件嚴重危害了香港自身的繁榮與穩定,引發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從2014年的所謂“佔中”到今天的暴力亂港,都是以激進的所謂“街頭抗爭”來衝擊政府機構、長期堵塞交通要道,脅迫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妄圖實現改變政府決策、要求行政長官等特區官員下臺乃至“港獨”等所謂“政治訴求”的“非法運動”,完全具備了外部勢力深度介入、一手操縱的“顏色革命”的各種特徵。這些情況已絕不是正常民意表達的行為,而是徹頭徹尾的外部勢力驅動的顛覆活動。

看清“黑手”,從容應對。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意志,任何用“顏色革命”禍亂中國香港的企圖必將失敗。

文/田文林

近年來,“顏色革命”日漸成為威脅第三世界政權安全的最大動盪源。這些“顏色革命”雖然冠以“革命”之名,並動員民眾參與,實則處處受到外部勢力操控,最終目的則是顛覆他國政權、製造“可控混亂”,將國家和民眾帶向災難的深淵。2011年“阿拉伯之春”就是典型案例。

冷戰結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實現政權更替的“顏色革命”越來越多。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到2003年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從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到2014年烏克蘭“二次顏色革命”,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案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如白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等)發生了未遂的“顏色革命”。據統計,近三十年來,所謂“非暴力革命”推翻的政權佔政權垮臺總數的90%以上。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5年,發生烏克蘭基輔的騷亂一幕。

​“顏色革命”的出現看似突兀,實則是西方國家長期文化滲透後的臨界質變。一般來說,在“顏色革命”發生前,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出現大亂之前,往往會出現種種徵兆。凡是爆發“顏色革命”的第三世界國家,基本都是國內先出現種種亂象。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嚴重衰退。二是朝野上下均出現反對勢力。三是意識形態領域混亂。正如曾國藩所說:“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顏色革命”則相當於足球場上反覆傳球后的臨門一腳,目的就是實現絕殺。

西方大國熱衷“顏色革命”,主要在於:策動“顏色革命”投入小,產出大。相比於發動戰爭,“顏色革命”主要通過間接手段實現政權更替,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大。2004年底,烏克蘭“橙色革命”中,美國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和“開放社會研究所”等民間組織向烏克蘭反對派提供了6500萬美元政治資金。與伊拉克戰爭數萬億美元相比,這筆開支不及其萬分之一。而且,“顏色革命”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霸權手段。它經常使被衝擊政府處於兩難境地:如果當權者使用武力鎮壓民眾抗議(這些充當“人體盾牌”的抗議者並不清楚他們已經被政治操控),這些政府便會被西方國家孤立。不進行鎮壓,政府則可能被推翻。

“阿拉伯之春”:黑手無處不在

2011年,阿拉伯世界發生幾十年不遇的政治地震。從表面看,這場劇變完全是內因主導,是阿拉伯民眾的自發社會政治運動。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場劇變處處能看到西方插手的痕跡,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中東版的“顏色革命”。如果沒有西方大國介入,這場劇變的烈度、強度以及危害程度不可能這麼大。

首先,阿拉伯劇變受到西方資助的非政府組織操控。在“阿拉伯之春”運動中,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看似各自為戰,實則操作手法都是構思精巧、簡單實用,顯示出極強的策劃組織特徵。抗議者採用的所有方式,與發生在東歐、中亞的“顏色革命”策略如出一轍。例如,各國示威者使用的口號都是極具煽動性的簡單標語(如“人民希望政權垮臺”“離開”“尊嚴”“結束了”及“該讓我們決定了”等等)。這些類似吉恩·夏普提供的“顏色革命”策略,在埃及、也門、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數年前就已出現,包括:口號、漫畫、圖標、旗幟、海報、聯絡方式、公開聚集、諷刺文章、歌舞表演、政治悼念、組織抗議、發表演講、藐視警察權威、政治傾向模糊等。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2年,埃及開羅發生的暴力事件

在埃及政權更替過程中,非政府組織“功不可沒”。在美國等外部勢力長期支持下,埃及非政府組織數量不斷增加。據2008年埃及人權發展報告統計,埃及非政府組織逐年遞增。1964-1973年間,年均新增316個非政府組織,2004-2006年間年均增加850個。到2007年,埃及非政府組織已達21500個。另有統計顯示,1900年埃及非政府組織數量僅為65個,1925年增至300個,1960年有3195個,1976年有7593個,1990年增至12832個,2008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6295個。

這些非政府組織看似安分守己,人畜無害,但一旦國家出現動盪,一些非政府組織便乘勢而起,興風作浪,推波助瀾。2011年埃及“1·25革命”看似是無組織、無綱領、無領導的“三無運動”,實則受到各種非政府組織的組織和操縱。“4月6日青年運動”“科特普青年運動組織”“革命青年聯盟”“阿拉伯婦女聯盟”“全國變革運動”“阿拉伯人權信息網絡”“開羅發展中心”“開羅人權研究中心”“婦女發展論壇協會”“赫勒萬地區發展基金”“新婦女基金”“7月8日青年聯盟”等非政府組織,都積極策劃、組織、參與了反政府抗議活動。

這其中,有兩個非政府組織表現最為搶眼。一是“全國變革運動”(也稱“卡法亞”)。值得注意的是,“卡法亞”(Kefaya,意思是“受夠了”)的名稱、行動口號等,與在塞爾維亞接受培訓的其他國家的反政府組織如出一轍。例如,在2003年烏克蘭“玫瑰革命”中,反政府組織名叫Kmara,意思也是“受夠了”,該組織同樣受到美國非政府組織美國民主基金會(NED)的培訓。二是“四月六日青年運動”。該組織成立不久就受到美國的高度關注。2008年12月,該組織領導人受邀前往紐約,參加了由美國國務院舉行的“青年運動聯盟”會議。2009年夏天,“4月6日青年運動”發言人穆罕默德·阿德爾曾與14名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活動家一起,在位於塞爾維亞的非暴力行動與戰略中心(CANVAS)實習。他曾在拍攝的記錄片中公開承認此事,並稱經過實習,他熟悉了人群組織技術以及該如何應對警方暴力(如何與警察和軍人接觸、如何相互保護等)。“四月六日青年運動”領導人曾向美國人承諾,要在2011年埃及大選前“推翻政權”。——這一承諾果然應驗。

2011年,埃及“1·25革命”發生後,美國不斷加大資助埃及非政府組織的力度。據統計,2011年3月至6月,埃及境內非政府組織共接受了1.75億美元的援助,這是此前美國援助總額的近3倍。2011年3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埃及,專程參觀了開羅解放廣場,以示對埃及“民主運動”的支持。埃及一名非政府組織領導人2011年2月坦承:“在埃及起義中,公民社會起了決定作用。從長遠看,(這些組織)將是美國的永久夥伴。”

​其次,網絡社交媒體成為西方推波助瀾的新渠道。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被廣泛應用於組織抗議、相互溝通、外界聯絡等。突尼斯和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發生政權更替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恰恰也是通信行業佔比最高的國家。中東劇變始於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而“茉莉花革命”最早觸發點就是維基解密。2010年12月,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外交電報詳細描述了本·阿里政權的腐敗,將其形容為“黑手黨”,同時這些電文還揭示,如果本·阿里政權與軍方有衝突,美國並不必然支持他,因此該政權極度脆弱,這等於向突尼斯的反政府分子發出強烈信號。這些電文內容一經網站散佈,便引發國內民怨四起。此外,2010年12月17日發生的突尼斯失業大學生自焚事件,也是經由網絡傳播,徹底點燃了民眾的反抗情緒,最終導致本·阿里下臺。因此突尼斯革命也被稱為“維基革命”。

在“阿拉伯之春”發生後,西方國家積極推波助瀾,他們積極為抗議者提供技術幫助,由此使民眾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例如,為幫助中東國家的抗議者保持聯絡,同時避免被跟蹤和抓捕,西方公司研發出一種可以接入網絡又不留痕跡的“洋蔥路由服務器”。這種服務器可以為所有信息加密,用戶可以通過它匿名上網。該項目由美國企業推出後,免費向伊朗人、突尼斯人、埃及人提供,目的就是讓那些“想動搖本國政府統治的異見青年”在搞政權顛覆活動時,能躲避政府的審查和監視。

為確保突尼斯、埃及活動分子在斷網情況下與外界保持聯繫,谷歌、推特迅速推出一款名為“對推特說”的服務。這項應用允許用戶免費撥號,上傳語音留言,該留言再被自動轉換成推文,再傳至因特網。蘭德公司還花費數年研發出被稱為“蜂擁”的非傳統政權更迭技術。這些技術用來部署由互聯網連接的大量年輕人加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動性抗議活動。此外,美國國務院還將研發“反審查”信息系統作為重要任務,併為該項目注資超過3000萬美元。美國還在研發一款名為“暴動”的軟件,其允許100%獨立的無線寬帶網絡;頻繁提供無線網絡服務;不依賴任何實質器械,無須電話、電纜或衛星連接,因此能躲過任何監測。

可以說,正是藉助網絡技術幫助,阿拉伯抗議民眾才得以有效組織,並使“阿拉伯之春”的火種最終星火燎原。正如一位抗議者所說:“臉書用來確定日程,推特用來協調行動,油管用來昭告天下。”因此,“阿拉伯之春”也被稱為“臉書革命”“推特起義”“鍵盤敲擊出來的革命”。

“阿拉伯之冬”:“非暴力革命”惡果難除

“顏色革命”使用非暴力手段,組織者有意將自身包裝成爭民主、護人權、維護公民利益的“正義抗爭”,甚至抗議氛圍也搞得像“嘉年華”,但實則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為實現奪權目標,“顏色革命”的策劃者總是不斷煽風點火,甚至人為製造流血事件,目的就是加劇政府與民眾對抗,給政府不斷施壓,最終顛覆政權,將對象國納入西方政治經濟版圖。就此而言,“顏色革命”是一場精心偽裝的反革命運動。現實表明,“阿拉伯之春”已然成為“阿拉伯之冬”,這場劇變給阿拉伯世界造成的浩劫之大,不亞於一場全面地區戰爭。

阿拉伯民眾起身造反,經濟困頓是主要動因。埃及“1·25革命”時,抗議者打出的口號是“麵包、自由和公正”。但經過這場“革命”後,經濟形勢反而今不如昔。許多經濟指標甚至趕不上劇變前的水平。一是外匯和財政收入持續減少。據埃及官方數據表明,埃及出口額逐年縮減:2012-2013年為270億美元,2013-2014年為260億美元,2014-2015年為223億美元,2015-2016年再減至187億美元。二是失業問題愈發嚴重。2011年中東劇變後政局動盪,大批資金外逃,勞動崗位進一步減少。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失業率從革命前的9.8%升至2015年的12.8%。三是通貨膨脹不斷加劇。2016年,埃及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10.2%,日用消費者大幅漲價,民眾苦不堪言。“阿聯酋戰略論壇”根據世界銀行、聯合國和世貿組織的數據得出結論:“阿拉伯之春”及隨後政局動盪,使相關國家付出8300億美元的代價。中東比“阿拉伯之春”之前更不穩定、更看不到希望。

"

眼神:近來,暴力亂港事件嚴重危害了香港自身的繁榮與穩定,引發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從2014年的所謂“佔中”到今天的暴力亂港,都是以激進的所謂“街頭抗爭”來衝擊政府機構、長期堵塞交通要道,脅迫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妄圖實現改變政府決策、要求行政長官等特區官員下臺乃至“港獨”等所謂“政治訴求”的“非法運動”,完全具備了外部勢力深度介入、一手操縱的“顏色革命”的各種特徵。這些情況已絕不是正常民意表達的行為,而是徹頭徹尾的外部勢力驅動的顛覆活動。

看清“黑手”,從容應對。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意志,任何用“顏色革命”禍亂中國香港的企圖必將失敗。

文/田文林

近年來,“顏色革命”日漸成為威脅第三世界政權安全的最大動盪源。這些“顏色革命”雖然冠以“革命”之名,並動員民眾參與,實則處處受到外部勢力操控,最終目的則是顛覆他國政權、製造“可控混亂”,將國家和民眾帶向災難的深淵。2011年“阿拉伯之春”就是典型案例。

冷戰結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實現政權更替的“顏色革命”越來越多。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到2003年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從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到2014年烏克蘭“二次顏色革命”,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案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如白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等)發生了未遂的“顏色革命”。據統計,近三十年來,所謂“非暴力革命”推翻的政權佔政權垮臺總數的90%以上。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5年,發生烏克蘭基輔的騷亂一幕。

​“顏色革命”的出現看似突兀,實則是西方國家長期文化滲透後的臨界質變。一般來說,在“顏色革命”發生前,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出現大亂之前,往往會出現種種徵兆。凡是爆發“顏色革命”的第三世界國家,基本都是國內先出現種種亂象。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嚴重衰退。二是朝野上下均出現反對勢力。三是意識形態領域混亂。正如曾國藩所說:“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顏色革命”則相當於足球場上反覆傳球后的臨門一腳,目的就是實現絕殺。

西方大國熱衷“顏色革命”,主要在於:策動“顏色革命”投入小,產出大。相比於發動戰爭,“顏色革命”主要通過間接手段實現政權更替,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大。2004年底,烏克蘭“橙色革命”中,美國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和“開放社會研究所”等民間組織向烏克蘭反對派提供了6500萬美元政治資金。與伊拉克戰爭數萬億美元相比,這筆開支不及其萬分之一。而且,“顏色革命”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霸權手段。它經常使被衝擊政府處於兩難境地:如果當權者使用武力鎮壓民眾抗議(這些充當“人體盾牌”的抗議者並不清楚他們已經被政治操控),這些政府便會被西方國家孤立。不進行鎮壓,政府則可能被推翻。

“阿拉伯之春”:黑手無處不在

2011年,阿拉伯世界發生幾十年不遇的政治地震。從表面看,這場劇變完全是內因主導,是阿拉伯民眾的自發社會政治運動。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場劇變處處能看到西方插手的痕跡,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中東版的“顏色革命”。如果沒有西方大國介入,這場劇變的烈度、強度以及危害程度不可能這麼大。

首先,阿拉伯劇變受到西方資助的非政府組織操控。在“阿拉伯之春”運動中,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看似各自為戰,實則操作手法都是構思精巧、簡單實用,顯示出極強的策劃組織特徵。抗議者採用的所有方式,與發生在東歐、中亞的“顏色革命”策略如出一轍。例如,各國示威者使用的口號都是極具煽動性的簡單標語(如“人民希望政權垮臺”“離開”“尊嚴”“結束了”及“該讓我們決定了”等等)。這些類似吉恩·夏普提供的“顏色革命”策略,在埃及、也門、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數年前就已出現,包括:口號、漫畫、圖標、旗幟、海報、聯絡方式、公開聚集、諷刺文章、歌舞表演、政治悼念、組織抗議、發表演講、藐視警察權威、政治傾向模糊等。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2年,埃及開羅發生的暴力事件

在埃及政權更替過程中,非政府組織“功不可沒”。在美國等外部勢力長期支持下,埃及非政府組織數量不斷增加。據2008年埃及人權發展報告統計,埃及非政府組織逐年遞增。1964-1973年間,年均新增316個非政府組織,2004-2006年間年均增加850個。到2007年,埃及非政府組織已達21500個。另有統計顯示,1900年埃及非政府組織數量僅為65個,1925年增至300個,1960年有3195個,1976年有7593個,1990年增至12832個,2008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6295個。

這些非政府組織看似安分守己,人畜無害,但一旦國家出現動盪,一些非政府組織便乘勢而起,興風作浪,推波助瀾。2011年埃及“1·25革命”看似是無組織、無綱領、無領導的“三無運動”,實則受到各種非政府組織的組織和操縱。“4月6日青年運動”“科特普青年運動組織”“革命青年聯盟”“阿拉伯婦女聯盟”“全國變革運動”“阿拉伯人權信息網絡”“開羅發展中心”“開羅人權研究中心”“婦女發展論壇協會”“赫勒萬地區發展基金”“新婦女基金”“7月8日青年聯盟”等非政府組織,都積極策劃、組織、參與了反政府抗議活動。

這其中,有兩個非政府組織表現最為搶眼。一是“全國變革運動”(也稱“卡法亞”)。值得注意的是,“卡法亞”(Kefaya,意思是“受夠了”)的名稱、行動口號等,與在塞爾維亞接受培訓的其他國家的反政府組織如出一轍。例如,在2003年烏克蘭“玫瑰革命”中,反政府組織名叫Kmara,意思也是“受夠了”,該組織同樣受到美國非政府組織美國民主基金會(NED)的培訓。二是“四月六日青年運動”。該組織成立不久就受到美國的高度關注。2008年12月,該組織領導人受邀前往紐約,參加了由美國國務院舉行的“青年運動聯盟”會議。2009年夏天,“4月6日青年運動”發言人穆罕默德·阿德爾曾與14名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活動家一起,在位於塞爾維亞的非暴力行動與戰略中心(CANVAS)實習。他曾在拍攝的記錄片中公開承認此事,並稱經過實習,他熟悉了人群組織技術以及該如何應對警方暴力(如何與警察和軍人接觸、如何相互保護等)。“四月六日青年運動”領導人曾向美國人承諾,要在2011年埃及大選前“推翻政權”。——這一承諾果然應驗。

2011年,埃及“1·25革命”發生後,美國不斷加大資助埃及非政府組織的力度。據統計,2011年3月至6月,埃及境內非政府組織共接受了1.75億美元的援助,這是此前美國援助總額的近3倍。2011年3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埃及,專程參觀了開羅解放廣場,以示對埃及“民主運動”的支持。埃及一名非政府組織領導人2011年2月坦承:“在埃及起義中,公民社會起了決定作用。從長遠看,(這些組織)將是美國的永久夥伴。”

​其次,網絡社交媒體成為西方推波助瀾的新渠道。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被廣泛應用於組織抗議、相互溝通、外界聯絡等。突尼斯和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發生政權更替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恰恰也是通信行業佔比最高的國家。中東劇變始於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而“茉莉花革命”最早觸發點就是維基解密。2010年12月,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外交電報詳細描述了本·阿里政權的腐敗,將其形容為“黑手黨”,同時這些電文還揭示,如果本·阿里政權與軍方有衝突,美國並不必然支持他,因此該政權極度脆弱,這等於向突尼斯的反政府分子發出強烈信號。這些電文內容一經網站散佈,便引發國內民怨四起。此外,2010年12月17日發生的突尼斯失業大學生自焚事件,也是經由網絡傳播,徹底點燃了民眾的反抗情緒,最終導致本·阿里下臺。因此突尼斯革命也被稱為“維基革命”。

在“阿拉伯之春”發生後,西方國家積極推波助瀾,他們積極為抗議者提供技術幫助,由此使民眾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例如,為幫助中東國家的抗議者保持聯絡,同時避免被跟蹤和抓捕,西方公司研發出一種可以接入網絡又不留痕跡的“洋蔥路由服務器”。這種服務器可以為所有信息加密,用戶可以通過它匿名上網。該項目由美國企業推出後,免費向伊朗人、突尼斯人、埃及人提供,目的就是讓那些“想動搖本國政府統治的異見青年”在搞政權顛覆活動時,能躲避政府的審查和監視。

為確保突尼斯、埃及活動分子在斷網情況下與外界保持聯繫,谷歌、推特迅速推出一款名為“對推特說”的服務。這項應用允許用戶免費撥號,上傳語音留言,該留言再被自動轉換成推文,再傳至因特網。蘭德公司還花費數年研發出被稱為“蜂擁”的非傳統政權更迭技術。這些技術用來部署由互聯網連接的大量年輕人加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動性抗議活動。此外,美國國務院還將研發“反審查”信息系統作為重要任務,併為該項目注資超過3000萬美元。美國還在研發一款名為“暴動”的軟件,其允許100%獨立的無線寬帶網絡;頻繁提供無線網絡服務;不依賴任何實質器械,無須電話、電纜或衛星連接,因此能躲過任何監測。

可以說,正是藉助網絡技術幫助,阿拉伯抗議民眾才得以有效組織,並使“阿拉伯之春”的火種最終星火燎原。正如一位抗議者所說:“臉書用來確定日程,推特用來協調行動,油管用來昭告天下。”因此,“阿拉伯之春”也被稱為“臉書革命”“推特起義”“鍵盤敲擊出來的革命”。

“阿拉伯之冬”:“非暴力革命”惡果難除

“顏色革命”使用非暴力手段,組織者有意將自身包裝成爭民主、護人權、維護公民利益的“正義抗爭”,甚至抗議氛圍也搞得像“嘉年華”,但實則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為實現奪權目標,“顏色革命”的策劃者總是不斷煽風點火,甚至人為製造流血事件,目的就是加劇政府與民眾對抗,給政府不斷施壓,最終顛覆政權,將對象國納入西方政治經濟版圖。就此而言,“顏色革命”是一場精心偽裝的反革命運動。現實表明,“阿拉伯之春”已然成為“阿拉伯之冬”,這場劇變給阿拉伯世界造成的浩劫之大,不亞於一場全面地區戰爭。

阿拉伯民眾起身造反,經濟困頓是主要動因。埃及“1·25革命”時,抗議者打出的口號是“麵包、自由和公正”。但經過這場“革命”後,經濟形勢反而今不如昔。許多經濟指標甚至趕不上劇變前的水平。一是外匯和財政收入持續減少。據埃及官方數據表明,埃及出口額逐年縮減:2012-2013年為270億美元,2013-2014年為260億美元,2014-2015年為223億美元,2015-2016年再減至187億美元。二是失業問題愈發嚴重。2011年中東劇變後政局動盪,大批資金外逃,勞動崗位進一步減少。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失業率從革命前的9.8%升至2015年的12.8%。三是通貨膨脹不斷加劇。2016年,埃及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10.2%,日用消費者大幅漲價,民眾苦不堪言。“阿聯酋戰略論壇”根據世界銀行、聯合國和世貿組織的數據得出結論:“阿拉伯之春”及隨後政局動盪,使相關國家付出8300億美元的代價。中東比“阿拉伯之春”之前更不穩定、更看不到希望。

西方大國操縱“顏色革命”的心態與手法

2011年,一名利比亞反對派士兵正在放哨,一個炸彈在遠處爆炸。

​與此同時,中東劇變還在中東打開“潘多拉魔盒”,各種潛在矛盾競相迸發。一是教俗矛盾更趨激烈。中東劇變後,宗教政治勢力實力大漲,埃及的穆兄會還一度上臺掌權。宗教政治勢力興起,直接導致導致世俗與宗教矛盾白熱化、公開化。二是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勢力異軍突起。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新一代極端恐怖勢力一度動搖中東主權國家版圖,使中東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勢力連點成片,使中東成了恐怖活動重災區。此外,中東劇變還導致大量民眾淪為難民。阿拉伯地區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的5%,來自阿拉伯世界的難民人數卻佔世界難民總數的53%以上。

正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只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存在一天,“顏色革命”的風險就現實存在。從歷史軌跡看,當代世界上發生“顏色革命”的地區,基本是按照“東歐—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的軌跡蔓延。蘇聯解體後,中國成為西方大國“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的重點目標。我們在搞好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做好應對準備。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