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大柵欄勸業場

本文摘選自《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

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大柵欄勸業場

本文摘選自《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

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大柵欄勸業場

本文摘選自《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

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為什麼我們的店鋪、街道乃至城市在漸漸失去魅力?

——我們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街道?

——百貨店可以有怎樣的新價值?

——酒店是否只有好好住?

——公共空間,如何打破無趣?

——菜市場,如何逛出想象?

——希望可以重新發現城市的面孔,讓我們“有街可逛”。

好的商業空間,具有多重魅力,可以滿足人們購物、逛街、會面等多種需求,讓人想一逛再逛。同時,這樣的空間因為可以吸引並留住大量的人群,也會帶來更好的商業回報,形成一個良好的反饋場。

但是現在的城市裡,看上去貌美、新穎的網紅店多,耐得住品味、讓人真正樂於去逛的商業空間少。一些時髦打卡區,甚至直接copy了東京、紐約某些空間的形態,但因為缺少內在的生態邏輯,而徒有其表。

《就是要逛才有趣》,邀請駐北上深、東京、倫敦、紐約等地的城市規劃、建築、經濟研究者,以優秀的與遺憾的城市商業空間為樣本,探求好的商業空間的祕密所在,希望能給建設者、經營者與生活者更多啟發。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大柵欄勸業場

本文摘選自《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

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為什麼我們的店鋪、街道乃至城市在漸漸失去魅力?

——我們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街道?

——百貨店可以有怎樣的新價值?

——酒店是否只有好好住?

——公共空間,如何打破無趣?

——菜市場,如何逛出想象?

——希望可以重新發現城市的面孔,讓我們“有街可逛”。

好的商業空間,具有多重魅力,可以滿足人們購物、逛街、會面等多種需求,讓人想一逛再逛。同時,這樣的空間因為可以吸引並留住大量的人群,也會帶來更好的商業回報,形成一個良好的反饋場。

但是現在的城市裡,看上去貌美、新穎的網紅店多,耐得住品味、讓人真正樂於去逛的商業空間少。一些時髦打卡區,甚至直接copy了東京、紐約某些空間的形態,但因為缺少內在的生態邏輯,而徒有其表。

《就是要逛才有趣》,邀請駐北上深、東京、倫敦、紐約等地的城市規劃、建築、經濟研究者,以優秀的與遺憾的城市商業空間為樣本,探求好的商業空間的祕密所在,希望能給建設者、經營者與生活者更多啟發。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

今天早上的滴滴師傅,是位健談的可愛大叔。

“知道北京坊嗎?”

“知道,沒去過,但是從朋友圈天天見。”

師傅樂了:“我家住大柵欄,出了門就是北京坊,正兒八經地天天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哇!您是住中軸線上的人啊!”我發自肺腑的驚歎顯然取悅了大叔,他開始門兒清地向我點評起位於北京坊的各家網紅店。

東方君的驚歎,可不是故作姿態——

先給對帝都不太熟悉的小夥伴兒們科普一下大柵欄:

大柵欄 [讀作dà shí lànr],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不過,東方君今天想跟你們聊聊大柵欄的理由,並不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或悠久歷史,而是這裡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老樹開花”的街區改造案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文| 許冰清

簡單的“拆遷改造”模式無法應用在大柵欄,它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舊城改造路徑,在滿足原住民、開發商、政府利益的同時,讓舊街區重拾活力。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初到北京的城市探索者,他們的路線可能會不自覺地與一條宏偉的中軸線重合——由北至南,依次是奧運時期所留下的地標建築、市井氣十足的衚衕保護區、集聚文化精華的古代都城,以及共和國引以為傲的廣場建築群,時空的概念、連同許多故事在這裡被摺疊在一起。

位於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區域,可能與上述這些地方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元代到清代,“前門大街”的前身都是連通全國政治中心的皇宮內城、與市民階層中心的北京外城的通衢“千步廊”,其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商業資源有著天然的集聚效應。至於更吸引人的活力,則被藏在了這條街西側的社區腹地內。

沿著前門大街上樣板似的店鋪走上幾百米,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到一扇以復古花藤紋樣纏繞出的墨綠色鐵藝門柵上。想象中的那種能調動所有感官的熱鬧,也只有在跨過這座被稱為“大柵欄” 的門廊之後,才會突然復甦。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柵欄”是明代就在北京城社區內出現的公共設施,用以輔助各條街巷衚衕管理治安,“大柵欄”區域內的主要街道“廊房九條”,也是其中之一。在明代小說《長安客話》中,大柵欄就已經脫離了普通“衚衕”的概念,成了一個“天下士民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的地方。在清末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有店鋪 80 餘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號。“大柵欄”名之“大”,也是因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貨號集了資,建了一個更氣派、宣傳與防盜功能兼備的門面。

時至今日,老字號依然是大柵欄主街上最重要的商業景點。這裡有 300 多年曆史的供奉皇家御藥房“同仁堂”;有官靴店“內聯升”;有綢緞莊 “瑞蚨祥”;有天蕙齋鼻菸鋪、豫豐煙鋪;有張一元、東鴻記茶莊 ;有聚慶齋餑餑鋪、厚德福飯莊 ;還有廣德、三慶、慶樂、大觀樓等戲園、電影院……在講究頂級服務的“大雅”中,穿插著市井生活的“大俗”,這種不偏袒的中庸狀態,算得上是北京城獨有的戲謔搭配。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在清代的品牌關鍵生長期,這些老字號不止要依靠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搶佔市場格局,其中佼佼者更是獨創了現在看來都十分先進的商業方法論。比如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記錄了所有關鍵客戶的鞋靴尺碼、布料喜好,是一種 VIP 客戶管理的理念 ;同仁堂的店鋪設計採用下沉門庭,病患進門求診時心情“每況愈下”,拿藥出門時上臺階則是“步步高昇”;“張一元茶莊”的門面高大敞亮,人在街面行走就能聞到店裡的茶香 ;“瑞蚨祥”則用天棚引入了自然光,方便顧客辨識綢布的實際顏色。

但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將老字號在品牌層面的這些商業魅力一次性褪淨,重新打回“商品”的層面。改革開放後,拿回品牌的商戶已經脫不開國企時代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字號的商戶價值,在如今吃穿用度都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衝擊之下,到底能還留存下來多少?近些年外界的相關質疑和爭議已經太多。

一旦走出老字號,在各種旅遊城市隨處可見的廉價紀念品和小吃就會再次將你包圍。這些更會利用客流量和位置優勢的商業形態,都熱衷於在這條商業街上實現另一次“劣幣驅逐良幣”。

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本地的年輕人斷然不會到大柵欄購物逛街,他們更熱衷於將難得的週末時間用在三里屯、芳草地、西單等新興商業體內。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廉價的商業街不是大柵欄的全部。區域內剩餘的那些衚衕、居民和他們的花花草草,幾乎都像被定格般,處於一種尚未改變的“中間狀態”,沒有參與周圍的興盛或衰敗。商業的活力並未滲透至這片社區的深處,是有原因的。2005 年北京市社科院公佈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對於當時大柵欄社區的狀況有過一些感性的數據統計 :

57551 位 常 住 居 民 中,60 歲以 上 的 達9914 人,佔 17%;殘疾 963 人,失業登記 4427人,社會低保 1946 人 ;工商登記個體經營行業 729 家,90% 為小餐館、小旅館、小雜貨店、小發廊、小歌廳。某住戶3 口住房僅為 4.8 平方米,女兒出生後父親只能睡在躺椅上過夜 ;街巷狹窄,最窄的錢市衚衕只有 82 釐米寬……

在規劃層面,大柵欄的狀況一度也被認為難以迴旋 — 由於社區內核心的 1.26 平方公里區域已在 2002 年被劃入《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中的保護範圍,不管是拆遷、翻修還是改造,都面臨政策層面的限制。同時,政府與開發商都難以承受這片離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區域內的拆遷成本,更不用說拆遷開動前需要釐清的違章搭建、人戶分離等一系列困難。

作為大柵欄地區整體改造的實施主體,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下轄的國資企業廣安控股是這些麻煩的集中承受者。在大柵欄地區,廣安控股一度劃定了兩塊重點開發地區,對其中更靠近天安門、面積稍小的 H 地塊,採用了傳統意義上的徵地、拆遷、新建模式,計劃做成街區式的購物中心。但不出意料,廣安控股在 H 地塊改造的運作前期,就在拆遷成本和社會輿論兩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對於改造範圍內的更大的 C 地塊,他們必須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大柵欄社區的改造壓力,廣安控股曾經算過一筆賬 — 大柵欄 1.26 平方公里內的 4 萬戶左右居民,全部搬遷可能需要近千億資金,這是難以承受的壓力。唯一可行的,是“自願騰退”的方案 :是否搬遷完全尊重居民的意願,搬遷可以貨幣補償或者定向安置房補償 ;騰退後的物業空間統一管理,對建築按質量分級之後,引入新的業態以活化空間。

2009 年,一個名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平臺型運營方案終於被提上臺面:將大柵欄作為一個“城市舞臺”,並引入各種各樣能夠吸引注意力,並對社區生態產生“正反饋”的資源 ;以強有力的“節點項目”和大型活動為契機,給社區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將“大柵欄更新計劃”稱為“平臺型”方案的原因是,以往主導城市開發的政府和開發商在運營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只起到先期的資源引導作用。而包括城市規劃者、設計師、商業公司、社會學者、原住民、遊客的多方需求,都被放到一起去,以便在更全面的信息條件下制定規則,並由平臺方跟蹤執行過程。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是大柵欄改建的核心問題。

針對改造物業資源的梳理,也採用了比過去循序漸進得多的方式。“居民意願的不確定性導致空間的不確定性,而空間的不確定性導致改造出什麼樣子、引入什麼業態都很難剛性規劃,所以這種更新是很軟的。”原“大柵欄更新計劃”負責人賈蓉表示,“也正是因為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模式,和完全自上而下的政府統一規劃模式,在大柵欄地區的項目中都受到了挑戰,所以決心希望探索一個新的模式。”

經過 3 年的嘗試,“大柵欄更新計劃”在2011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拿出了一個街道的樣板案例“楊梅竹斜街”,並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成為北京設計周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周至今仍是“楊梅竹斜街”最重要的招牌。

每年在同一個區域內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眼球的,還有一批明星設計師在大柵欄社區內中所做的一系列概念化改造,比如將預裝模塊安置進四合院的“內盒院”、微型公共住宅 “微衚衕”,以及由原研哉設計的“大柵欄社區導視系統”等等。

之前只做電商銷售渠道、主攻江浙市場的新傢俱品牌“吱音”,就是在 2015 年的北京設計週上,看到了“楊梅竹斜街”的潛力。

“當時街上其實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品牌門店,扎堆在一起,但在設計周的那種氛圍裡,就一下子覺得衚衕特別棒。正好逛的時候在那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 50 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間,特別希望北京的消費者也能在線下空間裡接觸到我們,至少先有一個對話的窗口。”吱音創始人楊熙黎表示。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傢俱品牌吱音在大柵欄的門店。 Photo | 吱音

不過總體上,“楊梅竹斜街”這條曾經商住混雜、毫不起眼的衚衕還是基本按照設想,用騰退的方式活化了可用物業,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餐廳、書店、甜品店、雜貨店、工作室、賓館等“認同有機更新”的新品牌。

曾經在大柵欄社區這一體系中態度最微妙的居民,也隨著社區活力的迴歸而找到了新的樂子。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區自組織”的實驗方案。

它的核心是,從社區內多才多藝、善於組織活動的“能人”出發,不斷培育這些人的興趣和業餘活動,最終甚至能夠形成值得行政機關採購的半專業級服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社區能人自發組建的社區導覽隊。因為這今年參觀大柵欄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非常樂意聽當地居民講故事。導覽隊志願者經過自發培訓和學習,路過一個小景點、一個老門框,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樑肖月表示。

在中國城市近些年的各類更新換血和改造方案中,大柵欄社區的這些努力,讓它看上去有些異類。因為很大程度上,這種嘗試激發社區內商業和文化活力、期待社區自行造血的思路,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的。一旦提供了看上去更簡便的改造方案,這種複雜的路徑很容易被拋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Page One書店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大柵欄社區裡由廣安控股拆遷、新建而成的那個商場嗎?如今,這座由 7 位知名設計師分別負責單棟建築設計的分體式商場,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北京坊”。在 Page One 書店、星巴克臻選旗艦店、MUJI HOTEL、WeWork 等一系列關鍵品牌陸續落戶開業後,不管是商業社會,還是普通消費者的注意力,都被很快地吸引到了這座商場裡。

行走在“北京坊”,與行走在大柵欄商業街、或是楊梅竹斜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裡保留下了原先區域內中國最早的國營百貨大廈 “勸業場”,有著精心規劃過的內庭、連廊和活動空間。但北方建築常見的大建築尺度仍會令人生畏,新模式中帶來的驚喜感,也遠不及走街串巷時的偶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大柵欄勸業場

本文摘選自《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

刪改較多,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為什麼我們的店鋪、街道乃至城市在漸漸失去魅力?

——我們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街道?

——百貨店可以有怎樣的新價值?

——酒店是否只有好好住?

——公共空間,如何打破無趣?

——菜市場,如何逛出想象?

——希望可以重新發現城市的面孔,讓我們“有街可逛”。

好的商業空間,具有多重魅力,可以滿足人們購物、逛街、會面等多種需求,讓人想一逛再逛。同時,這樣的空間因為可以吸引並留住大量的人群,也會帶來更好的商業回報,形成一個良好的反饋場。

但是現在的城市裡,看上去貌美、新穎的網紅店多,耐得住品味、讓人真正樂於去逛的商業空間少。一些時髦打卡區,甚至直接copy了東京、紐約某些空間的形態,但因為缺少內在的生態邏輯,而徒有其表。

《就是要逛才有趣》,邀請駐北上深、東京、倫敦、紐約等地的城市規劃、建築、經濟研究者,以優秀的與遺憾的城市商業空間為樣本,探求好的商業空間的祕密所在,希望能給建設者、經營者與生活者更多啟發。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古街的網紅之路:爆紅打卡勝地是怎樣煉成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