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擬考核“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雲南白藥 湄公河 中醫 中藥 中國日報網 2017-04-27

未來,雲南省衛生計生委將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作為考核指標,納入省衛計委與州(市)衛計委簽訂的目標管理責任書。

文/《環球》雜誌記者趙卓

作為西南邊陲省份,雲南的衛生資源分佈不均衡,縣、鄉、村三級衛生資源總體不足。儘管自2013年以來,省政府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納入10件惠民實事來推進,但因基礎較弱,目前仍然存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設施設備等基礎條件較差,醫護力量單薄,診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偏低,基層優秀衛技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

面臨種種現實挑戰的雲南2016年卻在惠民實事、深化醫改等方面取得不錯成績: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推進,藥品供應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同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分級診療的制度試點也有序推進。

《環球》雜誌記者採訪得知,雲南一面通過“強基層”來推進分級診療工作,一方面發揮雲南特色優勢,通過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大力發展民族醫藥、利用傳統醫藥探索醫養結合等,推進健康中國在雲南全面落地。

科普提高健康素養

在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崔麗指出,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已成為中國健康促進工作的核心任務和重要抓手,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此同時,公民健康素養促進仍面臨一些挑戰,如群眾健康素養水平仍處於較低狀態,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普遍存在,衛生與相關部門的協作有待加強,社會宣傳教育的力度仍需加大等。

據云南健康教育所監測結果顯示,2012至2014年,全省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為5.20%、6.26%、6.60%,分別為全國的59%、66%、67.4%,三年來和全國的差距縮小了8.4個百分點。

“提高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雲南的工作儘管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與國家衛計委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雲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李瑪琳表示。

2016年8月,中華預防醫學會、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雲南省預防醫學會、玉溪高新技術開發區、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簽訂《共建中華預防醫學會創新與科普教育培訓基地(玉溪)協議書》,共同探索建立集管理能力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科學技術普及和事業產業發展於一體的協同創新共同體。11月20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創新與科普教育培訓基地(玉溪)”正式揭牌。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楊維中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新形勢下,全國學會要一手抓好科技創新這個主業,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一手抓好科學普及這個基業,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但是科學普及,尤其是衛生健康方面知識的普及,在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短板,特別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

在雲南玉溪成立創新與科普教育培訓基地,是中華預防醫學會開展的一項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的探索性工作。學會將著力推動創新與科普工作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創新、協作、開放、共享新機制,促進多主體協作、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協同,重點開展創新基地建設、科普基地建設、互聯網+健康科技等陣地與平臺建設工作,為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服務、為提升公民健康素養服務。

“其實各個部門都在做科普宣傳,但都比較碎片化,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針對性不強,不是真正按照公眾的需求,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另外一個就是資源分散,沒有一個有效的整合,所以這麼多年你不能感受到健康素養的一個明顯的提升。比如說在雲南的一些地方,每年都有因吃了草烏中毒死人的,草烏作為一種中藥是可以食用的,但超過一定的量就會致命,這些就是需要宣傳普及的。”雲南省預防醫學會會長陸林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

在雲南沃森生物董事長李雲春看來,之所以成立創新與科普教育培訓基地,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點:一是為了大眾科普,二是為了相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科普,比如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融合,三是為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科普。

“雲南正在成為服務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中心,但目前高新生物製藥領域研究、生產、使用各環節之間存在較大脫節。研究環節以生物工程學、疾病發病機理、病毒結構等基礎科學研究及SCI文章產出為主,未完全以應用為指導;生產環節以生產技術的摸索為主,如製造檢定方法、純化分離技術等,又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脫節;而使用環節,使用人員對產品前端的研發、生產環節更是存在較大脫節,所以不同學科之間的科普也尤為必要。”李雲春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玉溪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鄧會賓告訴《環球》雜誌記者:“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爭取到2020年,雲南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中等、西部前列,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創新與科普基地項目的建設,為雲南省科普宣傳工作提供了試驗田和示範點。另外,項目以產業園基地為載體,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與開放性,是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窗口,對於大眾走近科學、瞭解科學、增強預防免疫信心具有直接的影響。”

據悉,該基地將從科技創新與科普教育培訓入手,逐步建成面向全國的開放性參觀點、示範性科普館、權威性博物館,打造公共衛生領域的“信息交互平臺”、“繼續教育平臺”、“科普宣傳平臺”。

2016年,該基地完成首期針對全國各省疾控主任的“全國疾控機構領導力建設研討班”。2017年,培訓班將聚焦市級疾控體系專業人員,通過平臺提供體系內專業知識的融合,非專業知識的補充。另外,2017年還將舉辦至少一個針對醫學院在校學生的科學夏令營,他們的專業包括公衛、臨床、藥學等相關專業。

李瑪琳表示,未來,雲南省衛計委將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作為考核指標,納入省衛計委與州(市)衛計委簽訂的目標管理責任書。並以中央轉移支付地方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為重要抓手,切實推進健康促進工作深入開展。

民族醫藥助力中醫藥“走出去”

中醫藥是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為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預防保健需求的增長,中醫藥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從屠呦呦的“青蒿素”到里約奧運會泳壇名將菲爾普斯身上的火罐烙,中醫藥以其獨特的文明和價值在全球範圍不斷掀起熱潮。

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推動中國的中醫藥“走出去”,明確提出“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包括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實施中醫藥海外發展工程,推動中醫藥技術、藥物、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促進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醫藥;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支持中醫藥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擴大中醫藥對外投資和貿易等。

中醫藥由於其特殊性,一直在標準化方面存在難點,加上文化差異,也使得其國際化步伐受到掣肘。而云南利用地緣優勢,以民族醫藥為切入點,成功組織了多屆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進一步加深了各國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在推動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產業發展中切實發揮了引領作用,也為中醫藥國際化做出積極探索。

“雲南是一箇中醫藥大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資源非常豐富,25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治病經驗,像藏族醫藥還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明代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比《本草綱目》還要早140多年,我們常用的雲南白藥,它的發明人其實是彝族醫藥學家曲煥章,可以說雲南民族醫藥的發展豐富了傳統中醫藥的理論實踐,所以雲南發展民族醫藥意義十分重大。說起‘一帶一路’來,我們雲南少數民族有16個民族是跨境而居,湄公河次區域內的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與雲南很多民族語言相通,文化習俗相近,正是推廣我們民族醫藥的最佳窗口和通道。”雲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鄭進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

自2006年起,雲南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以民族民間醫藥學術交流為抓手,和泰國輪流舉辦了七屆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

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以學術交流和民族民間醫藥特色診療技術演示為主要形式,圍繞區域內傳統醫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傳統醫藥及其相關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傳統醫藥管理及知識產權和傳統知識的保護;傳統醫藥研究開發關鍵共性技術;傳統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常見病的作用及優勢病種臨床研究;傳統醫藥養生保健與健康,促進次區域傳統醫藥教育合作模式及機制研究;傳統醫藥國際合作等進行研討,並邀請湄公河流域各國專家學者和有關國際組織、有關國家政府官員作各國傳統醫藥發展國家報告和特邀學術講演。

為了加強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各國傳統醫藥的發展,各國代表同意成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傳統醫藥合作交流學術委員會”,並推選出學術委員會主席和祕書長,主席由中國代表團團長鄭進教授擔任,泰國衛生部馬哈沙拉堪醫學院行政事務副院長Chayan Picheansoonthon任祕書長。各國代表還同意成立“傳統醫藥知識及藥用植物保護委員會”,並推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研究員擔任委員會主席,各國代表任副主席。

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舉辦的間歇期(每兩年一屆),中國又舉辦了“瀾滄江-湄公河傳統醫藥學術交流會”,會議展示了中國近年來發展傳統醫藥產業的思路、政策、措施、成果以及中國傳統醫藥的文化內涵,為湄公河次區域5國發展傳統醫藥提供了借鑑,進一步加深了各國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

“通過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會和瀾滄江-湄公河傳統醫藥學術交流會,雲南全面推進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傳統醫藥的合作與交流,傳播了中華傳統醫藥文化,擴大了國際影響力,雲南也日益成為區域性、國際化的傳統醫藥交流合作中心,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基地,也為擴大雲南對外開放和雲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雲南中醫學院民族醫藥學院院長張超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此外,雲南中醫學院還成立了瀾滄江-湄公河傳統醫藥學院,將為湄公河次區域5國留學生到中國來交流和系統學習中醫藥提供政府獎學金,幫助其培養傳統醫藥人才,為中醫藥“走出去”提供戰略平臺。

醫養結合應對老齡化挑戰

截至2015年底,雲南省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560萬人,佔總人口的11.8%,預計到2020年將達607萬、佔總人口的12.4%,其中約有3.6%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適度照護。老齡化的加快導致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顯現,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十分迫切。

對此,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在《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關於推進健康養老的相關政策文件,對全省開展醫養結合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統籌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資源,加大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作用,加強規劃、准入、土地、人才、投融資、財稅、醫保、信息等系列政策支持,促進醫養結合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形成。

紅河州開遠幸福夕陽關愛服務中心是2011年9月開遠解化廠醫院(二級綜合醫院)開辦的“醫護型”養老院,是雲南最早開啟“醫護型養老”的範例。該中心有業務用房2800平方米,設置150張床位,專業醫護人員18名,有健全的各項規章制度,科學合理的工作流程,包括鈷60腫瘤放療儀的多種先進的檢查治療設備,為養老老人提供就地醫療救治和24小時的日晚間照料,實現了“老年護理+疾病入院+康復養生”的有機結合。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最佳的醫養結合模式,先後為300多名老人解決了養老過程中的就地醫療問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醫護型養老。

曲靖市麒麟區九華養老院是2015年11月籌建、2016年投入使用的曲靖首家“醫養結合”機構,可安置200餘名老人居住,院內主要設有半失能全失能老人護理區、康復訓練區、活動室、棋牌娛樂室及露天休閒花園,引進國內外先進設施、設備,為老人提供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緊急救護、心理陪護、臨終關懷等一系列服務。該養老院與華府醫院合作,華府醫院為養老院配有專職醫生,開展為老人進行健康體檢、評估、基礎治療等工作,為每位老人房間內鋪設氧氣管道、輸液軌道、急救包、急救醫療器械等設備,醫生24小時值班,以防止突發狀況,開通了轉診就醫綠色通道,通過“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有病及時治療、無病康復養老,成為生活不能自理及高齡老人的上佳去處,有效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及就醫問題。

“實踐中,還存在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服務能力較弱、醫養結合機構運行成本高,不能滿足各個層次的養老需求、醫養護理人才匱乏、醫保保障水平低等問題。因此,未來雲南將充分發揮其在中醫藥民族醫藥等方面的優勢,穩步實施雲南省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做好試點工作,進一步探索符合多層次需求的、成功的健康養老新模式。”李瑪琳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對於醫養結合未來工作的方向,李瑪琳表示,一是積極推進醫療和養老資源的深度合作;二是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進社區進家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把衛生與健康資源更多引向基層,引向社區、鄉村;三是鼓勵各地大力發展中醫藥為健康養老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融合中醫健康管理的老年人養生保健、醫療、康復、護理服務;四是支持社會力量積極興辦醫養結合機構;五是完善醫療服務政策措施支持醫養結合工作;六是積極培育健康養老產業。將醫養結合納入健康養老產業,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開辦養老服務、有條件的養老機構開辦醫療服務,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針對不同老年人群的需求,興建一批老年病醫院、中醫類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等醫養結合機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