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於都 朱元璋 民俗 觀音 廣東 明朝 服裝 乾隆 康熙 清朝 儒家 孫行者cc於都信息網 2019-04-08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一、龍溪山的傳說

於都縣城東南25華里的龍口村,有一座馳名遐邇的古剎叫龍溪山,俗稱龍口庵,為於都東鄉的旅遊勝地。山上峰巒疊嶂,松竹成林,溪水長流。俯瞰山下,田園村舍,樓臺亭榭,盡收眼底;舉目遠眺,青山如藍,好一派綺麗風光。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龍溪山,約建於明朝成化年間,清朝康熙庚子(1720年)重修。座落正中的“大雄寶殿”寬敞宏偉,結構古樸,頗具民族風格。門首書有“龍溪山”三字,筆鋒蒼勁雄渾。兩旁題一對聯,文曰:“龍立高山扶持佛子精修志,溪流清水洗滌眾生雜念心。”左闢有偏室,以供僧侶膳宿,涓涓山泉,直通炊房,別饒情趣。殿右為新建“觀音大殿”,玲瓏別緻,清靜宜人。寺內晨鼓喜鍾,香菸繚繞;門前自成院落,花木飄香。山腰新建“半山亭”,供遊人中途憩息。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至今,遊客信士,紛至沓來,盛況空前。

據清同治版《於都縣志》記載,龍溪山始祖天圓師,名淨洪,俗姓胡,新淦儒家子,年十三出家為僧。初離慈嶂之寒山,後來龍溪山,驅猛虎,搭茅棚,設起了寺院。“耕鋤之暇,靜坐競日,歷數十年”,終成正果。臨終前,留下一偈語曰:“本無來,安有去;竹不風,蓮何露。他年石上話三生,何必瞿塘煙淖處!”並囑其弟子說:”總是遊戲耳,生死了沒幹,一領破衲衣,留與易善換。”眾問其故,他順口唸道:“時到便來,沙桶自開;沙歸大海,坐我蓮臺。”言訖而終。眾弟子按照師父遺囑,將其屍體用沙桶封藏於寺內。三年以後,果然有個叫易善的方丈到庵裡來找他。剛一進庵,沙桶便發出一聲巨響,自動裂開。只見藏屍顏面如生,指甲鬚髮都長了許多。於是,易善用金漆布小心翼翼地將屍體裡飾好,使他成為真身活佛,經久不壞。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但民間卻傳說,天圓師原是龍口村王家財主的牧童。村裡要修建一座水陂,大家都忙著挑石填土,而牧童卻躺在山上久睡不起。收工時,眾人故意留下兩個大缺口讓他填補。誰知大家前腳剛走,他就後腳跟上來了。眾人責怪他不去修陂,他卻輕飄飄說:“我早就把它補好哩!”人們回身看時,果然有兩塊小山似的巨石,把兩個缺口堵得嚴嚴實實。至此,眾人才意識到他是個了不起的異人,於是把水陂起名為“神仙破”。眾人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我只要你們一塊衣服大的地方安個家。”說完,便領大家登上龍溪山,脫下衣服往山下一拋,競把整個龍溪山全蓋住了。大家向他求情,他才把地盤縮小到現在的半嶺,並在山上修建了龍口庵,終於成了這裡的開山祖。

到了明朝正德年間,朝廷突然傳下聖旨,要毀掉天下寺觀。當時,於都有個告老返鄉的僉事袁慶樣隱居龍口庵著書立說,便向郡守刑建議,將龍口庵改為“龍溪書院”,才免遭毀壞,終於把寺院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

(選自王學偉《筆耕留跡》)

二、城隍廟的傳說

據傳,城隍尊神姓康,明朱元璋起義時,城隍領神兵去廣東助戰,大顯神威,獲勝。洪武帝嘉獎他,封為“顯佑伯譽察民司城隍輔德顯忠靈王”之職,敕賜之牌匾,“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另一塊是清朝乾隆元年(1735年)文林郎知於都縣知府加三級胡賜爵贈奉的“砥柱東流”之匾,原匾現存縣博物館。

又傳,若干十年前,某某借某銀若干,在生逞強不還。兩死後,出借不服,告於閻君,城隍受理此案。一天,曾燈發從於都城歸潭頭,路經城隍廟,疲甚在廟門口坐片刻而睡覺。只見城隍正堂鎖板子響,審理此案。欠債者狡辯,判官宣喊傳陽人曾燈發對證。曾是陽間唯一在場者,經證實才把案情明斷。曾醒來後回家,告訴鄰人發夢證案之事,勸人行善,因果報應疏而不漏。此等種種神話,流傳甚多。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三、五虎對堂的傳說

古時候,在梓山的磊石坑裡有座小房子,住著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單人獨屋過日子。她常常唸叨說山是她的伴,河水會跟她說話。

一天,房子背後來了只老虎。長一聲短一聲、遠一聲近一聲地吼,把老婆婆嚇得差點背過氣去,三天三夜不敢出門,盼著老虎快點離開。可是,老虎還是不走,叫聲比先前拖得更長,更大聲了。沒辦法,老婆婆只好試著來到老虎面前,問道:“老虎,你為什麼總在這裡叫?”老虎點點頭,抬起了腫得水桶大的前左腳,腳底紮了根竹刺。歐,原來老虎是想叫她給它挑刺呢。老婆婆不害怕了,進屋拿了針,替老虎挑了刺,紮了膿水,扯塊布條包紮好。做完了,老虎站了起來,向老婆點了三下頭,表示謝意,然後就一步一回頭走向深山裡去了。

第二天,老虎背了只野羊來報答地,第三天又背了只野豬子來,老婆婆說:“這些東西我都不太需要,要是有十二、三歲的女子,背一個給我,幫我挑水做飯,倒是好的。“老虎點點頭,走了。過了有一頓飯的工大、老虎果然背了個女孩來了,放下人,向老要婆點點頭,走向深山裡去了。那女孩被嚇環了,躺在地上,昏迷不醒。老婆婆趕緊端來開水,扶起女孩兒,一口一口地喂她。過了好長時間,小女孩才醒轉過來。從此,小女孩便留在了山裡,跟老婆婆做伴了。

一年一年又一年,轉眼三年時間過去了,小女孩長大了,出落得桃花一般,十分的標緻,名字叫山紅。每次出山逢街,她都要挑柴去賣,得的錢用來扯衣服買米。這天,山紅又挑柴去賣,來到圩場,選個乾淨的地方坐下,等著人來問價。集上的人越來越多了,賣的買的叫著喊著,擠得一條街水洩不通。快近中午,一位中年漢子問山紅:“柴怎麼賣?”“三個銅板。”山紅邊回答邊抬起水靈靈的一雙大眼睛看那人,那漢子輕輕哦了聲,沒什麼反應,兩隻眼只死盯住山紅看。山紅被看得全身不自在起來,臉上飛紅起來,低下頭去。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山紅,我的女兒!”突然,中年人撕心裂肺叫了起來。

山紅愣愣的望著那人,象要從中年人的臉上找出舊時的夢。過了好一會兒,山紅才象剛從夢中醒來一般,“爸爸”鹼著撲向父親懷裡,嚶嚶地哭了起來。父親也陪著女兒落下了辛酸的淚水。

原來,這中年人是山紅的爸爸,叫李有才,忠厚老實,妻子生下山紅便過世了。後來,他娶了個後來婆,三年內連生了兩個兒子。這下,可苦了山紅,做得動的做不動的都要做,還經常挨打受罵。父親怕老婆,只好暗地裡護著點,老婆不在面前時,他便拉著山紅的手,暗暗嘆氣,流著淚。自從女兒失蹤後,他哭得沒有了眼淚,人瘦得前胸貼後背了。如今,兩父女意外相逢,滿肚子話不知從那兒說起,只曉得淚眼相對。過了好久,父親才止住淚,問起女兒的情況來。

“我正在砍著柴,忽見一隻老虎向我跑來。我嚇昏了,等我醒來時,已在老婆婆的屋裡了……”

“走,告她去,太平年間竟敢拐人!”父親聽了女兒的話後,氣惱地拉著女兒穿過人群,來到衙門,拿起錘兒,擂響了鼓。縣官升了堂,問明瞭原由,便派人把老婆婆傳了來,問她是怎樣拐騙人家女兒的。老婆婆叫起屈來:“我那麼老了,怎樣會去拐人家的女兒?那是我幫一隻老虎挑了根刺,它為了報答我,才背了這女子給我的。”

“呵,有這樣的事?!”縣官感到很奇怪,叫老婆婆快講與他聽。待到把話聽完,三分已信了兩分,覺得的點對路,便說:“你如能叫了老虎來對證,我便判那女子給你。”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於是,老婆婆便回到山中,找到老虎的住處,要它去對證,老虎點點頭,同意了。第二天,這隻老虎叫了四隻虎,跟著老婆婆下了山,進了城。路上的人紛紛躲閃,膽大點的站在遠處指指點點,膽小的躲在房間裡,從窗戶裡往外看。

來到堂上,五隻老虎一齊吼了起來,表示是來對證的,那陣勢怪嚇人的。縣官嚇得說不出話來,見沒危險,才忙把山紅斷給老婆婆,叫她們趕快回去。山紅拉著默不作聲的父親的手說:“爸爸,你放心吧,我日子過得好好的,我也不願回去替你招麻煩。”

“老表,孩子在我那裡,你放一百個心,我不會委屈了她,有閒常來走走,看看你女兒。”老婆婆說完就和山紅同五隻老虎進山去了。

(選自《於都風米)第三集)


於都縣梓山鎮流傳的民間傳說


(選自《梓山鎮志》;供稿:於都縣志辦)


【方誌於都】錦繡龍溪

【方誌於都】千古名篇出於都

【方誌於都】周敦頤與於都羅田巖

【方誌於都】水府廟的故事

【方誌於都】於都縣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誌於都】於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學實

【方誌於都】 於都“伍保公”的傳說

於都縣原名雩都縣,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為於都縣,位於江西南部,貢水中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素有“六縣之母”,“三省往來之衝、東南之一要區”之稱,古時於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曾設於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時期,全縣又先後分設過於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和於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於都縣城,是著名的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