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水域閃現游泳大軍”續:期待政府、企業和民間多維介入'

""“月湖水域閃現游泳大軍”續:期待政府、企業和民間多維介入

每天清晨,月湖成了天然泳池,數以百計的市民在這裡游泳。昨天,媒體刊發了《禁不住的月湖“泳池”,“無處安放”的游泳熱情》一文後,引發了市民較大的關注,大多數人認為:游泳健身是好事,可如今許多河道都不讓游泳了,那該去哪裡遊?(相關新聞:寧波月湖水域"閃現"游泳大軍 能不能遊雙方各執一詞)

更多人關注到了野泳的危害性。“都去游泳池是不現實的,很多人就近下水,容易出事。”對於劃定專門水域的建議,不少市民認為:“是一個好的方向,如能有政府引導、企業和民間公益力量的介入會更好。”

採訪中,記者發現,相關政府部門也意識到這一“供需矛盾”的存在,也在結合本地實情作出探索性的改變。同時,應急部門也在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救生力量向水域救援有所傾斜。

期待政府、企業和民間的多維介入

“就安全性來說,月湖游泳算是好的,最危險的是野泳,尤其是鄉下河道、水庫。”市民陳先生曾是餘姚大隱的一名體育老師,也是游泳愛好者。他說,獨自下水、水性不好、毫無防護裝備、陌生水域……是容易出事的幾種狀況。

陳先生也有野泳的經歷,不過他都做足了功課:“天氣不好就算了,下水前要熱身,下水初期也可以泡一下,適應水溫了再開始遊……”同時,他也抱怨,游泳池館一般都在市區,村鎮的老百姓要游泳,不可能到市區收費的場館去。

“只要不是‘發燒友’,游泳就不是非去不可的,但游泳早就是中考體育考試項目了,可以想想,那些村鎮的學生是不是都去了游泳場館呢?”陳先生說到這,也寄望於能有專門的水域可供游泳,既安全又文明,還能營造“全民健身”的氛圍。

網友“麼麼圖”在評論中也提出了建議:“現在‘五水共治’後,很多地方的河道可以下水游泳了,是不是由政府劃設一塊水域,財政適當支持,再招募有潛水、救援經驗的民間志願者進行看護,哪怕購票進場,只要票價合適,應該還是很有市場的吧?”

這一想法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點贊”。“現在很多領域都是企業運營、政府補貼、群眾付費的形式,游泳也並不是不可以,只是暫時沒有人做出規模和成效來而已。”另有網友表示,即便不能將所有的野泳者囊括其中,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事發概率了。

成年人溺水事件中野泳居第一

數日前,在餘姚網紅景點龍鱗壩下游溪道,一名租住在附近的男子在水中游玩時不慎溺水。據稱,龍鱗壩莫名走紅,讓當地相關部門很有壓力,“安全防護措施都不夠,並沒有打造成景點的想法”。

據記者瞭解,頻發的溺水事故,一直都在警方的關注視野內。資料顯示,冬夏兩季是溺水警情高發時段,特別是7月份會達到峰值。梳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的數據,可知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野泳高居第一位。

“這其中,村鎮河道、城區江河是成年人溺亡高發水域。”警方相關人士透露,與此相對應的是,慈溪、餘姚、鄞州、北侖、象山等地溺水事件多發,與這些區域的村鎮區域較大、流動人口較多有關。

另有資料顯示,節假日是溺亡高發時段,在所有溺亡的學生中,發生在假期的佔比達85.7%。其實,現在各級學校無論是在課時還是放假前,都會加強防溺水教育,但很少有模擬演練、操作練習的實踐,讓學生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警方表示,未成年人、流動人口、農村人口、中老年群體大多對野外水域的危險性認識不到位,對自身的游泳技能和體力盲目自信,對水體缺乏敬畏之心,遇到突發狀況就不知所措。

基層部門和救援機構

也在探索經驗

針對頻發的溺水險情,許多基層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可行的方案。比如,海曙古林鎮禮嘉橋村,就在過河橋樑兩側和臨河道路一側都安裝有1米多高的護欄,共有61個埠頭以後會被護欄與河面分割出來,防止人員溺水。

鎮海區九龍湖鎮則用上了人工智能,防溺水“專員”24小時在崗,及時提醒市民遠離危險水域。該鎮武裝部長吳甬明說,他們與移動公司合作,利用一款智能聲光警戒攝像頭對人臉進行AI識別,可以辨認人體動作,只要有人下水,就會被警報聲“打斷”。

“如果自動警報沒有用,後臺監控室還可以對現場進行人工喊話。如果還是沒有效果,就會派人現場處理。”吳甬明說,監控後臺直接連接到當地派出所監控室,一旦攝像頭髮出警報,值班人員會第一時間發現,保安、巡邏人員等數分鐘內即可到達現場。

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消防部門也在今年開始著力加強對水域救援的針對性訓練。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司令部戰訓科孟參謀說,除了對一些適合水域搜救的裝備進行升級換代外,也挑選一些水性好的隊員進行專門的訓練。

“主要是靜水和急流兩方面,水域救援的話,不僅要有動力艇、橡皮舟,潛水服、救生繩等肯定要更專業了。”孟參謀表示,為了朝實戰看齊,許多隊員都是在麗水進行訓練,那裡有更合適的水情複雜的水域壞境可供適應。

提醒:

切勿獨自下水

還要攜帶救生裝備

無論是設施保障,還是應急救援,其實都是一種外力的“加持”。業內人士表示,最根本的還是市民自身要有安全防範的意識,或者有足夠紮實的游泳技能和自救經驗。否則,亡羊補牢總會顯得慢一拍,結果往往是令人遺憾的。

“很多人都說,這條河我遊了好多年,太熟悉了,沒事的。”寧波市水上救生協會理事會成員、負責救生培訓的指導老師陳海濤說,這句話無論從理念還是實際情況看,都是有問題的,水下情況是會變化的。

陳海濤舉了個例子,比如經常在千島湖舉行的公開水域競賽項目,每次比賽前,都會有專人摸排水下情況,不可能說去年水下看過了,今年就不會看。再說了,在一些公開水域,陽光充足,氣溫一高,藻類滋生,市民被水草纏住的事並非沒有發生過。

“即便是月湖水域,也是出過事的。”陳海濤說,這還是在市區內湖,如果是那些偏遠的水庫、江河,危險性更大。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水下情況不熟悉,又很難被發現,救回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一定要在戶外游泳,最好有同伴,不要單獨下水,還要攜帶救生器材和通訊設備。”業內人士介紹,有時候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水浮,也能發揮關鍵的作用。同時,一定要挑選安全的地點,提前關注天氣狀況,不能貪圖一時爽快而貿然下水。

寧波晚報記者馬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