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來源:張翠山 張氏宗祠

日照太平橋張氏,系出名門,源出甲道張氏。

甲道是徽饒古驛道之一,而驛道又修得最好,所以叫甲道。甲道張氏開基始祖為張徹,也被稱為“大三公”,他是張保望的第三子。大三公張徹生有3子,孫輩10人,曾孫22人,玄孫竟有76人,所以譜稱“76延”,分遷全國,日照太平橋張氏為其一。


"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來源:張翠山 張氏宗祠

日照太平橋張氏,系出名門,源出甲道張氏。

甲道是徽饒古驛道之一,而驛道又修得最好,所以叫甲道。甲道張氏開基始祖為張徹,也被稱為“大三公”,他是張保望的第三子。大三公張徹生有3子,孫輩10人,曾孫22人,玄孫竟有76人,所以譜稱“76延”,分遷全國,日照太平橋張氏為其一。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太平橋在哪裡?

日照張氏,有海曲太平橋與日照兩城兩支,太平橋張氏為最先定居於此的張姓日照人,日照兩城張則是為洪武年間遷來日照。

“太平裡”在明清代是賦稅行政轄區名,主要管轄城池外圍附近地區。明清代“海曲太平橋”位置現在的海曲路與日照路交匯處,是城西門。城內原有張氏祠堂,可惜現在已不復存。

海曲太平橋張氏

太平橋張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陽。

二世宗愈始遷日照佔籍太平橋。

即:海曲太平橋張氏。

三世袞。

四世莘卿。五世長暐、次曄。

暐子:行簡、行信。莘卿、暐、曄、行簡、行信五人號曰五賢。曄子:行敏、行正、行義,避元兵,遷海東清河村。

七世復回日照太平橋。

明天啟間有數支自日照遷莒張家莊(今名張家圍子)。

始遷祖失諱,無從查考,傳系雲字輩,即日照譜之十二世。

始遷祖以下分三支,長支孟廌居張家莊,次、三失諱無考。

居張家莊的又分二支,據1933年日照縣太平橋張氏七修族譜載,長支傳至三十世。據1993年張家圍子譜序載,已續至廿六世。

明清以來,張氏單傳到五世祖後才兄弟二人,六世後共五人,祖孫父子一門四進士,一位狀元,兩登相位。

《沂州府志》載:張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進士,仕至朝散大夫薰騎都尉,鎮西軍節度副使。

張暐,字明仲,張莘卿長子,正隆五年進士,調陳留主簿,淄州酒稅副使。一直做到太常博士,山東東路轉運使,御史大夫,武安軍節度使。

張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進士。

張行簡,字敬甫,大定十九年進士。



太平橋張氏行輩排列次序


"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來源:張翠山 張氏宗祠

日照太平橋張氏,系出名門,源出甲道張氏。

甲道是徽饒古驛道之一,而驛道又修得最好,所以叫甲道。甲道張氏開基始祖為張徹,也被稱為“大三公”,他是張保望的第三子。大三公張徹生有3子,孫輩10人,曾孫22人,玄孫竟有76人,所以譜稱“76延”,分遷全國,日照太平橋張氏為其一。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太平橋在哪裡?

日照張氏,有海曲太平橋與日照兩城兩支,太平橋張氏為最先定居於此的張姓日照人,日照兩城張則是為洪武年間遷來日照。

“太平裡”在明清代是賦稅行政轄區名,主要管轄城池外圍附近地區。明清代“海曲太平橋”位置現在的海曲路與日照路交匯處,是城西門。城內原有張氏祠堂,可惜現在已不復存。

海曲太平橋張氏

太平橋張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陽。

二世宗愈始遷日照佔籍太平橋。

即:海曲太平橋張氏。

三世袞。

四世莘卿。五世長暐、次曄。

暐子:行簡、行信。莘卿、暐、曄、行簡、行信五人號曰五賢。曄子:行敏、行正、行義,避元兵,遷海東清河村。

七世復回日照太平橋。

明天啟間有數支自日照遷莒張家莊(今名張家圍子)。

始遷祖失諱,無從查考,傳系雲字輩,即日照譜之十二世。

始遷祖以下分三支,長支孟廌居張家莊,次、三失諱無考。

居張家莊的又分二支,據1933年日照縣太平橋張氏七修族譜載,長支傳至三十世。據1993年張家圍子譜序載,已續至廿六世。

明清以來,張氏單傳到五世祖後才兄弟二人,六世後共五人,祖孫父子一門四進士,一位狀元,兩登相位。

《沂州府志》載:張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進士,仕至朝散大夫薰騎都尉,鎮西軍節度副使。

張暐,字明仲,張莘卿長子,正隆五年進士,調陳留主簿,淄州酒稅副使。一直做到太常博士,山東東路轉運使,御史大夫,武安軍節度使。

張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進士。

張行簡,字敬甫,大定十九年進士。



太平橋張氏行輩排列次序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由上圖可見,日照太平張氏的行輩用字,其實就是張氏家族的家訓。二十三世以下字輩序位如下:

二十四 承 隆 二十五 繼 吉 二十六 傳 二十七 守 二十八 永 二十九 念三十 先 三十一 德 三十二 孝 三十三 乃 三十四 為 三十五 本 三十六 敬 三十七 以 三十八 作 三十九 則 四十 中(光) 四十一 和(明) 四十二 在(允) 善 嘉 錫 良 有 道 四十三 志(貴) 四十四 信(方) 四十五 義(正) 四十六 存(爾) 四十七 思 四十八 汝 四十九 名 五十 克 五十一 立 五十二 善 五十三 自 五十四 得 五十五 師 五十六 繁 五十七 延 五十八 家 五十九 慶 六十 百 六十一 世 六十二 宗 六十三 之

日照狀元張行簡


"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來源:張翠山 張氏宗祠

日照太平橋張氏,系出名門,源出甲道張氏。

甲道是徽饒古驛道之一,而驛道又修得最好,所以叫甲道。甲道張氏開基始祖為張徹,也被稱為“大三公”,他是張保望的第三子。大三公張徹生有3子,孫輩10人,曾孫22人,玄孫竟有76人,所以譜稱“76延”,分遷全國,日照太平橋張氏為其一。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太平橋在哪裡?

日照張氏,有海曲太平橋與日照兩城兩支,太平橋張氏為最先定居於此的張姓日照人,日照兩城張則是為洪武年間遷來日照。

“太平裡”在明清代是賦稅行政轄區名,主要管轄城池外圍附近地區。明清代“海曲太平橋”位置現在的海曲路與日照路交匯處,是城西門。城內原有張氏祠堂,可惜現在已不復存。

海曲太平橋張氏

太平橋張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陽。

二世宗愈始遷日照佔籍太平橋。

即:海曲太平橋張氏。

三世袞。

四世莘卿。五世長暐、次曄。

暐子:行簡、行信。莘卿、暐、曄、行簡、行信五人號曰五賢。曄子:行敏、行正、行義,避元兵,遷海東清河村。

七世復回日照太平橋。

明天啟間有數支自日照遷莒張家莊(今名張家圍子)。

始遷祖失諱,無從查考,傳系雲字輩,即日照譜之十二世。

始遷祖以下分三支,長支孟廌居張家莊,次、三失諱無考。

居張家莊的又分二支,據1933年日照縣太平橋張氏七修族譜載,長支傳至三十世。據1993年張家圍子譜序載,已續至廿六世。

明清以來,張氏單傳到五世祖後才兄弟二人,六世後共五人,祖孫父子一門四進士,一位狀元,兩登相位。

《沂州府志》載:張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進士,仕至朝散大夫薰騎都尉,鎮西軍節度副使。

張暐,字明仲,張莘卿長子,正隆五年進士,調陳留主簿,淄州酒稅副使。一直做到太常博士,山東東路轉運使,御史大夫,武安軍節度使。

張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進士。

張行簡,字敬甫,大定十九年進士。



太平橋張氏行輩排列次序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由上圖可見,日照太平張氏的行輩用字,其實就是張氏家族的家訓。二十三世以下字輩序位如下:

二十四 承 隆 二十五 繼 吉 二十六 傳 二十七 守 二十八 永 二十九 念三十 先 三十一 德 三十二 孝 三十三 乃 三十四 為 三十五 本 三十六 敬 三十七 以 三十八 作 三十九 則 四十 中(光) 四十一 和(明) 四十二 在(允) 善 嘉 錫 良 有 道 四十三 志(貴) 四十四 信(方) 四十五 義(正) 四十六 存(爾) 四十七 思 四十八 汝 四十九 名 五十 克 五十一 立 五十二 善 五十三 自 五十四 得 五十五 師 五十六 繁 五十七 延 五十八 家 五十九 慶 六十 百 六十一 世 六十二 宗 六十三 之

日照狀元張行簡


日照太平橋張氏源流、歷史與字輩派序


張行簡(?—1215年),字敬甫,自幼聰明好學,孩提時就經常聽父親講授經史,長大後更是博通經史,才華出眾。史上稱他“穎悟力學,淹貫經史。”金大定十九年( 公元1179年),考中狀元,任翰林文學。 後來由於母親病故,離職守喪一年。他閉門謝客,專心讀書。貞祐三年(1215年),張行簡病故,被金宣宗完顏王旬追贈為銀青榮祿大夫,諡文正公。張行簡既是官員也是學者,一生著述頗豐。有《敬甫文集》15卷、《禮例纂》120卷,還有《清檯》、《皇華》、《戒嚴》、《為善》和《自公》等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