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藝術 鼻菸壺 美術 手工藝 致匠工坊 2017-04-02

/精益方寸間,掌中有乾坤。/

在歷史上,古代中國人並沒有吸食菸草的習俗,菸草本身乃是明代晚期傳入華夏的舶來品,而最初也並非將將其加工為捲菸,而是通過對菸草進行加工後製成粉末狀的鼻菸,送入鼻中吸食。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就曾生動刻畫過晴雯吸鼻菸解鼻塞生動的片段。鼻菸一物始於晚明,興於清,衰弱於民國,鼻菸一物的興衰也從側面見證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吉慶有餘

滿清二百七十五年光景,旗人養尊處優,吃穿不愁,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極大滿足後自然開始變著花樣琢磨怎麼去玩。登時興起了許多以供消遣的新鮮玩意,這鼻菸便是其中之一,鼻菸本身是粉末,自然需要收納存放的器皿,鼻菸壺便應運而生。八旗顯貴為了凸顯自己的氣派講究,把這個小小的鼻菸壺用作裝飾攀比的器物,久而久之,鼻菸壺的製作也就形成了一門獨立的手藝。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白塔寺

去年風靡一時的描述老北京江湖的電影《老炮兒》中,飾演北京“老炮兒”的馮小剛在和由李易峰飾演的叛逆的兒子小波在小飯館喝酒時有這麼一句臺詞,“打架鬥毆,也是江湖。”同樣,看起來再小再不起眼的手藝經過時間的打磨也會形成自己的精神和靈魂,最終形成一門文化,鼻菸壺藝術便是如此。

鼻菸壺的做工與製法繁多,單是“內畫鼻菸壺”這一技藝,其下就有四大流派,分別為“京、魯、冀、粵”,在“京派內畫”中又以“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三家為代表,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手藝人劉守本,便是師承京派內畫鼻菸壺手藝人代表葉仲三先生所開創的葉派。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起稿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勾線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皴染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著色

中國武林有一句話,“學藝最忌無師無對手,有師父知分寸,有對手知高低。”在傳統手藝的薪火相傳中,師父這一角色除了授藝之外,還承擔著更為深刻的意義。京派內畫這門手藝中,劉守本的師爺葉仲三前輩在原有的山水題材之外增加了當時更易在民間流傳的人物、小說題材。像“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智取生辰綱”等當年在坊間流行的故事傳說,這些人物形象生動的題材和內畫創作進行結合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這一改變使得自己的作品慢慢形成了流派,與此同時,葉氏內畫的鼻菸壺作品由於貼近地氣,開始在民間開始了較為廣泛的流傳,這也奠定了葉氏內畫活潑,親民的主體旋律。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葉仲三

時光斗轉星移,經歷了民國的蕭條與戰爭動盪後,新中國成立了。1943年出生於的北京的劉守本16歲進入北京美術工廠做工學藝,1960年拜於葉仲三的次子三子葉曉峰、葉奉祺門下學藝。(葉曉峰,門內弟子稱葉三老師;葉奉祺,門內弟子稱葉四老師)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葉曉峰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葉奉祺

書到此處不得不多提一筆,中國傳統手藝人在技法手藝上有嚴格的師門界限,“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並非空穴來風。而葉三葉四兩位大師將自家的內畫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外姓弟子劉守本,而劉守本先生不僅全面繼承了葉家內畫的傳統技藝,而且從傳統中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創立了更加完善的繪畫技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將京派內畫發揚光大。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山狼嚎月

說道製作工藝,京派內畫的簡單技法如下。用一根細長的前端帶鉤的筆,在鉤的頂端纏上一點狼毫,蘸上墨或顏色伸到口徑很小的鼻菸壺內壁作畫,內畫鼻菸壺的材質必須是水晶,茶晶,發晶或玻璃等透明材質,人物,花鳥,山水,草蟲,博古,肖像,書法盡在其中。北京內畫壺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目前山東,河北,廣東,陝西都有內畫鼻菸壺。按地域區分,我們稱為“京派”但是由於地區的歷史文化不同,內畫鼻菸壺的風格也有明顯的差別,這充分說明地域文化對藝術的影響不可取代性。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群仙祝壽

時至今日,劉守本先生自學藝以來已過了將近六十載的光景,如今的他已被蹉跎的歲月刻上了一道道深沉的溝壑,本次採訪也是劉先生的兒子劉文海代為轉述的。採訪中,劉文海先生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內畫技藝的水平也取決於書畫的技巧,書畫的技巧需要的又是文化的積累。好的內畫作品無不是高超的內畫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劉守本先生工作照

想必劉守本先生所真正傳承下來京派內畫的靈魂,就是這門手藝在方寸之間的積累和內涵吧。

小小的煙壺,卻承載與傳承了中國人的大智慧,正所謂“精益方寸間,掌中有乾坤”。

本期編輯 | 心意

本期匠人 | 劉守本-京派內畫鼻菸壺手藝人


方寸之間的揮毫潑墨

致匠-復興手作藝術

本文版權歸北京致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公司、組織、個人未經允許,均不得直接使用文章素材。如需轉載本文或商業合作,請郵件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