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7月1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18)》。該報告稱,2016年至2018年間,11家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量分別為6.9萬億美元、7.2萬億美元和7.6萬億美元,該項業務三年來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同時,2018年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在11家機構佔比超過80%份額;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市場份額不足20%。

市場現“二八”格局

貿易金融業務與貿易活動相伴而生。經過多年的發展,從傳統的結算業務發展到融資、擔保等結構化業務,從單一客戶發展到鏈條集群客戶,從線下辦理髮展到線上自動,呈現出了蓬勃生機。

報告顯示,近年來除了政策型銀行、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行對貿易金融業務大力推廣,不少地區性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也紛紛跟進。目前,貿易金融業務是各家商業銀行的戰略業務之一,它基於傳統國際結算業務,集結算、融資、擔保於一體,能夠滿足客戶各種貿易項下需求,可以增加存款沉澱,提升中間業務收入,擴大客戶基礎。

報告認為,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外交戰略佈局的引導下,各家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對於商業銀行而言,貿易金融業務以其獨特的優勢,已經成為對公業務的戰略性支撐板塊,具體表現在有助於實體經濟發展,有助於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利於銀企雙方的風險防範。

光大銀行副行長孫強認為,貿易金融應該發揮特色優勢,通過場景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時,他認為,金融科技在貿易金融發展中將起到重要作用,各家銀行在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上已經有了一些探索。

報告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18年,部分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量分別約為6.9萬億美元、7.2萬億美元和7.6萬億美元,國際結算業務量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在11家機構中佔比超過80%的份額,剩餘6家銀行則在業務量上佔比不到20%。

貿易戰中的“危”與“機”

相較於傳統貿易金融而言,如今該項銀行業務的轉型和創新呈現電子化、結構化和投行化三個特點。傳統的貿易金融已經由結算融資服務發展到綜合性服務,從單一客戶向產業鏈延伸,從線下辦理到電子化服務,該項業務已經具有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和外延,呈現出供應鏈金融、跨境電商、自貿區客戶等新業態。

報告認為,銀行在建設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仍面臨不少的挑戰。在具體的金融實踐中,貿易行業的問題主要聚焦在“不信任、缺標準、低效率”三大問題上,而貿易金融的發展需要將這三個問題解決,從傳統依靠人力依靠產品的維度,上升到依靠金融科技的維度。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還提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兩國持續博弈,貿易戰成為了大國對抗的重要手段。隨著美國再次宣佈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清單,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對中美兩國以及產業鏈相關上下游在國際上的影響不可低估。

報告認為,目前貿易金融發展過程中,監管合規也在不斷趨嚴,表現在加大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和合規經營築牢反洗錢防線兩個方面。尤其是自2015年以來,國內多家銀行因涉嫌洗錢而面臨鉅額罰款,這需要銀行轉變理念,遵循“風險為本”的反洗錢合規管理原則。

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銀行貿易金融得到了較大發展,金融機構應該加大市場體系下管理模式的探索,用市場的視角來看待跨境業務和國際風險,不斷提升機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