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太亮”!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高考作文題

2019年高考今天開始

作文題又成焦點

全國I卷(含福建)

的作文題是這樣的:

“亮點太亮”!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高考作文題

廈門晚報再次邀請著名學者、

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孫紹振

為大家點評高考作文題

“亮點太亮”!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高考作文題

吳慧泉 攝

這也是他連續15年

為本報獨家撰寫高考作文點評文章!

(2018年廈門晚報刊發孫紹振老師的點評)

“亮點太亮”!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高考作文題

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2019高考作文題

對於考生來說,拿到全國I卷的作文題,最初並不感到有多大的難度。題目的中心觀點是勞動,勞動創造價值,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屬於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但是,要做成有理有據的有序文章,這樣的人所共知的觀念,還有些抽象,幸而題目提供了一系列思想資源,如,傳統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但是僅沿著這樣的思路去寫,可發揮的餘地也不大。

把立人的根本放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這是根本的根本

據瞭解,廈門和廣東某些學校,在模擬性考試中,也有涉及勞動的作文話題,但是,平面性鋪展,無從深入。全國卷的命題,顯然意識到了脫離當代生活的矛盾,必然流於抽象,考生潛在的個性和獨特的思緒也無從發揮。其高明在於:熱愛勞動,這是一種願望,一種共識,但是,停留於共識,行文只能在表面上滑行。只有提出了與之對立的方面,才能讓勞動命題在矛盾中深入。

命題提供了相當的素材,有感性的,如怕苦怕累僱人代勞,也有理性的,如科技進步,人工智能發達的前景等等。

對立的素材,對立中有統一,在具體矛盾中分析其辯證的轉化,已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哲學基礎。這樣的命題,表面上,似乎有些老生常談,但是,其中的具體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其內在的意涵,乃是為青少年在世界觀形成時期提供方法論,把立人的根本放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這是根本的根本。

2019年命題的導向性,與往年略有不同,不是潛在的,而是明確的

矛盾分析並不是沒有價值導向,而是寓導向性於開放性之中,細心的考生不能不注意,2019年命題的導向性,與往年略有不同,不是潛在的,而是明確的: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但是,又不是過去那種強制性的主題性命題,而是在規定性之下,留下了自主立意的空間:“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這一點,不能忽略,這裡有命題者的良苦用心,在核心價值統一之下,仍然留下相當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題目提供了一系列輕視勞動的反面素材,似乎無序,有相當感性的,如怕苦怕累,僱人代勞,也有相當理性的,如,人工智能的進步等等。

題目的要求,“結合材料內容”。這裡,就有一個化無序為有序的任務,最起碼的辦法,乃是分類。如,輕視勞動的觀念,一是感性上怕苦怕累;二是理性上的空想,認為人工智能可能代替一切。

要自主立意,首先就要把這兩方面的思想障礙加以分析。這並不是很簡單地否定就能把文章寫好的。

關於人工智能的前景,就有很多可討論的空間,這裡有現實的未來的時間距離問題,還有人工智能與人的勞動之間是否能夠全部重合的問題。考生在這裡,有很大自由想象天地。

這是從宏觀上,對全人類而言的。但是,命題切合實際,限定在學校,對象只能針對本校同學。這裡就有許多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生活素材,成為立論的依據。而立論並不要求有嚴格的雄辯性,只要提出自己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在這裡,關鍵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只有與他人不同的,才有特點,文章才有競爭力。

演講稿這個亮點太亮了,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巨大突破

2019年全國卷的最大亮點,可能還並不僅如此,更精彩的是,文體上要求:演講稿。這個亮點太亮了,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巨大突破。

傳統的科舉考試,乃至百年的作文命題,都是做文章,從來沒有一次命題的文體要求是演講稿。在潛意識中,吾人都以為寫文章和演講沒有多大差異。

語文課程標準是閱讀、作文和口頭交流三位一體的。作為口頭交際的演講和作文雖然作為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上,二者通常是被混為一談的。就是演講比賽也是背講稿居多。因為高考並未把口頭交際作為考核的內容,故演講就被淹沒了。這就造成了我國國民素質在現場口語交流方面的薄弱。

演講和作文在規律上,有重大的區別

演講和作文在規律上,有重大的區別。對這樣的區別無知,就很難作出好文章,如果作為演講稿拿來照本宣科地念,效果肯定很差。

由於篇幅的限制,我這裡稍稍點一下,二者在語言上的主要的差異:

第一,由於演講的現場感,演講的語言,至少要相當口語化。而我們的語言學專家,對演講中,古代漢語、書面語和口語的詞彙的重大區別從來就沒有作為一個問題提出。

例如,“他們失敗了”,在散文中,這是很正常的,而在演講到情緒激昂的時候,就可能不夠味,不如“他們完蛋了”。一般文章說“把他殺了”,在書面作文中,也就可以了。在演講時說“把他宰了”,就會聳動聽眾的情緒。

死亡,在書面作文時可以說過世、亡故,但是,在演講時,就可能不夠勁,不如“翹辮子”。“這種意見應該反對”,這是散文語言,在演講時如果改成“這種說法應該粉碎”,就比較到位。

以上僅僅是就詞彙方面粗略的舉例。其實演講在現場互動,在鼓動,在率性,在幽默等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系統的特殊規律,這是一門嚴肅的學科,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廈門市質檢曾經有和全國卷相類似的命題: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慶油田,到這個世紀的馬雲說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勞動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勞動精神”,要求寫篇“演講稿”,不但題目很像,而且文體要求也很像。

可惜的是,廈門市的同仁們並沒有意識到演講稿與一般抒情散文的區別,因而並沒有展開對這一當前日益重要的文體的研究,故考生大抵仍然停留在一般散文與演講體散文的共同性上。

這樣的題目,實在是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敲響一聲遲到的醒世之鐘

演講這門學問很大。在美國,中學就有演講課程(public speaking),在大學有演講學,有演講系,有演講博士,演講教授。而我們在這個學科上,還是一片空白。我們一些權威語言學家,在演講理論和實踐上是比較落伍的。

他們往往重複一些西方的語境理論,實際是空洞的,從語用上說,離開了文體感,脫離了書面寫作和演講現場的縮短心理距離,語境啊,語言的活用啊,最後是落空的。

實際上,他們對文體感的修養是闕如的。今年全國卷出現這樣的題目,實在是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敲響一聲遲到的醒世之鐘。正是由於我們的語文教育家、語言學者的知識結構上的不足,導致我們的學者、企業家、官員在現場交流時,往往離不開念講稿,眼睛看著稿子。眼睛是靈魂的窗子,拿著稿子,就把現場交流的窗子關閉了。結果是眼大無光,目中無人。

“亮點太亮”!著名學者孫紹振點評高考作文題

孫紹振老師也是一位以幽默著稱的演講家

今天我們再與您分享一篇他的佳作

讓大師教您寫演講稿↓↓↓

演講稿的寫作

孫紹振

許多人寫不好演講詞,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不明白一個道理:演講和作文不同,文章的讀者是單獨一人,而演講則面對眾人。

一人自由,可斷斷續讀,且不受他人影響;多人共聚一室,情緒受周圍的影響。他人的笑聲或噓聲、會場的活躍或沉悶都會鼓舞或打擊每一個人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演講者與聽眾面對面,不像文章作者與讀者互不相見,讀者的情緒、反應不影響作者的情緒,而在會場上,演講者不單純是發出信息,同時又在現場接受聽眾的信息反饋,現場的反應立即影響演講者的信心、情緒、才智的發揮,甚至決定其成敗。

01演講是三角信息的相互交流

演講與作文的不同,歸根到底在於作文是單方面的輸出信息,演講是在現場與聽眾交流信息,這種交流是雙向的;除此之外, 聽眾與聽眾也處在雙向交流之中,不過他們交流的不是語言,而是情緒和反應。

嚴格地說,演講是三角信息的相互交流。

在演講會場中,如果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三方面能夠互相溝通,情緒自由、自然、自發的交流,形成一種濃郁的現場心領神會情緒氛圍,有了這種氛圍,哪怕是無聲的體態語言,都能引發滿場歡笑和掌聲。即便是普通的一舉手、一揚眉,都能引起聽眾的熱烈的反應。如果這三方面不能順暢溝通,則任何美妙的語言都難以得到起碼的感應。

聽眾無動於衷,對於演講者的情緒無疑是一種消極的刺激,最壞的是,造成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對立,不管多好的演講詞都難以形成交流的氛圍。

正因為要達到三方面心領神會的交流,演講者就要盡一切可能抓住會場上每一個聽眾,不讓任何一個人走神。即使有一個人做小動作,發出細微的聲音,都可能影響自己或者其它人情緒,構成對會場情緒貫通的威脅。

02一場演講比賽下來,真正有自己的話語的選手,往往不足百分之十

為了創造最佳效果,就不能以傳達一般的思想和情緒為滿足。演講詞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是你自己特別的、有個性的思想和情緒,最忌的是老生常談,尤其一些人所共知的大話、套話、空話。

必須記住,在臺上講話,是代表你自己,因而現成的、流行的話語要越少越好,你必須努力把你在生活中最為精彩,最能代表你自己個性和心靈特點的話講出來。

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因為,那些現成的話語有某種優勢,不動腦筋就可以說出來。但是這樣的話又有一個缺點:不管什麼人講出來都是一樣的,一點沒有新鮮感。沒有新鮮感就沒有吸引力;把沒有吸引力的話,在大庭廣眾之間滔滔不絕地大講一通,除了叫人昏昏欲睡以外,沒有什麼用處。

據我參加演講比賽作評委的經驗,整整一場演講比賽下來,真正有自己的話語的選手,往往不足百分之十。

03演講稿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現你的個性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可重複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充滿了與眾不同的思緒,只要把其中的百分之一的東西拿出來,就能出彩。

但是,多數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有兩種不由自主的衝動:

第一,就是從最為省力的地方做起;

第二,總是不由自主地跟別人講一樣的話。

但是,演講要有個性,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試想,一次演講比賽下來,近二十個選手,大部分參賽者講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有個別的選手別出心裁。如果你做評委,你會把高分評給什麼樣的人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演講稿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現你的個性;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觀感提煉出來,最忌就是把流行的觀念、話語拿出來重新炒一次冷飯。韓愈說:“唯陳言之務去。”說的是寫文章,對於演講稿,更是這樣。

04要有現場感,用語的力度就得和一般文章不同

演講與一般寫文章相比,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那就要有現場感。所謂現場感就是,你要有一種強烈的意識,每一句話都是講給那些帶著不同的思想情緒,懷著不同的關切的聽眾聽的。他們都很可愛,就是有一點不夠可愛,那就是:隨時隨地可能走神、開小差。

你的語言必須喚起他們的注意,使他們的精神集中;把他們從來會場路上還困擾他們的事務中爭取過來。一般的官樣文章,大話、套話,不能排除現場的干擾,激起他們的興奮。所以演講稿的語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種面對面的感覺。像聞一多的《最後一次演講》那樣:“今天是中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雖然所用的詞彙很平常,但是卻很有力量。

要有現場感,用語的力度就得和一般文章不同。比如,在一般文章,你反對一種觀念,只要說,這是不對的,就成了,但是在演講中,就要帶一點情緒。你可以說:這是錯誤的,可能還是不夠分量,你可以說:這是荒謬的。

如果你論述一般人民收入的收入不提高,就不可能有人資助希望工程。這樣說,對於寫一般文章,可能就足夠了,但是對於演講就有點不夠味道 ,這時,你最好說,如果大家都很窮,那麼希望工程,就可能變成失望工程。這樣說可能好一點了。但是對於調動現場聽眾的情緒可能還是不夠到位。這時,你就可以在情緒上再加一點碼:希望工程可能變成失望工程,失望工程可能變成絕望工程。這樣的效果就可能好得多。

如果你在論述環保問題,說到地球上的臭氧層上的空洞已經和美國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了。這也許比之簡單地引述一下抽象的統計數字要好一點。但是,你要考慮一下,你的聽眾,都是中國人,與其說,和美國國土面積一樣大,不如說,比中國面積還要大一點更好。如果你說,每年因水汙染而死的人有多少多少,還不如說,就在我講話的時候,就在三分鐘之內,已經死去了多少人。

05關鍵在於:不管說什麼,都足以引起現場的交流效果

演講成功的關鍵在於:不管說什麼,都足以引起現場的交流效果。這就要求演講者善於運用現場現象引起共同感受,福建師大中文系的盧佳音在以《假如沒有改革開放》題的演講中,本來準備的開頭是:

今天我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剛才上臺的18位演講選手當中,穿著14種款式的衣服,10種顏色,九種髮型,除了性別,一如既往的只有兩種之外,我們的色彩變得豐富了,選擇變得多元了。

這就是改革帶給我們的真真切切的變化。可是假如沒有改革呢,這些豐富的色彩就將退出今天的畫面,而大家呢,則不分男女統一著裝,先背毛主席語錄,再喊政治口號,想想吧,這樣的日子多麼枯燥。

但是,到了臨場,她覺得這樣引起共鳴的力度還不夠,就臨時把稿子改動了:

謝謝大家的掌聲。我分析了一下,掌聲這麼熱烈,有三個原因:

一是,我是師大的學生,鼓掌的都是我的啦啦隊;

二是,大家都聽累了,累壞了,精疲力竭,終於是最後一名選手上臺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三是,我今天穿的還算漂亮。我之所以這樣穿著打扮站在這裡,實際上是改革的功勞。

她一說聽眾就笑了,笑是心理最短的距離,接下來就是熱烈的掌聲。

現場共鳴,有時並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時則相反,來一點非理性的語言更能產生一點自我調侃的幽默感。有一個演講比賽的參賽者,抽籤抽到了第一個上臺,這是很不利的,她就離開了早已準備好的講稿,即興發揮了一下,她說:“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個上臺,碰巧上次參加系裡的比賽,抽籤的結果是我第三個上臺。看來上帝意要讓做先行者、犧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訓留給後來的同學們,讓他們發揮得更好的話,我的犧牲無怨無悔,下面的同學發揮得越是超過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這麼一說,臺下馬上就報之以熱烈的掌聲。即興發揮能造成一種現場溝通,其力量遠遠要比脫離現場美麗的文字要大得多。

06在演講比賽中,論點尤其要集中,因為時間的限制很大

為了充分調動聽眾的注意力,你的話不能空泛,你發出的信息,要有一點想象的刺激力。因而,你的話必須十分精練,十分集中。你的野心不要太大,不要指望你的一番話,會改變人家多少年來形成的觀念,但是可以推動他思考。

因而,演講稿就要寫得集中。與其講許多問題,一個都沒有留下印象,不如講很少的問題,讓人家久久不能忘懷。

在普通文章中可以講十個問題,在演講詞中最多隻能講兩三個問題,而且這兩三個問題還得很緊密地在邏輯上串連起來,以層層推演的方式,一環扣一環地展開。

這時最忌的是平面羅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成為大忌的是先亮論點,後舉例子。這隻能使聽眾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論點和被動的(亦即無分析的,不能發展論點的)例子,無異於催眠曲。

許多大學教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講課效果往往十分悽慘,其原因概不外於此。“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短短几十分鐘之中,想把好幾個問題都講得很清楚,野心太大。當然教師講課要求有系統性,時間又十分充足,可以不得已而為之,在一般演講中須謹慎處之。

在演講比賽中,論點尤其要集中,因為時間的限制很大。

有一次演講賽,參賽者講的是一個很名的幹警。他有許多事蹟,但是演講稿的題目是《敬禮》,主要講的就是一個場面:

在他值崗的時候,一個小痞子,騎著摩托車,違規了。他就向他敬了一個禮,說明情況,開了罰單。那小痞子不分清紅皁白,一拳頭就打到他臉上,把警帽都打落到地上。

這位民警,不慌不忙把警帽拾起來,又敬了一個禮。平靜地說明開罰單的理由。這下子把小痞子鎮住了。他說:“我服了,從此再也不好意思在你面前違規了。”

以下就接著來了兩三句對於敬禮的抒情語言,聽眾立即鼓掌了。

07演講詞寫作的根本追求——有煽動性

1996年在福建某大學舉行的一次關於稅務問題的演講競賽中,許多參賽者都犯了論點分散的毛病,力求全面的結果恰恰是很不全面。其中兩個參賽者集中在一個論點上,卻取得了冠軍和亞軍。

冠軍的獲得者集中在她當了稅務工作者以後遇到的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自己與有偷稅行為的婆婆的關係;亞軍的獲得者集中談目前我國每年偷漏稅總額高達一千億。

一千億,如果就這麼一句話帶過去,這個數字也可能會給聽眾留下某種印象,但是對於演講來說這樣的印象是不夠的。演講要求的現場效果要比這個強烈得多。亞軍獲得者死死揪住抽象的“一千億”不放,反覆把它具體化,說這一千億等於全國縣級以下一年財政總收入的總和,等於上海市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兩個三峽工程的投資(以上均為當時的統計數字)。

他就這麼反反覆覆地說了足足有幾分鐘,聽眾不但明白了他的思想而且感覺到了他的情緒,情不自禁地熱烈地鼓起掌來。

但是他之所以得不到第一名,我想,可能是他發揮得還不夠淋漓盡致。畢竟他所講的還是離得會場遠了一點。最好能把事情拉到與會場上的人情緒更切近一些。

我在美國聽過克林頓的競選演說。那是在俄勒岡大學的校園中,克林頓一開頭不談別的就談他上了臺以後,如何降低學生的經濟負擔,提出一個給學生貸款的辦法,等學生畢業以後,再從社會服務中分期償還。美國學生那時正因學費連年猛漲而苦惱,聽了這些話,馬上歡呼甚至尖叫起來。

我想如果這位大學生懂得一點克林頓式的演講術,他就應該再發揮下去,比如說這樣:

一千億,意味著我國還可以辦一千多所中等規模的新大學(按當時的投資規模),這等於將現有的大學再增加一倍。我國目前高中生考大學的錄取率大致是二比一。如果把這些偷稅漏稅的款項,都拿來辦大學,我們全國的中小學生就可能每一個人都有上大學的機會。而我們的家長也說不用從幼兒園就開始走後門,也不用因為一分之差,拿上幾萬塊錢讓孩子去讀高價學校。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更加切實的結論:集中一點,死揪住不放,還不夠,要爭取發揮到淋漓盡致,關鍵是縮短心理距離,貼近聽眾的感覺和情緒。這樣就可能有某種煽動性。這種煽動性最容易達到三方情緒的高度交流,這正是演講詞寫作的根本追求。

08口語有它的直接共鳴性,其效果和書面語言是大不相同的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光是論點集中還不夠,還要輔之以感情色彩強烈的語言。一般的演講者最易受到迷惑的是些抒情的、華麗的語言。但是實踐證明,這種語言只能有限度地使用,雖然這種書面語言有嚴密的好處,但是也有其侷限:

一來,書面語言,由於日常使用率低,大腦皮層的反應不如口語那麼快,很難在現場產生瞬時溝通的效應;

二來,它不如口語的響亮乾脆,稍不留神,就會造成聽眾與演講者之間交流的阻隔。

最好是在大量使用了書面語言以後,在論點的要害處,須要有一些鼓動色彩的語言,這時口語就有用武之地了。

在一次公安部門的演講會上,一個公安戰士講到他在執行公務過程中,被歹徒打瞎了一隻眼睛,歹徒彈冠相慶說:這下子他成了"獨眼龍”,他傷愈之後又重返第一線工作了。講到這裡,他拍了一下桌子,大聲說:“我‘獨眼龍’又回來了!”

會場裡立即捲起雷鳴的掌聲。

這就是口語的力量。口語有它的直接共鳴性,其效果和書面語言是大不相同的,這一點往往被許多演講者忽略了。有一次,我替一個模範公安幹警修改演講稿。這位模範幹警是一個頗有英雄氣概的漢子,在他講到自己對歹徒有一股情不自禁拼命精神時,我想到,他那種拼命精神最初不被人們理解,有些人叫他“郭瘋子”,我就替他加上了幾句:“幹我們這一行,就得有一股拼命精神,有人叫我‘郭瘋子’,我想,和害人精鬥爭,沒有股瘋勁哪行。案情一發,就橫下一條心,老子今天就跟你瘋上了!”對我的修改,這位英雄,十分贊成,他說,你這麼改,我才覺得來勁,要不然,總是講不出心裡的那種辣乎乎的情緒來。

我對他說,其實,這種話,你平時經常講,只是你一想到上臺演講,就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指揮著你不往平時口語這邊想,而是往書本上那些美麗的詞句那邊想,總以為書本上的話總比口頭上講的漂亮,這麼一來,不但把本來很生動的話丟掉了,而且把你本來很生動的個性歪曲了。一旦你歪曲了自己,聽眾和你之間的情緒就產生了一堵透明的玻璃牆,你和聽眾,聽眾和聽眾之間的交流的渠道就不可能暢通了。

09最好停頓一下,讓次敏感聽眾覺悟過來

響亮的口語即使在開始只鼓舞了很少幾個敏感者,只要他們一鼓掌,就意味著心靈的交流渠道在最敏感的人士那裡已經溝通了,相對不夠敏感的聽眾就自然地被他們喚醒,跟著鼓起掌來,使局部的溝通變成全部的溝通。

一個演說家要珍惜這種最敏感者的帶動與次敏感者響應的契機。這時,最好停頓一下,讓次敏感聽眾覺悟過來,加入鼓掌者的陣營,這說明,演講者要善於駕馭二者,使之樂於達到你和他們之間高度的的默契。

文/孫紹振

來源:廈門教育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