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喝一杯老白茶更養生?

養生 白茶 冷飲 有機匯 有機匯 2017-11-07

燥(燥氣),中醫六種外因致病因素之一。燥氣易傷津液,臨床上表現為目赤、口鼻乾燥、脣焦、乾咳、脅痛、便祕、皮膚乾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遍於熱,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秋燥,喝一杯老白茶更養生?

涼燥: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乾燥的現象,如脣燥溢幹、乾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幹痛,舌苔薄白而乾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溫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於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幹痛、鼻幹脣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預防秋燥多用潤法。秋季應儘量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根據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湯、蓮藕湯、白蘿蔔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水果方面,可以選擇白梨、西瓜、香蕉、蘋果、哈密瓜、荔枝等;還可以適當吃些醋等酸味食品。另外,張仲景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豬肺、牛肺、羊肺為好。

秋天是成熟、收穫的季節,是為冬天的“藏”做準備的,所以秋季養生講一個“收”字。除了用飲食調養、以潤去燥的方法預防“秋燥”外,人們在起居方面也應該收斂神氣,使正氣內存。秋季要早睡早起,天亮時即外出鍛鍊。晚飯後要減少外出,以防“秋邪”。

養生專家認為,秋季喝熱的白茶預防“秋燥”也是一種養生好方法。

“秋邪”季節,有人習慣暢飲事先晾好的冷白茶,還有人將茶水冰凍,以為這樣既解渴又保存了茶的營養。

其實,冷白茶並不解暑,反而會滯寒聚痰。其實,秋天喝熱白茶最能夠解渴。

這是因為本身白茶性涼,冰凍之後更具寒性。

雖然一杯冷飲下肚,頓覺涼快。然而,這只是一種短期效應,因為冷飲的解熱機理是用低溫來抵消熱量,一杯冷飲所抵消的熱量很有限,而喝完冷飲,"冷"刺激了人體,則反射調節使皮膚毛細血管收縮,汗毛孔關閉,汗液分泌減少,隨後產生的熱量則難以通暢地排出,反而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當然,少量喝些冷飲亦無妨,如果長時間並大量地喝冷飲,就會對消化道產生影響,使其功能失調,食慾減退。還有,赤日炎炎,熱血沸騰,為了散熱,心動頻率提高,血流速度加快,這時如果馬上喝大量的冷飲,就會使心率和血流轉為相對低速運行,對心臟來說相當一次"剎車"作用。

如果"剎車"頻頻出現,對臟器本身就是磨損,在"剎車"的同時,血流速度變慢,供氧能力下降,會使人感到不適。相反,喝熱茶時雖熱,但飲後片刻熱隨汗出,涼爽至極且維持時間長。因為夏日氣溫高,當環境溫度接近體溫或超過體溫時,體內的熱量只能以出汗蒸發的形式來散熱,當熱茶進入人體後,"熱"刺激了人體的溫度感受器---中樞熱敏神經元,經過一系列的神經反射調節,皮膚毛細血管的毛孔迅速擴張,血流量大大增加,汗腺分泌加強,汗液量增多,將人體深部的熱帶出體外,從而達到散熱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