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子雄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名字大有來歷,還關乎楊家將'

楊家將 密雲縣 建築 平谷 子路 梯田 明朝 南水 楊延昭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08-01
"

長城自東向西進入北京後,牆子路是第一個較大的軍事防區,負責145里長城,以及10座空心敵臺,防禦範圍橫跨平谷、密雲。同時下轄11座關寨,平谷域內的鎮羅營有五座:灰谷口寨、北水谷關、南水谷關、熊兒谷寨、魚子山寨,密雲域內的牆子嶺有六座:大黃崖關、小黃崖關、磨刀谷寨、牆子嶺關、黃門口關、南谷寨,緊密銜接。

"

長城自東向西進入北京後,牆子路是第一個較大的軍事防區,負責145里長城,以及10座空心敵臺,防禦範圍橫跨平谷、密雲。同時下轄11座關寨,平谷域內的鎮羅營有五座:灰谷口寨、北水谷關、南水谷關、熊兒谷寨、魚子山寨,密雲域內的牆子嶺有六座:大黃崖關、小黃崖關、磨刀谷寨、牆子嶺關、黃門口關、南谷寨,緊密銜接。

牆子雄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名字大有來歷,還關乎楊家將

牆子路關上城堡北門 高文瑞 攝

牆子路是重要關口,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牆子路的名字也有來歷,楊家將抗擊遼兵的故事在這一帶廣泛流傳,楊六郎威名遠揚,只把手使的長槍插在關城上,便嚇退了遼兵,關口留下了槍子路的美名。之後把“槍”念為“牆”,久而久之,槍子路就成了“牆子路”。傳說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平谷人說話,陰平陽平顛倒,確實把“槍”讀成“牆”。

堡子裡殘存不少舊城牆

被美好的故事所吸引,筆者尋向那座充滿傳奇的牆子路關口。從平谷關上村向北是堡子裡,兩村相距很近,已然到了密雲境內。《密雲縣志》中沒查到堡子裡村,原來下柵子村下轄著11個自然村,堡子裡只是其中之一。當地人把堡子讀為“補子”,很多地方也這樣念。為何稱“裡”?村子四面環山,周圍並沒有再大的城堡,堡子就是這個村,看來“裡”在此不是裡外之意,而是古時稱謂的市裡村莊,為行政單位。而“裡”多在縣城周圍,為何在深山之中這樣稱呼?想必也有緣由。

古籍記載中,堡子裡村有城堡。不過時隔幾百年,筆者懷著探索與勘查的心情來到這裡時,想著是不可能留下什麼遺蹟了。進了村便到了山邊,房舍依山而建,於綠樹掩映間,現出房脊山牆,是傳統的北方樣式,頗有意境。村口有紅磚民居,透出新農村的氣息,老房子又顯得古樸,新與老正在交替。民居建在坡上,為了整出平地,便用毛石壘成梯田壩,有的能有幾米高。這就是山村建築特色,靠山吃山,建材格局形制皆如是。不經意間,能看到房子基礎上的巨石,約有1米多長,上千斤重,不禁感嘆搬運之艱。

村裡街口,遇見村民扛著鋤頭下地。筆者上前打聽,原來這街口正是城堡北門。此時已不能看出城門的形狀,兩旁蓋起房舍,全用石砌,下面的巨石便是古城的基石。這些巨大石塊經過敲打,沒有鏨過,並不精細,說明建城堡時資金並不充裕。旁邊留有幾塊巨石,是蓋房地基餘下的,應是當年城門所用。兩邊還有當年城牆的石塊。城外下坡,顯出街口兩座很高的房舍,想象著當年城門建在此處,也會顯得高大。

這位村民叫李淑蘭,身材不高,很精神,也熱情,她帶著我們進入城堡,自北向南,一路上坡,這是城內南北主街。兩邊房舍牆上多用石塊。堡子裡有不少老房子,都很寬敞,面闊五間,前面有院子。在一家房前駐步,房子做過修復,而門窗還是舊物。門上拴著門槓,可以轉開。進門細看,裡間屋擺著紅漆櫃子,讓人想起老舊物件,想起那個年代使用的傢俱。上面已經落著一層塵土。土炕上沒有鋪蓋被褥,凌亂堆放著許多玉米。主人起碼幾個月不在這裡居住了,估計是有合適的事情可做,到鎮裡或是進城,離開了山村。

出了門,邊走邊談。李淑蘭六十多歲,每天不但幹些農活,還要圍著村裡走幾圈,鍛鍊身體,頗有健康意識。前行拐彎兒,約行百十米,到了盡頭。她說,這是城堡東門。這條街在東門外,一側正是城的東牆。城牆能看出地基,上面建起房舍,互相連接。再向南上坡,地勢越高。城東牆也隨之向上,房舍用著碎石,牆下有巨大石塊。李淑蘭拿起鋤頭,指著高處的大石塊說,下面一段還是當年的舊城牆,這些就是古城牆斷斷續續的殘存了。

東面坡下有一院落,還很整齊。院裡有著地窖,是儲藏食品用的,這裡盛產紅肖梨,放在地窖裡,能存很長時間,保持新鮮。主人叫陳久元,年近九十歲,自小生活在這裡,這所房子也有上百年了。老人很高興,把我們讓到屋裡,安排坐下。土炕上放著小飯桌,上面有幾個塑料袋,裝著幾種食品,應是從城裡集中購買的。

問起古城,老人說:城不算大,是個小城圈,全是石頭的,以前要完整得多,有兩三丈高,上面有六七米寬,沒有門樓,小時還在城上跑著玩,後來蓋房子,逐漸拆了。城有南北東三個城門,沒有西門。過去城東有磚窯,城裡沒寺廟,也沒井,吃水要到山下井裡去挑水。當然,現在村裡已經有了自來水。

這一帶的城堡多建於明代,而具體時間並無記載。城的建造特殊,西門南門在坡上,牆因地勢而建,南北略長些。而一座小堡為何開了三座城門,是因這裡的地形特殊,為出行方便,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現在南門已無,西牆不在,只留有東牆與北牆的殘跡,山坡上少有平地,人們藉助城牆建起房舍,地基與城牆相混,若無特殊說明,已難確認。

在村裡行走,很少見到行人。問起人口情況。堡子裡村約有80戶200人,而常住的只有一半人。老人說,過去村裡人不少,現在大部分外出,剩下的不多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老人很願意多聊一會,而我們急著趕路,只能告別。老人送出家門,又送出院門,站在前面那小塊平闊處。我們一路下坡,走了很遠,老人還向我們揮手相送。

這一畫面印在腦子裡,想著老人,想著山村,想著古城。

長城橫跨在清水河上

繼續向北,來到了牆子嶺長城關口。相距很遠便看到了城牆,不禁一喜。漸漸走近,看清了門上匾額,漢白玉石質,陰刻“牆子雄關”,四個大字龍飛鳳舞。匾額上款豎刻“萬曆四十五年季秋吉旦”,下款落有眾多官員名字,皆任此地要職。

此地軍事意義極其重要。兩邊是高山,中間是峽谷,關外大隊人馬可以從此進入。明初在此建起城堡,稱為關上。《四鎮三關志》載:“牆子嶺關,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窩鋪頂,正關月城,河口俱通眾騎,極衝,餘山險,緩。”關口建於明初洪武年,於萬曆年間做了重修。城開東西北三門,慶幸的是,至今北門尚存。

城堡不大,坐南朝北,背山面水,空間受限,南北短,東西長,呈長方形。城門牆體突出,青磚下為條石。兩旁牆體由巨石砌成,牆是老牆,頂部有拆除,整體還是舊模樣,約有上百米長,這是城堡僅存的舊跡。一位老人從這裡經過,站住看著我們。此人名孫玉,70歲,以前在鎮醫院工作,是個老大夫,也是當年的赤腳醫生。他是村裡文化人,熟悉古城。這裡也稱關上村,是自然村,隸屬北溝村,說得確切點,是關上生產隊。村裡有約80戶,近300口人。問到城牆,說小的時候很完整,曾在上面掏鴿子蛋,玩藏貓貓。後來修護村壩,開始拆城磚,之後建磚廠,陸續拆沒了,只剩北門兩旁一段。城門看著比原來矮,又無門樓,顯不出雄偉,因地上墊起1米多高,腳下條石只露出三四層,下面還有多層。

"

長城自東向西進入北京後,牆子路是第一個較大的軍事防區,負責145里長城,以及10座空心敵臺,防禦範圍橫跨平谷、密雲。同時下轄11座關寨,平谷域內的鎮羅營有五座:灰谷口寨、北水谷關、南水谷關、熊兒谷寨、魚子山寨,密雲域內的牆子嶺有六座:大黃崖關、小黃崖關、磨刀谷寨、牆子嶺關、黃門口關、南谷寨,緊密銜接。

牆子雄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名字大有來歷,還關乎楊家將

牆子路關上城堡北門 高文瑞 攝

牆子路是重要關口,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牆子路的名字也有來歷,楊家將抗擊遼兵的故事在這一帶廣泛流傳,楊六郎威名遠揚,只把手使的長槍插在關城上,便嚇退了遼兵,關口留下了槍子路的美名。之後把“槍”念為“牆”,久而久之,槍子路就成了“牆子路”。傳說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平谷人說話,陰平陽平顛倒,確實把“槍”讀成“牆”。

堡子裡殘存不少舊城牆

被美好的故事所吸引,筆者尋向那座充滿傳奇的牆子路關口。從平谷關上村向北是堡子裡,兩村相距很近,已然到了密雲境內。《密雲縣志》中沒查到堡子裡村,原來下柵子村下轄著11個自然村,堡子裡只是其中之一。當地人把堡子讀為“補子”,很多地方也這樣念。為何稱“裡”?村子四面環山,周圍並沒有再大的城堡,堡子就是這個村,看來“裡”在此不是裡外之意,而是古時稱謂的市裡村莊,為行政單位。而“裡”多在縣城周圍,為何在深山之中這樣稱呼?想必也有緣由。

古籍記載中,堡子裡村有城堡。不過時隔幾百年,筆者懷著探索與勘查的心情來到這裡時,想著是不可能留下什麼遺蹟了。進了村便到了山邊,房舍依山而建,於綠樹掩映間,現出房脊山牆,是傳統的北方樣式,頗有意境。村口有紅磚民居,透出新農村的氣息,老房子又顯得古樸,新與老正在交替。民居建在坡上,為了整出平地,便用毛石壘成梯田壩,有的能有幾米高。這就是山村建築特色,靠山吃山,建材格局形制皆如是。不經意間,能看到房子基礎上的巨石,約有1米多長,上千斤重,不禁感嘆搬運之艱。

村裡街口,遇見村民扛著鋤頭下地。筆者上前打聽,原來這街口正是城堡北門。此時已不能看出城門的形狀,兩旁蓋起房舍,全用石砌,下面的巨石便是古城的基石。這些巨大石塊經過敲打,沒有鏨過,並不精細,說明建城堡時資金並不充裕。旁邊留有幾塊巨石,是蓋房地基餘下的,應是當年城門所用。兩邊還有當年城牆的石塊。城外下坡,顯出街口兩座很高的房舍,想象著當年城門建在此處,也會顯得高大。

這位村民叫李淑蘭,身材不高,很精神,也熱情,她帶著我們進入城堡,自北向南,一路上坡,這是城內南北主街。兩邊房舍牆上多用石塊。堡子裡有不少老房子,都很寬敞,面闊五間,前面有院子。在一家房前駐步,房子做過修復,而門窗還是舊物。門上拴著門槓,可以轉開。進門細看,裡間屋擺著紅漆櫃子,讓人想起老舊物件,想起那個年代使用的傢俱。上面已經落著一層塵土。土炕上沒有鋪蓋被褥,凌亂堆放著許多玉米。主人起碼幾個月不在這裡居住了,估計是有合適的事情可做,到鎮裡或是進城,離開了山村。

出了門,邊走邊談。李淑蘭六十多歲,每天不但幹些農活,還要圍著村裡走幾圈,鍛鍊身體,頗有健康意識。前行拐彎兒,約行百十米,到了盡頭。她說,這是城堡東門。這條街在東門外,一側正是城的東牆。城牆能看出地基,上面建起房舍,互相連接。再向南上坡,地勢越高。城東牆也隨之向上,房舍用著碎石,牆下有巨大石塊。李淑蘭拿起鋤頭,指著高處的大石塊說,下面一段還是當年的舊城牆,這些就是古城牆斷斷續續的殘存了。

東面坡下有一院落,還很整齊。院裡有著地窖,是儲藏食品用的,這裡盛產紅肖梨,放在地窖裡,能存很長時間,保持新鮮。主人叫陳久元,年近九十歲,自小生活在這裡,這所房子也有上百年了。老人很高興,把我們讓到屋裡,安排坐下。土炕上放著小飯桌,上面有幾個塑料袋,裝著幾種食品,應是從城裡集中購買的。

問起古城,老人說:城不算大,是個小城圈,全是石頭的,以前要完整得多,有兩三丈高,上面有六七米寬,沒有門樓,小時還在城上跑著玩,後來蓋房子,逐漸拆了。城有南北東三個城門,沒有西門。過去城東有磚窯,城裡沒寺廟,也沒井,吃水要到山下井裡去挑水。當然,現在村裡已經有了自來水。

這一帶的城堡多建於明代,而具體時間並無記載。城的建造特殊,西門南門在坡上,牆因地勢而建,南北略長些。而一座小堡為何開了三座城門,是因這裡的地形特殊,為出行方便,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現在南門已無,西牆不在,只留有東牆與北牆的殘跡,山坡上少有平地,人們藉助城牆建起房舍,地基與城牆相混,若無特殊說明,已難確認。

在村裡行走,很少見到行人。問起人口情況。堡子裡村約有80戶200人,而常住的只有一半人。老人說,過去村裡人不少,現在大部分外出,剩下的不多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老人很願意多聊一會,而我們急著趕路,只能告別。老人送出家門,又送出院門,站在前面那小塊平闊處。我們一路下坡,走了很遠,老人還向我們揮手相送。

這一畫面印在腦子裡,想著老人,想著山村,想著古城。

長城橫跨在清水河上

繼續向北,來到了牆子嶺長城關口。相距很遠便看到了城牆,不禁一喜。漸漸走近,看清了門上匾額,漢白玉石質,陰刻“牆子雄關”,四個大字龍飛鳳舞。匾額上款豎刻“萬曆四十五年季秋吉旦”,下款落有眾多官員名字,皆任此地要職。

此地軍事意義極其重要。兩邊是高山,中間是峽谷,關外大隊人馬可以從此進入。明初在此建起城堡,稱為關上。《四鎮三關志》載:“牆子嶺關,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窩鋪頂,正關月城,河口俱通眾騎,極衝,餘山險,緩。”關口建於明初洪武年,於萬曆年間做了重修。城開東西北三門,慶幸的是,至今北門尚存。

城堡不大,坐南朝北,背山面水,空間受限,南北短,東西長,呈長方形。城門牆體突出,青磚下為條石。兩旁牆體由巨石砌成,牆是老牆,頂部有拆除,整體還是舊模樣,約有上百米長,這是城堡僅存的舊跡。一位老人從這裡經過,站住看著我們。此人名孫玉,70歲,以前在鎮醫院工作,是個老大夫,也是當年的赤腳醫生。他是村裡文化人,熟悉古城。這裡也稱關上村,是自然村,隸屬北溝村,說得確切點,是關上生產隊。村裡有約80戶,近300口人。問到城牆,說小的時候很完整,曾在上面掏鴿子蛋,玩藏貓貓。後來修護村壩,開始拆城磚,之後建磚廠,陸續拆沒了,只剩北門兩旁一段。城門看著比原來矮,又無門樓,顯不出雄偉,因地上墊起1米多高,腳下條石只露出三四層,下面還有多層。

牆子雄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名字大有來歷,還關乎楊家將

牆子雄關守衛的長城 高文瑞 攝

關城所處,地形險要,周圍皆山,城門外流淌著清水河,現在水量不大,當年卻波濤洶湧,所以要修護村壩。長城橫跨河上,建有水關。《昌平山水記》載:“牆子嶺有水關,水東流至石匣,南入於潮河。”光緒年間編修了《密雲縣志》載:“牆子路關,通連騎,縣東九十里,在牆子路城東三裡,有堡,東南通薊州將軍關。道南清水河,由關北入邊,西北流注清水河。”還有清朝人孟遠寫的《牆子嶺記》,文中寫道:“周圍皆崇山峻嶺,其上延袤壘壁,相傳始皇所修之長城也。下通路一線,立洞門啟閉扃鑰曰關。”從文字上看,明長城之前曾經有秦長城,時間相隔那麼久,有也是殘跡。當然這是傳說,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而有水關是實,為作者親眼所見。

再問水關,老人說,距城堡不遠處曾建有水關。水關有三座水洞,既走水也走人。走人的洞門可啟可閉,有官兵把守。清水河上游自南峪寨口門流出,向北一轉彎,流入牆子嶺關口,從長城下面的水關鑽過,所以此地有“一水流二關”之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水河發大水,隨水衝來家存大柴,塞住洞口,水關因此沖毀,令人痛惜。現在水關早已不在,關前也變成通衢大道。水的北面,穿山鑿石,闢出京承鐵路,不時有火車從山洞裡鑽進鑽出,奔馳而去。關口要道,古時兵家必爭之地,當今依然為連接兩地的交通線。

城背靠的山峰叫王小廟頂,此名有段傳說:古代一放牛郎叫王小,在此山修煉成仙,用金鍋做飯。有人見過便去挖,越挖越下陷,永遠也挖不出來。後人一直不知金鍋所在,便在山頂修了一座小廟,故名王小廟頂。此山形似鳳凰展翅,又名鳳凰山,與南面青龍山隔河對峙。龍鳳相望,亦成趣話。青龍山上有泉,傳說飲之能治病。據牆子路真武廟碑文記載:東近墩臺青龍山,其山每出聖水,普濟群生。一方百姓常去焚香叩拜,奉為聖泉水。清泉至今常流不息,大旱不涸,流入清水河。鄰近村子還稱泉水河村,後人曾在泉下建過廟宇。

“五十一蹬”長城有兩種解釋

城裡古蹟遺留不多。北門外曾有五道廟,解放初給拆了。城裡還有三口井,分為東、西、中。孫玉老人引領我們去看古井,通過城門時,細細察看,發現城門保存尚完整,楦磚為原物,門洞兩邊留有插門閂的孔。城裡還能看到城門頂上磚砌的簷。城內街道並不寬敞,內裡住滿居民。迎面一所房子,上面用的是老城磚。牆下立著一塊泰山石敢當。旁邊的房子上用著老城牆上的石塊和條石,這些應是近幾十年蓋的。村裡多有新房,新磚白牆紅瓦,彰顯出新農村的氣象。也存有老房子,門框窗櫺黑舊,能感覺出百年滄桑。老人介紹,小城分為三條主街。有人說像“申”字,也有人說像“豐”字,南面無門不通,應該更像“甲”字。這可能與城堡形狀有關,總之城內建設有構思,不是隨意而為。沿街向裡走,在不遠處看到了幾塊水泥板,下面就是中井。透過井蓋的縫隙,看到井裡有水,但此井已無人使用。村裡多數人自己在院裡挖井,使用更為方便。

老人知道我們的興趣,邀請到家裡看看,說會有收穫。他家在城堡外,向東一路走一路聊,城堡與長城有牆相連,上建敵樓,由當官的居住。有資料說,敵樓長闊各約20米,每面有四個箭窗,上下兩層,各有四條拱道,可容多人,非常壯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逐漸拆除。走出城堡,果然看到了上述城牆,亦有寬大牆垛,可築敵樓。城牆上還能看到坍塌的石牆,露出內裡的磚牆,如此結實,當年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當然,這也顯示出關口的重要。

老人的院子很整潔,建有五間北房,玻璃窗廊,蓋得敞亮。門前種著芍藥花,開得耀眼。院裡也有自己打的水井,七八米深就能出水。老人笑著說,這裡也有城牆。在正房山牆一側,果然有青磚壘砌的牆,高兩三米,白灰抹縫,十分結實。老人知道這是文物,蓋房時沒動城牆,並沒為了擴大建房面積而拆除。城牆與山牆形成夾道,側身走進,房後空地是個小院,還能看到很長的牆。思想便有了穿越,長城外的腳下,當年正是運兵打仗之處,誰能想象,幾百年後,有人能建造房舍,在此安居樂業呢?老人家的房子地基,也有幾塊巨大條石,那是從山上城牆運的,十來個小夥子向山下推,十分費力。當年修築長城要向山上抬,又是那麼多巨石,難度更大。

院子外面還有一道矮牆,古時能攔住南山上下來的水,避免沖壞城牆。站在這裡能夠看到城牆殘跡。長城從北邊越過泉水河口、家堂溝口、小關門口,爬上峭壁,又直下懸崖,渡過清水河,躍上王小廟頂主峰,然後向安營寨口、黃門子口南去。山勢陡峭,長城也自北向南隨之起伏,似一條起舞的長龍,姿態雄偉。

這段長城有兩處較為著名。第一處是五十一蹬,有人認為,長城過一座海拔900多米的大山,城牆自峰頂而下,在牆頂砌有五十一蹬臺階。也有人認為是指垛口,東北方有11個,西南方有40個,一共51個,所以得名。修垛口可能是為了便於瞭望和攻擊。這段東西向的長城,向東一直修到山頂。去五十一蹬,從長城上走,距離最近,但山勢陡峭,城牆殘破,只能繞道另一山村。幹峪溝村較為偏遠,房屋年久失修,幾十座老屋院落近於荒蕪廢棄。有眼光的人偏偏相中,加以改造,成為一家一院、高低相間、錯落有致的山裡寒舍,捆綁山上的五十一蹬長城,經營效果不錯,算是後發優勢吧。

山巒之中,還有獨特之處。關上村水關上山似斧剁,不能攀爬,只能從相鄰的泉水河村上去。長城牆體已多殘破,能看出內部結構,磚牆內砌上石塊,十分結實。山勢結點處,多建有敵樓。站在敵樓上,俯視山下,一山當中,兩邊峽谷,便是“一山轄兩谷”的景觀。這裡地理位置太重要,防禦者費盡心機,建起城牆和敵樓。在城牆上徘徊,發現了城磚上的“河間”,文字清晰,這是做磚人的標誌,還有的寫著“河間營”、“河間營造”等。當地人說,還曾發現過“萬曆十年瀋陽營秋防中部造”字樣。

說到磚,城外有古磚窯,附近盡是黃土,就地取土燒磚,建有數十座磚窖,20世紀50年代曾挖出過整窖磚,如新出窯一樣堅固。這是當年修長城大量用磚的見證。後來有人發現,此地向北的金山嶺長城上有刻著“牆子路造”的文字磚。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取土墊地,窯址已無存了。細想,這裡不僅是關口要道,駐有重兵,還是燒製城磚的基地,要吸納多少人在這裡勞動。

環顧四周,山巒起伏。有段城牆垛口如鋸齒,隨著山勢急轉而下,又陡然而上,幾乎彎成90度角,恰如英文勝利的字頭“V”,如此形狀,為萬里長城獨有。果有記載,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此戰鬥過,所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有人把這段城牆拍出照片,用在各種宣傳物上,作為中華民族的標誌,頗有意義。

城牆在此屹立了幾百年,是中華民族不辱強敵的象徵,也是古代多民族爭鬥交往溝通融合的見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