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徵東”。這是唐太宗應夢賢臣的藏名詩,徐茂公解夢說:這位應夢賢臣叫薛仁貴,絳州龍門人。

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薛仁貴生平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唐絳州龍門縣大黃村 (今河津市黃村、修村一帶)人。隋大業十年(614)農曆十月十八日出生於平民家庭,早年與妻柳英環貧居寒窯,貞觀十八年(644)應募從軍,隨唐太宗東征。

薛仁貴戎馬一生,戰功卓著,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薛仁貴的征戰事蹟,正史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有關薛仁貴和薛家將的傳奇故事,通過小說《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和評書、戲曲等媒體,在民間廣為傳播。自唐代以來,薛仁貴的英名與當年貧居的寒窯,伴隨著他的赫赫戰功,遠播海內外,他“愛國親民,忠勇善戰”的高尚精神和叱吒風雲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更是聞名遐邇,光耀千秋。

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戰功與政績

1、初露鋒芒。唐貞觀後期,鑑於高句麗長期佔據唐朝領土遼東,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親自率軍東征高句麗。這時,薛仁貴與妻柳英環貧居寒窯,聞知天子親自徵遼,薛仁貴在妻子的鼓勵下,應募從軍。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率軍東進,當部隊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昂被敵軍圍困,在這緊急關頭,薛仁貴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力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敵寇紛紛投降,薛仁貴從此威名大振。唐軍於貞觀十九年(645)六月攻打安市城,薛仁貴身穿白衣,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張硬弓,率先殺入敵陣,其勇猛驍悍,所向披靡,唐軍乘勢追擊,高句麗軍隊全線崩潰。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遠遠望見,忙問:“穿白衣打先鋒的是誰?”左右回答:“薛仁貴”。戰後,唐太宗特意召見了薛仁貴,大加讚賞,提任薛仁貴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唐軍班師還朝途中,唐太宗再次召見薛仁貴,感慨地說:“我得到遼東並不欣喜,得到你這樣的虓將才真正讓我欣喜。”於是,又提升薛仁貴為右領軍郎將,從此,薛仁貴被譽為“白袍虓將”,聲名遠播。

2、竭忠救主。永徽五年(654)四月,唐高宗駕臨萬年宮。丁丑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洪水直衝萬年宮,守門的衛士一個個驚慌失措,四散逃走。薛仁貴見狀氣憤地說:“天子遇到大難,臣子怎能貪生怕死臨危逃脫呢?”面對滔滔洪流,他奮不顧身,即刻登上城門的橫木,向宮中大聲呼喊。唐高宗聽到喊聲,急忙出宮登上高處,躲過這場災難。山洪過後,唐高宗十分感激薛仁貴的救命之恩,特賜仁貴一匹御馬,以示嘉獎和感激。

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3、直言上疏。顯慶二年(657)十二月,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部落,俘獲了被賀魯部落關押的泥熟部落的人質。這時,薛仁貴直言上疏,勸諫高宗把泥熟部落的家屬如數歸還泥熟,這樣泥熟百姓就會痛恨賀魯的殘暴,感念陛下的恩德。唐高宗採納了薛仁貴的意見,把戰爭中俘獲的泥熟人全都送歸泥熟。果然,泥熟部落非常感激唐朝的恩德,主動請求為唐軍效力,從而增強了唐軍的戰鬥力,強化了大唐對西域的有效統治。

4、血戰橫山。顯慶三年(658)六月,唐高宗以薛仁貴為副將,再次遠征遼東,在貴端城大破高句麗兵。第二年,仁貴又在橫山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展開了一場血戰。仁貴率先衝入敵陣,箭無虛發。接著又激戰石城,仁貴單騎衝向敵陣,生擒敵弓箭手。顯慶五年(660),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活捉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戰後,薛仁貴因功升任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5、三箭定天山。龍朔元年(661),九姓突厥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副大總管,共赴天山討伐來犯之敵。當時,九姓突厥擁兵十萬,憑藉天山地利,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前來挑戰。薛仁貴在陣中連發三箭,射死敵將三人,其餘敵寇懾於薛仁貴神威,均下馬投降。接著,薛仁貴又率兵征討磧北殘敵,俘虜敵首領葉護兄弟三人,凱旋而歸。當時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以後,九姓突厥衰敗,不再成為唐朝邊患。

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6、大破高句麗。乾封元年(666),高句麗蓋蘇文去世,其長子泉男生繼為宰相,欲歸附唐朝,高宗即派遣將軍龐同善、高侃等前往迎接,但遭到次子泉男建的拒絕,高宗就派薛仁貴率領部隊作為龐同善的後援。同善等來到新城時,夜晚遭到敵軍的襲擊,仁貴得知後,率驍勇將士及時趕到,殺敵數百。同善等進至金山,又遭到高句麗軍襲擊,仁貴率部把敵軍截為兩斷,各個擊破,攻克了南蘇、木底、蒼巖三城,終於和泉男生的部隊會合。為此,高宗親筆寫詔書慰勉薛仁貴,表彰他“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仁貴乘勝出擊,親率兩千人一舉攻克高句麗重鎮扶余城,緊接著,仁貴與李績部隊會師於平壤城。降伏高句麗後,唐高宗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

7、治理安東。薛仁貴受命安東都護後,治所在平壤,後移新城。這一時期,是薛仁貴一生輝煌的頂點。他既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擔任安東軍政長官期間,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戰爭結束後,他帶領當地軍民,立即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他倡導撫養孤兒,贍養老人,嚴懲盜賊,提拔重用安東的賢士良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之士,使得安東士民安居樂業。薛仁貴的事蹟,在安東一帶流傳很廣,至今,那裡還有薛禮廟和薛仁貴當年征戰的遺蹟。

8、親民象州。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貴在徵吐蕃戰役中,因部將違令而敗績,後被貶到象州。薛仁貴謫居象州兩年多,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當時,面對饑民遍野、盜賊四起的慘狀,薛仁貴一面動員大戶捐糧濟荒,一面奏本朝廷開倉救民,又組織百姓防禦盜匪。他親自深入匪巢,勸告一大批匪徒棄暗投明,又單槍匹馬,剪除了天蓋山惡霸,為當地百姓除了禍害。百姓讚頌薛仁貴“防暴安良,好善樂施,渡延蟻命,世代沐恩”。上元三年(676)十月,薛仁貴遇朝廷大赦,準備迴歸,象州百姓放鞭炮,敲鑼鼓,揮淚為他送行。當得知薛仁貴病逝後,象州百姓特此為薛仁貴建了一座衣冠墓,一座白袍廟,四時祭奠,世代懷念。

9、雲州大捷。開耀元年(681),突厥不斷侵擾唐朝北境,唐高宗思念薛仁貴以往功勞,再次召見,封薛仁貴為瓜州長史,不久又授予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前往雲州出擊犯邊突厥。突厥將士在陣前問:“來者唐將是誰?”答:“薛仁貴”。突厥人又問:“聽說薛將軍流放象州,已經去世,怎麼會復活呢?”薛仁貴當下脫了自己的頭盔,讓突厥人看,突厥將士看清後,相顧失色,慌忙下馬行禮,並趕緊逃跑。仁貴恐敵有詐,就率軍追擊,大獲全勝。

10、文韜武略。薛仁貴自幼在家學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功底,身經百戰而筆墨兼顧,堪稱文武雙全。他對《周易》情有獨鍾,編撰《周易新本注義》十四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在安東主政期間,他親筆撰寫《致新羅文武王金法敏書》,洋洋1300餘字,是唐代致君王書之經典。薛氏族譜中記載的 《薛仁貴家訓》,內涵深邃,文采飛揚,諸如“從軍報國,責無旁貸,為將為帥,精於謀算,兵勝在義,敗歸民怨”等等,字裡行間閃爍著薛仁貴的文韜武略。

永淳二年(683)農曆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貴病逝,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並令官府為其打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史書評價“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薛仁貴傳奇:一門忠勇“薛家將”

一門忠勇“薛家將”

薛仁貴為薛氏河東南枝十一世,幼年時家境貧寒,以種田為生計。貧苦農民出身的薛仁貴,自從走上投軍報國的道路後,用鮮血和汗水捍衛了大唐江山,也為子孫後代奠定了堅實的根基。從薛仁貴開始,至其傳衍的十二代四十七名後裔盡是忠君愛國之士,特別是從薛仁貴起,薛家五代十四將,用戰功和政績樹立了民族英雄團體“薛家將”的光輝典範,享有“將門世家”之譽。

第一代1人:薛仁貴,右威衛大將軍,檢校安東都護,平陽郡公。

第二代2人:薛訥(薛仁貴長子),紫微黃門三品(宰相之職)、左羽林大將軍,朔方行軍大總管,平陽郡公;薛瑤(薛仁貴次子),字楚玉,左威衛大將軍,范陽節度史,幽州長史。

第三代5人:薛徽(薛訥長子),右金吾將軍;薛暢(薛訥三子),左羽林大將軍;薛岌(薛瑤次子),右金吾將軍,昭義軍副使;薛嵩(薛瑤三子),檢校尚書、右僕射(使相),相、衛、洺、邢四州節度使,平陽郡王;薛崿(薛瑤四子),昭義軍節度使,相、衛二州觀察使。

第四代4人:薛平(薛嵩長子),檢校右僕射,戶部尚書,檢校司空,晉、慈二州節度使,檢校司徒;薛雲石(薛嵩次子),石監門將軍;薛昌朝(薛嵩三子),保信軍節度使,德、棣二州觀察使;薛貽謀(薛嵩四子),兵部侍郎。

第五代2人:薛從(薛平六子),濮州刺史,將作監,左領衛上將軍;薛庸(薛平九子),右龍武將軍。

上述14人是 “薛家將”中的佼佼者,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代四十七名精英以及河東薛氏後裔三百多位文武官員,相繼出生入死,盡忠報國,都為大唐建立了不朽功勳。以薛仁貴為代表、以愛國主義為精神特質的民族英雄團體 “薛家將”,無愧於中華民族“愛國親民”的光輝典範。

薛仁貴精神與寒窯文化

薛仁貴是世人敬仰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他從平民到將軍的傳奇經歷,“愛國親民,忠勇善戰”的高尚精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後人為紀念薛仁貴,在他的故里整修了薛仁貴夫婦當年貧居的寒窯,並創建了白袍洞和射雁塔。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辦修村村東的土崗上。寒窯即大唐名將薛仁貴與其妻柳英環居住過的土窯,今灶坑猶存。相傳,薛仁貴年輕時家境貧寒,到一家姓柳的員外家扛長工。柳員外的女兒柳英環看中薛仁貴忠厚善良,是個人才,又同情他的處境,於是私贈衣服,有了往來,建立了感情。員外得知後大怒,棒打鴛鴦,驅趕薛仁貴,但柳英環對愛情堅貞不二,跟隨薛仁貴一起離家住進這個破窯洞相依為命。此後,柳英環勸夫從軍,為國效力,自己苦守寒窯一十八年,志節堅貞,艱辛度日,精心撫養兒子長大成人。他們的故事廣為傳頌,諸如《仁貴回窯》《汾河灣射雁》等戲曲在民間舞臺隨處可見。

寒窯南側有一窯洞,名曰“白袍洞”,建於清乾隆六年,洞中仁貴夫婦塑像高大挺立,栩栩如生,洞口對聯 “三箭定天山,將軍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氣概萬古傳”盡顯薛仁貴之威儀。寒窯西南方有白虎塔也稱射雁塔,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修村村南300米。塔高7米,八層八面形實心磚塔,宋代建造,是薛氏後裔為紀念薛仁貴汾河灘打雁而建。寒窯東南方毗連河津市城區街道黃村,村中過去有“仁貴祠”。元代王思誠《河津縣總圖記》載:“薛仁貴,龍門人。今縣東十五里大黃村,其故里也,有廟在焉。村中猶有姓薛者,蓋其後也。”當時的大黃村包括今黃村、修村一帶。薛仁貴祠廟、冢墓遍佈全國11省,朝鮮平壤薛禮廟創建1300年來保存完好,且香火旺盛,在遼東和薛仁貴當年征戰所到之處,流傳著諸多關於薛仁貴智勇雙全的傳奇故事。

薛仁貴寒窯文化凝結著薛仁貴、柳英環夫婦的愛國情懷、忠貞愛情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美德與高風亮節,史學家評價說:諸葛亮茅廬、杜甫草堂、薛仁貴寒窯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三寒歷史文化。薛仁貴精神與寒窯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勵精圖治,報國為民,奮勇爭先,振興中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