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不管是夢露還是赫本,她們都各有風情。

到底誰能更好的詮釋霍麗,早已無從比較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質量上乘且永遠值得回味的作品。

正如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說的:《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評價道: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不管是夢露還是赫本,她們都各有風情。

到底誰能更好的詮釋霍麗,早已無從比較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質量上乘且永遠值得回味的作品。

正如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說的:《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評價道: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繼《蒂凡尼的早餐》後,1966年,卡波特出版了真正奠定文壇地位的傑作——《冷血》。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不管是夢露還是赫本,她們都各有風情。

到底誰能更好的詮釋霍麗,早已無從比較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質量上乘且永遠值得回味的作品。

正如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說的:《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評價道: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繼《蒂凡尼的早餐》後,1966年,卡波特出版了真正奠定文壇地位的傑作——《冷血》。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1959年11月15日,美國中部堪薩斯州發生了一樁血案。

幾聲槍響,良善溫和、廣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慘遭滅門。

凶手異常凶殘狡猾:被害人均被擊中面部,電話線被割斷,子彈殼也消失不見……一時間,案件震驚了整個美國。

卡波特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訪談和調查,對象包括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察,以及兩名犯罪嫌疑人。

隨著採訪的深入,卡波特對與自己悲慘經歷相似的死刑犯竟生出了無盡的同情和愛憐。

當作家試圖打開凶手的內心時,他自己也經歷了一次自省之旅。

歷時六年,在六千多頁案件調查筆記的基礎上,卡波特把傳統小說的想象力和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重現了血案發生以及為追捕、審訊、懲罰凶手而展開的調查的全過程。

《冷血》最大的文學價值在於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卡波特把它稱作“非虛構小說”。

卡波特之所以說《冷血》是非虛構小說,首先是因為它是根據真實案件寫的。

作家又吸收了新聞寫作的很多技巧,只陳述事實而不做評價。

小說完全按照案件發生的順序來寫,沒有傳統偵破小說中緊張的懸念和精妙的推理,也不像《罪與罰》那樣描寫凶犯殺人時激烈的內心鬥爭。

作家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態度,大量引用一些證人的證詞、犯罪的供詞和一些相關的文件來凸顯客觀性。


在《冷血》中,小說敘事視角不斷變化,每一個敘述者只講述自己經歷或目擊的部分,打破了傳統小說中全知全能視角帶來的不真實感。

例如迪克不承認殺人,而佩裡則招供說自己殺了兩個人、迪克殺了兩個人。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作家沒有像一般的全能視角那樣給出一個肯定答案。

閱讀的過程懸念四起,令人慾罷不能。

這本小說一經出版,便取得了巨大反響:

★ 被《紐約時報》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好的紀實作品”

★ 55周雄踞美國暢銷書榜TOP 1

★ 入選蘭登書屋“20世紀全球百部英語非小說”

★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史上最經典的百部推理小說”

2005年好萊塢在大銀幕上再現了這位傳奇作家寫作《冷血》的經歷,該片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贏得了奧斯卡影帝。

這部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分水嶺作品”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所有才華和精力。

此後,他再也沒有寫出像樣的作品。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不管是夢露還是赫本,她們都各有風情。

到底誰能更好的詮釋霍麗,早已無從比較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質量上乘且永遠值得回味的作品。

正如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說的:《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評價道: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繼《蒂凡尼的早餐》後,1966年,卡波特出版了真正奠定文壇地位的傑作——《冷血》。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1959年11月15日,美國中部堪薩斯州發生了一樁血案。

幾聲槍響,良善溫和、廣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慘遭滅門。

凶手異常凶殘狡猾:被害人均被擊中面部,電話線被割斷,子彈殼也消失不見……一時間,案件震驚了整個美國。

卡波特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訪談和調查,對象包括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察,以及兩名犯罪嫌疑人。

隨著採訪的深入,卡波特對與自己悲慘經歷相似的死刑犯竟生出了無盡的同情和愛憐。

當作家試圖打開凶手的內心時,他自己也經歷了一次自省之旅。

歷時六年,在六千多頁案件調查筆記的基礎上,卡波特把傳統小說的想象力和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重現了血案發生以及為追捕、審訊、懲罰凶手而展開的調查的全過程。

《冷血》最大的文學價值在於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卡波特把它稱作“非虛構小說”。

卡波特之所以說《冷血》是非虛構小說,首先是因為它是根據真實案件寫的。

作家又吸收了新聞寫作的很多技巧,只陳述事實而不做評價。

小說完全按照案件發生的順序來寫,沒有傳統偵破小說中緊張的懸念和精妙的推理,也不像《罪與罰》那樣描寫凶犯殺人時激烈的內心鬥爭。

作家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態度,大量引用一些證人的證詞、犯罪的供詞和一些相關的文件來凸顯客觀性。


在《冷血》中,小說敘事視角不斷變化,每一個敘述者只講述自己經歷或目擊的部分,打破了傳統小說中全知全能視角帶來的不真實感。

例如迪克不承認殺人,而佩裡則招供說自己殺了兩個人、迪克殺了兩個人。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作家沒有像一般的全能視角那樣給出一個肯定答案。

閱讀的過程懸念四起,令人慾罷不能。

這本小說一經出版,便取得了巨大反響:

★ 被《紐約時報》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好的紀實作品”

★ 55周雄踞美國暢銷書榜TOP 1

★ 入選蘭登書屋“20世紀全球百部英語非小說”

★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史上最經典的百部推理小說”

2005年好萊塢在大銀幕上再現了這位傳奇作家寫作《冷血》的經歷,該片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贏得了奧斯卡影帝。

這部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分水嶺作品”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所有才華和精力。

此後,他再也沒有寫出像樣的作品。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縱觀卡波特的作品,既有海明威的動人肺腑之情,又具有菲茨傑拉德的魅力。

他後期的境況和這兩位美國文學家有共同之處——酗酒、沮喪、文學創作力的衰竭。

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複雜和飽受爭議的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友人家中,終年59歲。


"

作者 / 庫管

來源: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開篇就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大家應該都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性感嫵媚的女子是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而這個男人是誰?為什麼他能和夢露共舞?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個男人的才華與命運之精彩離奇也絲毫不遜色於夢露。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男人——卡波特。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著名的美國作家。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

幼時父母離婚,送到南方的親戚家寄養。

他從17歲起在《紐約人》、《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你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到他有何特別之處,但是他的成名作你肯定看過。

他創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奠定了“戰後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

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小說通過回憶的視角,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與霍麗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

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在燈紅酒綠的紐約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

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蒙鉅子之間。

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脫、自由、無畏的個性。

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

在這個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逝了......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

也許這是作者卡波特特意留白,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心裡寫下自己覺得不留遺憾的結局。

他想給每一個在“月亮”還是“六便士”中掙扎的人,一種自我拯救吧。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

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

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

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蒂凡尼的早餐》很快就被拍成了電影,並於1961年在美國上映。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這部電影,劇中赫本的小黑裙形象明豔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卡波特(左)與奧黛麗·赫本和她當時的丈夫梅爾·弗爾(右)

但是,卡波特卻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女主角。

他認為霍麗身上那種純潔的放蕩感以及對性無限開放的態度,是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不到的。

卡波特甚至坦言,瑪麗·蓮夢露才是他心中的霍麗。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不管是夢露還是赫本,她們都各有風情。

到底誰能更好的詮釋霍麗,早已無從比較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質量上乘且永遠值得回味的作品。

正如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說的:《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評價道: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繼《蒂凡尼的早餐》後,1966年,卡波特出版了真正奠定文壇地位的傑作——《冷血》。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1959年11月15日,美國中部堪薩斯州發生了一樁血案。

幾聲槍響,良善溫和、廣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慘遭滅門。

凶手異常凶殘狡猾:被害人均被擊中面部,電話線被割斷,子彈殼也消失不見……一時間,案件震驚了整個美國。

卡波特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訪談和調查,對象包括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察,以及兩名犯罪嫌疑人。

隨著採訪的深入,卡波特對與自己悲慘經歷相似的死刑犯竟生出了無盡的同情和愛憐。

當作家試圖打開凶手的內心時,他自己也經歷了一次自省之旅。

歷時六年,在六千多頁案件調查筆記的基礎上,卡波特把傳統小說的想象力和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重現了血案發生以及為追捕、審訊、懲罰凶手而展開的調查的全過程。

《冷血》最大的文學價值在於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卡波特把它稱作“非虛構小說”。

卡波特之所以說《冷血》是非虛構小說,首先是因為它是根據真實案件寫的。

作家又吸收了新聞寫作的很多技巧,只陳述事實而不做評價。

小說完全按照案件發生的順序來寫,沒有傳統偵破小說中緊張的懸念和精妙的推理,也不像《罪與罰》那樣描寫凶犯殺人時激烈的內心鬥爭。

作家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態度,大量引用一些證人的證詞、犯罪的供詞和一些相關的文件來凸顯客觀性。


在《冷血》中,小說敘事視角不斷變化,每一個敘述者只講述自己經歷或目擊的部分,打破了傳統小說中全知全能視角帶來的不真實感。

例如迪克不承認殺人,而佩裡則招供說自己殺了兩個人、迪克殺了兩個人。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作家沒有像一般的全能視角那樣給出一個肯定答案。

閱讀的過程懸念四起,令人慾罷不能。

這本小說一經出版,便取得了巨大反響:

★ 被《紐約時報》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好的紀實作品”

★ 55周雄踞美國暢銷書榜TOP 1

★ 入選蘭登書屋“20世紀全球百部英語非小說”

★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史上最經典的百部推理小說”

2005年好萊塢在大銀幕上再現了這位傳奇作家寫作《冷血》的經歷,該片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贏得了奧斯卡影帝。

這部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分水嶺作品”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所有才華和精力。

此後,他再也沒有寫出像樣的作品。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縱觀卡波特的作品,既有海明威的動人肺腑之情,又具有菲茨傑拉德的魅力。

他後期的境況和這兩位美國文學家有共同之處——酗酒、沮喪、文學創作力的衰竭。

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複雜和飽受爭議的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友人家中,終年59歲。


他曾是放蕩不羈的落魄作家,卻把59年的人生活成了傳奇


他留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這個一生坎坷、浪蕩不羈的天才作家,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傳奇一生。

但誰又能說,這不是精彩且無憾的一生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