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生間,應有盡有;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要是能在竹樓裡住上幾天該多好啊!然而,這隻能是一個夢想,因為傣家有傣家的禁忌和講究。傣族是母系社會,女人是一家之主,掌握著家庭的一切大權。傣族人把女人叫做“哨哆哩”,把男人叫做“貓哆哩”。他們的臥室乃隱祕之地,從不對外人開放。若發現外人窺看,男客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是村裡的模範家庭,女主人是個高中生,在傣族村莊裡算是個文化人了。她是家中的長女,繼承了家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給我們作講解時,她的丈夫在樓下帶孩子玩,她的父親負責給我們端茶遞水,她的母親則下地幹活去了。聽聞此言,我們禁不住驚歎:傣家女子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生間,應有盡有;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要是能在竹樓裡住上幾天該多好啊!然而,這隻能是一個夢想,因為傣家有傣家的禁忌和講究。傣族是母系社會,女人是一家之主,掌握著家庭的一切大權。傣族人把女人叫做“哨哆哩”,把男人叫做“貓哆哩”。他們的臥室乃隱祕之地,從不對外人開放。若發現外人窺看,男客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是村裡的模範家庭,女主人是個高中生,在傣族村莊裡算是個文化人了。她是家中的長女,繼承了家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給我們作講解時,她的丈夫在樓下帶孩子玩,她的父親負責給我們端茶遞水,她的母親則下地幹活去了。聽聞此言,我們禁不住驚歎:傣家女子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橄欖壩有豐富的物產,香蕉、菠蘿、椰子、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牛心果、繡球果、菠蘿蜜和西番蓮等熱帶果樹和花卉佈滿整個村寨。在這裡,我們聽葫蘆笙,看孔雀舞,吃香竹飯,喝姑娘茶。但最讓我們難忘的還是聽“贊哈”,觀看“貝葉文”。“贊哈”是傣族的古歌謠,這些歌謠形式簡單,節奏明快,如《蜈蚣歌》《打水歌》《摘果歌》和《拾菌歌》等。那日,給我們表演“贊哈”的是幾個年齡稍大的傣家人,男的坐在長凳上拉樂器,女的演唱,跳舞。她們面色黎黑,手上還沾著泥土,但感情都很投入,舞蹈動作本色而簡單,像是在自家田原裡勞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一個廊下,我們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貝葉上刻寫傣文,就停下了腳步。據當地人說,貝葉取自一種貝葉棕的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晒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傣家人都崇敬貝葉,把它當作知識、智慧、文明的象徵。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老人的刻寫。他先是用鐵鏨沿著打好的墨線,把字刻寫在貝葉上,然後用植物果油摻攏鍋底的墨垢,再用布蘸了往刻好字的貝葉上塗,塗後的字跡果然很清楚。老人刻寫的動作小心翼翼,似乎他刻下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對生命過往的尊重和敬惜。老人對文字的虔誠,一時間讓我們這些平日裡喜歡自命清高的人,都頓生羞愧。

橄欖壩,一顆耐嚼的“橄欖”。橄欖味的山野,橄欖味的花木,橄欖味的瀾滄江,橄欖味的風俗民情。我想,若在這裡待久了,我們都會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

水的狂歡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生間,應有盡有;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要是能在竹樓裡住上幾天該多好啊!然而,這隻能是一個夢想,因為傣家有傣家的禁忌和講究。傣族是母系社會,女人是一家之主,掌握著家庭的一切大權。傣族人把女人叫做“哨哆哩”,把男人叫做“貓哆哩”。他們的臥室乃隱祕之地,從不對外人開放。若發現外人窺看,男客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是村裡的模範家庭,女主人是個高中生,在傣族村莊裡算是個文化人了。她是家中的長女,繼承了家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給我們作講解時,她的丈夫在樓下帶孩子玩,她的父親負責給我們端茶遞水,她的母親則下地幹活去了。聽聞此言,我們禁不住驚歎:傣家女子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橄欖壩有豐富的物產,香蕉、菠蘿、椰子、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牛心果、繡球果、菠蘿蜜和西番蓮等熱帶果樹和花卉佈滿整個村寨。在這裡,我們聽葫蘆笙,看孔雀舞,吃香竹飯,喝姑娘茶。但最讓我們難忘的還是聽“贊哈”,觀看“貝葉文”。“贊哈”是傣族的古歌謠,這些歌謠形式簡單,節奏明快,如《蜈蚣歌》《打水歌》《摘果歌》和《拾菌歌》等。那日,給我們表演“贊哈”的是幾個年齡稍大的傣家人,男的坐在長凳上拉樂器,女的演唱,跳舞。她們面色黎黑,手上還沾著泥土,但感情都很投入,舞蹈動作本色而簡單,像是在自家田原裡勞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一個廊下,我們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貝葉上刻寫傣文,就停下了腳步。據當地人說,貝葉取自一種貝葉棕的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晒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傣家人都崇敬貝葉,把它當作知識、智慧、文明的象徵。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老人的刻寫。他先是用鐵鏨沿著打好的墨線,把字刻寫在貝葉上,然後用植物果油摻攏鍋底的墨垢,再用布蘸了往刻好字的貝葉上塗,塗後的字跡果然很清楚。老人刻寫的動作小心翼翼,似乎他刻下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對生命過往的尊重和敬惜。老人對文字的虔誠,一時間讓我們這些平日裡喜歡自命清高的人,都頓生羞愧。

橄欖壩,一顆耐嚼的“橄欖”。橄欖味的山野,橄欖味的花木,橄欖味的瀾滄江,橄欖味的風俗民情。我想,若在這裡待久了,我們都會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

水的狂歡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在傣歷新年的慶典中,潑水要算是最驚心動魄的活動了。

傣族是水的民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源頭。“水創世,世靠水”。瀾滄江奔騰的不僅僅是流水,更是傣家人的崇拜和圖騰。

4月15日。潑水廣場。一場水的狂歡。

上萬人的手舉起來。巨大的手,瘦小的手,白皙的手,黝黑的手,蒼老的手,年輕的手,中國的手,緬甸的手,男人的手,女人的手;五顏六色的臉盆揮起來,紅色的盆,綠色的盆,藍色的盆,白色的盆,灰色的盆,醬色的盆國,揮成一片手的森林,揮成一片盆的海洋。

水,噴泉般地衝上天空,又如碎玉一樣飄落下來。水珠飛揚,雨聲四濺。濺在歡笑的臉龐上,濺在節日的盛裝上,濺在飄飛的氣球上,濺在四圍的花草上。所有的人都喊著水的名字,所有的人都穿上了水的衣裳。在陽光的照射下,一道道彩虹在空中閃爍。在水花的碰撞中,一陣陣歡樂的熱浪在肆意流淌。

鋩鑼聲,腳鼓聲,音樂聲,潑水聲,歡呼聲,尖叫聲,笑罵聲,誦經聲,奔跑聲,嬉鬧聲,助威聲,喘息聲,風雨聲,號子聲,拍照聲,此起彼伏,蔚為大觀。此時此地,人們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欺詐,沒有邪念,沒有惡語相向,沒有屈服求饒,只有一掬清水、一腔祝福、一片歡聲笑語。只有野性,率真和激情,只有大膽,自由和瘋狂。水消除了一切界限和誤會,水淹沒了人性中的所有醜陋,只留下了潔白、吉祥、歡樂和美好。

這一天必將深深地印在我的生命記憶裡。因為在這一天,在西雙版納的萬人廣場,我經歷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聲勢浩大的潑水場面。我的內心充滿了驚歎和震撼。我想大聲表達我的讚美,可是卻說不出話來。我的衣服和鞋子,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我潑出去多少水,以及誰潑給我多少水,全然記不清了。我醉了,我被傣家吉祥的水潑得酩酊大醉。

神的樂園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生間,應有盡有;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要是能在竹樓裡住上幾天該多好啊!然而,這隻能是一個夢想,因為傣家有傣家的禁忌和講究。傣族是母系社會,女人是一家之主,掌握著家庭的一切大權。傣族人把女人叫做“哨哆哩”,把男人叫做“貓哆哩”。他們的臥室乃隱祕之地,從不對外人開放。若發現外人窺看,男客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是村裡的模範家庭,女主人是個高中生,在傣族村莊裡算是個文化人了。她是家中的長女,繼承了家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給我們作講解時,她的丈夫在樓下帶孩子玩,她的父親負責給我們端茶遞水,她的母親則下地幹活去了。聽聞此言,我們禁不住驚歎:傣家女子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橄欖壩有豐富的物產,香蕉、菠蘿、椰子、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牛心果、繡球果、菠蘿蜜和西番蓮等熱帶果樹和花卉佈滿整個村寨。在這裡,我們聽葫蘆笙,看孔雀舞,吃香竹飯,喝姑娘茶。但最讓我們難忘的還是聽“贊哈”,觀看“貝葉文”。“贊哈”是傣族的古歌謠,這些歌謠形式簡單,節奏明快,如《蜈蚣歌》《打水歌》《摘果歌》和《拾菌歌》等。那日,給我們表演“贊哈”的是幾個年齡稍大的傣家人,男的坐在長凳上拉樂器,女的演唱,跳舞。她們面色黎黑,手上還沾著泥土,但感情都很投入,舞蹈動作本色而簡單,像是在自家田原裡勞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一個廊下,我們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貝葉上刻寫傣文,就停下了腳步。據當地人說,貝葉取自一種貝葉棕的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晒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傣家人都崇敬貝葉,把它當作知識、智慧、文明的象徵。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老人的刻寫。他先是用鐵鏨沿著打好的墨線,把字刻寫在貝葉上,然後用植物果油摻攏鍋底的墨垢,再用布蘸了往刻好字的貝葉上塗,塗後的字跡果然很清楚。老人刻寫的動作小心翼翼,似乎他刻下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對生命過往的尊重和敬惜。老人對文字的虔誠,一時間讓我們這些平日裡喜歡自命清高的人,都頓生羞愧。

橄欖壩,一顆耐嚼的“橄欖”。橄欖味的山野,橄欖味的花木,橄欖味的瀾滄江,橄欖味的風俗民情。我想,若在這裡待久了,我們都會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

水的狂歡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在傣歷新年的慶典中,潑水要算是最驚心動魄的活動了。

傣族是水的民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源頭。“水創世,世靠水”。瀾滄江奔騰的不僅僅是流水,更是傣家人的崇拜和圖騰。

4月15日。潑水廣場。一場水的狂歡。

上萬人的手舉起來。巨大的手,瘦小的手,白皙的手,黝黑的手,蒼老的手,年輕的手,中國的手,緬甸的手,男人的手,女人的手;五顏六色的臉盆揮起來,紅色的盆,綠色的盆,藍色的盆,白色的盆,灰色的盆,醬色的盆國,揮成一片手的森林,揮成一片盆的海洋。

水,噴泉般地衝上天空,又如碎玉一樣飄落下來。水珠飛揚,雨聲四濺。濺在歡笑的臉龐上,濺在節日的盛裝上,濺在飄飛的氣球上,濺在四圍的花草上。所有的人都喊著水的名字,所有的人都穿上了水的衣裳。在陽光的照射下,一道道彩虹在空中閃爍。在水花的碰撞中,一陣陣歡樂的熱浪在肆意流淌。

鋩鑼聲,腳鼓聲,音樂聲,潑水聲,歡呼聲,尖叫聲,笑罵聲,誦經聲,奔跑聲,嬉鬧聲,助威聲,喘息聲,風雨聲,號子聲,拍照聲,此起彼伏,蔚為大觀。此時此地,人們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欺詐,沒有邪念,沒有惡語相向,沒有屈服求饒,只有一掬清水、一腔祝福、一片歡聲笑語。只有野性,率真和激情,只有大膽,自由和瘋狂。水消除了一切界限和誤會,水淹沒了人性中的所有醜陋,只留下了潔白、吉祥、歡樂和美好。

這一天必將深深地印在我的生命記憶裡。因為在這一天,在西雙版納的萬人廣場,我經歷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聲勢浩大的潑水場面。我的內心充滿了驚歎和震撼。我想大聲表達我的讚美,可是卻說不出話來。我的衣服和鞋子,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我潑出去多少水,以及誰潑給我多少水,全然記不清了。我醉了,我被傣家吉祥的水潑得酩酊大醉。

神的樂園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是神的樂園。

走進西雙版納的傣族村落,我們都能在村寨最顯眼的位置上,看到一座富麗堂皇的佛寺。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風格獨特。在傣民族的生活中,神是不可或缺的心靈和精神寄託。而佛寺是他們置放心靈的聖殿,是人與神靈進行心靈溝通的平臺。為了修建一座莊嚴的寺院,村民們都不會吝嗇自己的錢財,也不會計較誰家出的錢多,誰家出的錢少。因此,村寨裡最豪華的建築莫過於寺院。

在傣族人家,佛是他們的崇高信仰。他們的大事小事也都願意交給佛去監督和評判。譬如誰家建蓋了新房,在進新房前要請佛爺去誦經祈福,然後才搬去居住。一對新人結成伴侶,在舉行婚禮前,要到佛寺請佛爺給誦經祈福,由佛爺給主持拴線儀式後,才算是真正結成了夫妻。每年的傣歷新年,佛寺裡都要舉行盛大的誦經滴水儀式。誰做錯了事也要到佛寺去懺悔,請求神靈幫自己洗刷罪孽。幾天來,就我對傣民的瞭解,他們算得是性格比較溫和寬容的民族,他們少有跟人鬥狠鬥惡的時候。他們生活得很單純,唱唱歌,跳跳舞,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對孩子的成長几乎都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從來不給孩子施加任何的壓力,而是儘可能地讓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這固然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但更與他們信奉佛教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傣語叫“勐巴拉納西”,是彩雲之南“美麗的地方”。從那裡回來,快一年了。原以為,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西雙版納的眷戀。可事實上,我做不到。西雙版納的點點滴滴已在我心中堆積起來了,就像一罈醇香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西雙版納像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讓我在這座不大的南國邊陲小城的溫馨情調裡,時時不願醒來。

橄欖壩

我曾固執地想,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

然而,橄欖壩卻並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裡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鬆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裡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裡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滲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生間,應有盡有;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要是能在竹樓裡住上幾天該多好啊!然而,這隻能是一個夢想,因為傣家有傣家的禁忌和講究。傣族是母系社會,女人是一家之主,掌握著家庭的一切大權。傣族人把女人叫做“哨哆哩”,把男人叫做“貓哆哩”。他們的臥室乃隱祕之地,從不對外人開放。若發現外人窺看,男客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我們參觀的這戶人家是村裡的模範家庭,女主人是個高中生,在傣族村莊裡算是個文化人了。她是家中的長女,繼承了家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給我們作講解時,她的丈夫在樓下帶孩子玩,她的父親負責給我們端茶遞水,她的母親則下地幹活去了。聽聞此言,我們禁不住驚歎:傣家女子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橄欖壩有豐富的物產,香蕉、菠蘿、椰子、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牛心果、繡球果、菠蘿蜜和西番蓮等熱帶果樹和花卉佈滿整個村寨。在這裡,我們聽葫蘆笙,看孔雀舞,吃香竹飯,喝姑娘茶。但最讓我們難忘的還是聽“贊哈”,觀看“貝葉文”。“贊哈”是傣族的古歌謠,這些歌謠形式簡單,節奏明快,如《蜈蚣歌》《打水歌》《摘果歌》和《拾菌歌》等。那日,給我們表演“贊哈”的是幾個年齡稍大的傣家人,男的坐在長凳上拉樂器,女的演唱,跳舞。她們面色黎黑,手上還沾著泥土,但感情都很投入,舞蹈動作本色而簡單,像是在自家田原裡勞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一個廊下,我們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貝葉上刻寫傣文,就停下了腳步。據當地人說,貝葉取自一種貝葉棕的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晒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傣家人都崇敬貝葉,把它當作知識、智慧、文明的象徵。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老人的刻寫。他先是用鐵鏨沿著打好的墨線,把字刻寫在貝葉上,然後用植物果油摻攏鍋底的墨垢,再用布蘸了往刻好字的貝葉上塗,塗後的字跡果然很清楚。老人刻寫的動作小心翼翼,似乎他刻下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對生命過往的尊重和敬惜。老人對文字的虔誠,一時間讓我們這些平日裡喜歡自命清高的人,都頓生羞愧。

橄欖壩,一顆耐嚼的“橄欖”。橄欖味的山野,橄欖味的花木,橄欖味的瀾滄江,橄欖味的風俗民情。我想,若在這裡待久了,我們都會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

水的狂歡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在傣歷新年的慶典中,潑水要算是最驚心動魄的活動了。

傣族是水的民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源頭。“水創世,世靠水”。瀾滄江奔騰的不僅僅是流水,更是傣家人的崇拜和圖騰。

4月15日。潑水廣場。一場水的狂歡。

上萬人的手舉起來。巨大的手,瘦小的手,白皙的手,黝黑的手,蒼老的手,年輕的手,中國的手,緬甸的手,男人的手,女人的手;五顏六色的臉盆揮起來,紅色的盆,綠色的盆,藍色的盆,白色的盆,灰色的盆,醬色的盆國,揮成一片手的森林,揮成一片盆的海洋。

水,噴泉般地衝上天空,又如碎玉一樣飄落下來。水珠飛揚,雨聲四濺。濺在歡笑的臉龐上,濺在節日的盛裝上,濺在飄飛的氣球上,濺在四圍的花草上。所有的人都喊著水的名字,所有的人都穿上了水的衣裳。在陽光的照射下,一道道彩虹在空中閃爍。在水花的碰撞中,一陣陣歡樂的熱浪在肆意流淌。

鋩鑼聲,腳鼓聲,音樂聲,潑水聲,歡呼聲,尖叫聲,笑罵聲,誦經聲,奔跑聲,嬉鬧聲,助威聲,喘息聲,風雨聲,號子聲,拍照聲,此起彼伏,蔚為大觀。此時此地,人們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欺詐,沒有邪念,沒有惡語相向,沒有屈服求饒,只有一掬清水、一腔祝福、一片歡聲笑語。只有野性,率真和激情,只有大膽,自由和瘋狂。水消除了一切界限和誤會,水淹沒了人性中的所有醜陋,只留下了潔白、吉祥、歡樂和美好。

這一天必將深深地印在我的生命記憶裡。因為在這一天,在西雙版納的萬人廣場,我經歷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聲勢浩大的潑水場面。我的內心充滿了驚歎和震撼。我想大聲表達我的讚美,可是卻說不出話來。我的衣服和鞋子,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我潑出去多少水,以及誰潑給我多少水,全然記不清了。我醉了,我被傣家吉祥的水潑得酩酊大醉。

神的樂園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西雙版納是神的樂園。

走進西雙版納的傣族村落,我們都能在村寨最顯眼的位置上,看到一座富麗堂皇的佛寺。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風格獨特。在傣民族的生活中,神是不可或缺的心靈和精神寄託。而佛寺是他們置放心靈的聖殿,是人與神靈進行心靈溝通的平臺。為了修建一座莊嚴的寺院,村民們都不會吝嗇自己的錢財,也不會計較誰家出的錢多,誰家出的錢少。因此,村寨裡最豪華的建築莫過於寺院。

在傣族人家,佛是他們的崇高信仰。他們的大事小事也都願意交給佛去監督和評判。譬如誰家建蓋了新房,在進新房前要請佛爺去誦經祈福,然後才搬去居住。一對新人結成伴侶,在舉行婚禮前,要到佛寺請佛爺給誦經祈福,由佛爺給主持拴線儀式後,才算是真正結成了夫妻。每年的傣歷新年,佛寺裡都要舉行盛大的誦經滴水儀式。誰做錯了事也要到佛寺去懺悔,請求神靈幫自己洗刷罪孽。幾天來,就我對傣民的瞭解,他們算得是性格比較溫和寬容的民族,他們少有跟人鬥狠鬥惡的時候。他們生活得很單純,唱唱歌,跳跳舞,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對孩子的成長几乎都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從來不給孩子施加任何的壓力,而是儘可能地讓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這固然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但更與他們信奉佛教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大美西雙版納,綠色的夢鄉,南國邊陲小城擁有夏日清爽情調

最讓我們驚異的是傣家男孩的“修身”。在一家佛寺裡,我們看到這樣的規定:傣家男孩在七、八歲時要到佛寺裡當一段“小和尚”,進行嚴格的修身教育。期間生活要自理,要學傣文和佛經,要勞動。在傣民族看來,男子只有出家當過“小和尚”,接受過宗教的洗禮,才會成為一個有學問有教養的文明人,才會有社會地位。否則就是一個生人或野人。我想,讓男孩出家當和尚,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霸道,一種不近人情,其實更應該理解為一種特權,是對男孩的一種深層的關愛和呵護。從小種下一顆善的種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一定會鋪滿鮮花。

走出佛寺,我看到一棵高大的菩提樹,樹上的花,已默然成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想起這兩句偈語,突然羨慕起西雙版納人那份單純的快樂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