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

聊城又叫東昌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5年。

當出生後一個月的小嬰兒被母親抱回聊城的那一刻起,我便註定與這座小城有了不解之緣。

這座古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直到今天,每每走過聊城那些新開發的街道,望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還有那些經過改造後的古城別墅,反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而那些逐漸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不可重來的舊景舊貌、那些不可複製的過往歲月,卻會無比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

聊城又叫東昌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5年。

當出生後一個月的小嬰兒被母親抱回聊城的那一刻起,我便註定與這座小城有了不解之緣。

這座古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直到今天,每每走過聊城那些新開發的街道,望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還有那些經過改造後的古城別墅,反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而那些逐漸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不可重來的舊景舊貌、那些不可複製的過往歲月,卻會無比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我的老家在天津。1949年9月,曾經是傅作義部下的父親,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聊城專署建設科工作。由此,1950年不包括我在內的全家從天津遷往東昌府。後來母親告訴過我,她當初帶四個姐姐來聊城多半是被先到一步的父親“忽悠”的。

東昌府在父親的口中被描述的既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中國三大樓的光嶽樓,以及清朝時期留下的山陝會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還有繞古城一週水面很寬的護城河,都無形中給這座古城增加了魅力和神祕。

當年母親帶四個姐姐風塵僕僕從天津趕到聊城時,眼前這座破舊土氣的小城令人失望的程度可想而知。

那時以古樓為中心的聊城城區僅有一平方公里。沒有電燈,沒有柏油路,有風一身土,下雨兩腳泥。由古樓延伸到東南西北的四條大街是聊城最繁華的去處。父親工作的樓西大街是聊城最高政府機關----專署所在地, 街道狹窄的兩步便可跨到街對面去。街道兩邊的門臉房都是舊時的板搭門,清晨營業前都要先將門板一塊塊卸下來,晚間打烊再按順序一塊塊裝上去。我們家臨時租住在樓西大街的一家民房裡,房門、窗戶一概沒有玻璃,門是兩扇木頭門,窗是木框紙糊窗。冬天再冷門也得四敞大開,否則即便是白天屋裡也是黑黢黢的。

五十年代後,城區向四面有較大擴展,古城區在經過幾次拓寬、改建後,臨街古式板搭門店鋪便蕩然無存了。古樓東的百貨一零是聊城最大的百貨公司。

光嶽樓,作為聊城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是聊城古城的中心,當時是免費開放的。在我還沒有記憶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或姐姐們抱到古樓高處的平臺上一覽古城風光。古樓底也是開放的,據家裡人回憶,四個樓洞裡面擺滿了各種商品,都是城邊鄉村農民自己生產的土產品。雞、鴨、魚、肉、蛋、蔬菜、豆腐、糧油、粗布,十分齊全。

"

聊城又叫東昌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5年。

當出生後一個月的小嬰兒被母親抱回聊城的那一刻起,我便註定與這座小城有了不解之緣。

這座古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直到今天,每每走過聊城那些新開發的街道,望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還有那些經過改造後的古城別墅,反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而那些逐漸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不可重來的舊景舊貌、那些不可複製的過往歲月,卻會無比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我的老家在天津。1949年9月,曾經是傅作義部下的父親,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聊城專署建設科工作。由此,1950年不包括我在內的全家從天津遷往東昌府。後來母親告訴過我,她當初帶四個姐姐來聊城多半是被先到一步的父親“忽悠”的。

東昌府在父親的口中被描述的既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中國三大樓的光嶽樓,以及清朝時期留下的山陝會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還有繞古城一週水面很寬的護城河,都無形中給這座古城增加了魅力和神祕。

當年母親帶四個姐姐風塵僕僕從天津趕到聊城時,眼前這座破舊土氣的小城令人失望的程度可想而知。

那時以古樓為中心的聊城城區僅有一平方公里。沒有電燈,沒有柏油路,有風一身土,下雨兩腳泥。由古樓延伸到東南西北的四條大街是聊城最繁華的去處。父親工作的樓西大街是聊城最高政府機關----專署所在地, 街道狹窄的兩步便可跨到街對面去。街道兩邊的門臉房都是舊時的板搭門,清晨營業前都要先將門板一塊塊卸下來,晚間打烊再按順序一塊塊裝上去。我們家臨時租住在樓西大街的一家民房裡,房門、窗戶一概沒有玻璃,門是兩扇木頭門,窗是木框紙糊窗。冬天再冷門也得四敞大開,否則即便是白天屋裡也是黑黢黢的。

五十年代後,城區向四面有較大擴展,古城區在經過幾次拓寬、改建後,臨街古式板搭門店鋪便蕩然無存了。古樓東的百貨一零是聊城最大的百貨公司。

光嶽樓,作為聊城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是聊城古城的中心,當時是免費開放的。在我還沒有記憶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或姐姐們抱到古樓高處的平臺上一覽古城風光。古樓底也是開放的,據家裡人回憶,四個樓洞裡面擺滿了各種商品,都是城邊鄉村農民自己生產的土產品。雞、鴨、魚、肉、蛋、蔬菜、豆腐、糧油、粗布,十分齊全。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五十年代初期,國家還實行供給制,政府工作人員不發工資,只發小米。父親每月都會領很多小米,拿到古樓底下交換其他物品。再到後來,公私合營了,古樓底便開設了百貨合作店。七十年代末,我也曾在古樓底靠西的櫃檯裡做過售貨員。直到八十年代初,為了更好的保護光嶽樓這一魯西名勝古蹟,商店撤出。

我是一個對吃很在意的人,至今在我的心裡聊城小吃排名第一的依舊是吊爐燒餅夾八批兒果子。用木炭火烤制的吊爐燒餅夾上剛出油鍋的又酥又香的八批兒果子,配一碗兒辣椒油、蒜泥汁兒、麻汁調製的老豆腐或大鍋熬製的豆漿,那簡直是我眼裡最美味的早餐。我對小時候吃東西最早的記憶是母親用一個黃底白圈的搪瓷缸子,盛了豆漿泡八批兒果子餵我。

一直到古城拆遷前,我隔三差五都要去古樓北吃這一口。如今,只有在米市街路口不遠處的東關大街上還保留著我認為比較正宗的八批兒果子,雖然我現在住在興華西路,離那兒較遠,也知道油炸食品不利健康,但是每隔幾個星期還是忍不住要去吃一次。

七十年代,古樓北口東南角有一家切餡兒的豬肉灌湯包非常好吃,還有八十年代東水橋西路北的一個肉丸的羊肉包子鮮香可口。一句話,貨真價實,質優味美。直到今天都忘不掉。

今年年初,畢業已經52年的小學同學建了一個同學群。有幸相聚的同學們湊在一起聊起的自然是我們小時候的情景。很多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街巷和景點又被我們一一記起。

館驛衚衕是我們的母校東關小學錯對面的一條衚衕,從北到南不過幾百米,這是我們記憶最深刻的一條衚衕。因為在這條衚衕南端路西的一個院子裡,我們接受了小學一年級的啟蒙教育。這個衚衕之所以叫館驛衚衕,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往南出衚衕左轉,是被稱之為小碼頭的地方,不遠處還有個大碼頭,想必是老年間聊城商貿交易繁榮時,在京杭大運河聊城段商賈們上下船、裝卸貨的地方。館驛衚衕,正是驛棧集中設立的小街。

"

聊城又叫東昌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5年。

當出生後一個月的小嬰兒被母親抱回聊城的那一刻起,我便註定與這座小城有了不解之緣。

這座古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直到今天,每每走過聊城那些新開發的街道,望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還有那些經過改造後的古城別墅,反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而那些逐漸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不可重來的舊景舊貌、那些不可複製的過往歲月,卻會無比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我的老家在天津。1949年9月,曾經是傅作義部下的父親,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聊城專署建設科工作。由此,1950年不包括我在內的全家從天津遷往東昌府。後來母親告訴過我,她當初帶四個姐姐來聊城多半是被先到一步的父親“忽悠”的。

東昌府在父親的口中被描述的既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中國三大樓的光嶽樓,以及清朝時期留下的山陝會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還有繞古城一週水面很寬的護城河,都無形中給這座古城增加了魅力和神祕。

當年母親帶四個姐姐風塵僕僕從天津趕到聊城時,眼前這座破舊土氣的小城令人失望的程度可想而知。

那時以古樓為中心的聊城城區僅有一平方公里。沒有電燈,沒有柏油路,有風一身土,下雨兩腳泥。由古樓延伸到東南西北的四條大街是聊城最繁華的去處。父親工作的樓西大街是聊城最高政府機關----專署所在地, 街道狹窄的兩步便可跨到街對面去。街道兩邊的門臉房都是舊時的板搭門,清晨營業前都要先將門板一塊塊卸下來,晚間打烊再按順序一塊塊裝上去。我們家臨時租住在樓西大街的一家民房裡,房門、窗戶一概沒有玻璃,門是兩扇木頭門,窗是木框紙糊窗。冬天再冷門也得四敞大開,否則即便是白天屋裡也是黑黢黢的。

五十年代後,城區向四面有較大擴展,古城區在經過幾次拓寬、改建後,臨街古式板搭門店鋪便蕩然無存了。古樓東的百貨一零是聊城最大的百貨公司。

光嶽樓,作為聊城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是聊城古城的中心,當時是免費開放的。在我還沒有記憶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或姐姐們抱到古樓高處的平臺上一覽古城風光。古樓底也是開放的,據家裡人回憶,四個樓洞裡面擺滿了各種商品,都是城邊鄉村農民自己生產的土產品。雞、鴨、魚、肉、蛋、蔬菜、豆腐、糧油、粗布,十分齊全。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五十年代初期,國家還實行供給制,政府工作人員不發工資,只發小米。父親每月都會領很多小米,拿到古樓底下交換其他物品。再到後來,公私合營了,古樓底便開設了百貨合作店。七十年代末,我也曾在古樓底靠西的櫃檯裡做過售貨員。直到八十年代初,為了更好的保護光嶽樓這一魯西名勝古蹟,商店撤出。

我是一個對吃很在意的人,至今在我的心裡聊城小吃排名第一的依舊是吊爐燒餅夾八批兒果子。用木炭火烤制的吊爐燒餅夾上剛出油鍋的又酥又香的八批兒果子,配一碗兒辣椒油、蒜泥汁兒、麻汁調製的老豆腐或大鍋熬製的豆漿,那簡直是我眼裡最美味的早餐。我對小時候吃東西最早的記憶是母親用一個黃底白圈的搪瓷缸子,盛了豆漿泡八批兒果子餵我。

一直到古城拆遷前,我隔三差五都要去古樓北吃這一口。如今,只有在米市街路口不遠處的東關大街上還保留著我認為比較正宗的八批兒果子,雖然我現在住在興華西路,離那兒較遠,也知道油炸食品不利健康,但是每隔幾個星期還是忍不住要去吃一次。

七十年代,古樓北口東南角有一家切餡兒的豬肉灌湯包非常好吃,還有八十年代東水橋西路北的一個肉丸的羊肉包子鮮香可口。一句話,貨真價實,質優味美。直到今天都忘不掉。

今年年初,畢業已經52年的小學同學建了一個同學群。有幸相聚的同學們湊在一起聊起的自然是我們小時候的情景。很多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街巷和景點又被我們一一記起。

館驛衚衕是我們的母校東關小學錯對面的一條衚衕,從北到南不過幾百米,這是我們記憶最深刻的一條衚衕。因為在這條衚衕南端路西的一個院子裡,我們接受了小學一年級的啟蒙教育。這個衚衕之所以叫館驛衚衕,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往南出衚衕左轉,是被稱之為小碼頭的地方,不遠處還有個大碼頭,想必是老年間聊城商貿交易繁榮時,在京杭大運河聊城段商賈們上下船、裝卸貨的地方。館驛衚衕,正是驛棧集中設立的小街。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這條小街保留至今,也算是一種運河文化吧。我有好幾個同學小時候的家就住在這條衚衕裡,雖然小學一年級的那個院子不復存在了,但我對這條衚衕卻有著一種很深的感情。

我們還聊到了東關小學北面的那個坑,冬天我們經常去溜冰嬉戲,它帶給我們童年的歡樂至今難忘。經過百度查詢,它好像是叫小丁家坑,現在它已與左右的水面連成一片,並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鈴鐺湖。

我們同學都居住在離學校不太遠的各條街巷,現在想來都是些很有特點的名字。這些街巷有的取自地形地貌,如越河圈街、元寶心街;有的取自商業功能,如米市街、豬市街、後菜市街;有的則以望族宅院命名,如狀元街、相府街、馬宅街等。我知道的這些街巷,有的已在近年來的城市擴建中永遠消失了。

我曾在鼓樓南實驗小學對面的火神廟街生活過十幾年年。這條小街南北長約300米、寬6米左右,住的差不多都是老虎。據記載,清末民初年間該街中段有一座規模不小的火神廟,由此而得名。我在此居住時,火神廟早已不見蹤跡,但這條街的街名卻延續下來。如今這條街也隨古城拆遷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別墅。每次經過實驗小學門口習慣性地往南望去,衚衕不見了,女兒小時候在這條街的老槐樹下蹣跚學步的情景依然會浮現在眼前。

古樓附近的很多老街古巷如狀元街、二府街、考院街、觀前街、觀后街,這些共同承載著東昌府數百年文明的街巷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無一不蘊含著聊城東昌府幾百年的滄桑歷史和深重的文化積澱,可惜隨著古城改造,幾千家古城居民的搬離,這些老街巷已無跡可尋。

"

聊城又叫東昌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5年。

當出生後一個月的小嬰兒被母親抱回聊城的那一刻起,我便註定與這座小城有了不解之緣。

這座古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直到今天,每每走過聊城那些新開發的街道,望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新建小區,還有那些經過改造後的古城別墅,反倒有一種陌生的感覺。而那些逐漸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不可重來的舊景舊貌、那些不可複製的過往歲月,卻會無比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我的老家在天津。1949年9月,曾經是傅作義部下的父親,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聊城專署建設科工作。由此,1950年不包括我在內的全家從天津遷往東昌府。後來母親告訴過我,她當初帶四個姐姐來聊城多半是被先到一步的父親“忽悠”的。

東昌府在父親的口中被描述的既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中國三大樓的光嶽樓,以及清朝時期留下的山陝會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還有繞古城一週水面很寬的護城河,都無形中給這座古城增加了魅力和神祕。

當年母親帶四個姐姐風塵僕僕從天津趕到聊城時,眼前這座破舊土氣的小城令人失望的程度可想而知。

那時以古樓為中心的聊城城區僅有一平方公里。沒有電燈,沒有柏油路,有風一身土,下雨兩腳泥。由古樓延伸到東南西北的四條大街是聊城最繁華的去處。父親工作的樓西大街是聊城最高政府機關----專署所在地, 街道狹窄的兩步便可跨到街對面去。街道兩邊的門臉房都是舊時的板搭門,清晨營業前都要先將門板一塊塊卸下來,晚間打烊再按順序一塊塊裝上去。我們家臨時租住在樓西大街的一家民房裡,房門、窗戶一概沒有玻璃,門是兩扇木頭門,窗是木框紙糊窗。冬天再冷門也得四敞大開,否則即便是白天屋裡也是黑黢黢的。

五十年代後,城區向四面有較大擴展,古城區在經過幾次拓寬、改建後,臨街古式板搭門店鋪便蕩然無存了。古樓東的百貨一零是聊城最大的百貨公司。

光嶽樓,作為聊城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是聊城古城的中心,當時是免費開放的。在我還沒有記憶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或姐姐們抱到古樓高處的平臺上一覽古城風光。古樓底也是開放的,據家裡人回憶,四個樓洞裡面擺滿了各種商品,都是城邊鄉村農民自己生產的土產品。雞、鴨、魚、肉、蛋、蔬菜、豆腐、糧油、粗布,十分齊全。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五十年代初期,國家還實行供給制,政府工作人員不發工資,只發小米。父親每月都會領很多小米,拿到古樓底下交換其他物品。再到後來,公私合營了,古樓底便開設了百貨合作店。七十年代末,我也曾在古樓底靠西的櫃檯裡做過售貨員。直到八十年代初,為了更好的保護光嶽樓這一魯西名勝古蹟,商店撤出。

我是一個對吃很在意的人,至今在我的心裡聊城小吃排名第一的依舊是吊爐燒餅夾八批兒果子。用木炭火烤制的吊爐燒餅夾上剛出油鍋的又酥又香的八批兒果子,配一碗兒辣椒油、蒜泥汁兒、麻汁調製的老豆腐或大鍋熬製的豆漿,那簡直是我眼裡最美味的早餐。我對小時候吃東西最早的記憶是母親用一個黃底白圈的搪瓷缸子,盛了豆漿泡八批兒果子餵我。

一直到古城拆遷前,我隔三差五都要去古樓北吃這一口。如今,只有在米市街路口不遠處的東關大街上還保留著我認為比較正宗的八批兒果子,雖然我現在住在興華西路,離那兒較遠,也知道油炸食品不利健康,但是每隔幾個星期還是忍不住要去吃一次。

七十年代,古樓北口東南角有一家切餡兒的豬肉灌湯包非常好吃,還有八十年代東水橋西路北的一個肉丸的羊肉包子鮮香可口。一句話,貨真價實,質優味美。直到今天都忘不掉。

今年年初,畢業已經52年的小學同學建了一個同學群。有幸相聚的同學們湊在一起聊起的自然是我們小時候的情景。很多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街巷和景點又被我們一一記起。

館驛衚衕是我們的母校東關小學錯對面的一條衚衕,從北到南不過幾百米,這是我們記憶最深刻的一條衚衕。因為在這條衚衕南端路西的一個院子裡,我們接受了小學一年級的啟蒙教育。這個衚衕之所以叫館驛衚衕,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往南出衚衕左轉,是被稱之為小碼頭的地方,不遠處還有個大碼頭,想必是老年間聊城商貿交易繁榮時,在京杭大運河聊城段商賈們上下船、裝卸貨的地方。館驛衚衕,正是驛棧集中設立的小街。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這條小街保留至今,也算是一種運河文化吧。我有好幾個同學小時候的家就住在這條衚衕裡,雖然小學一年級的那個院子不復存在了,但我對這條衚衕卻有著一種很深的感情。

我們還聊到了東關小學北面的那個坑,冬天我們經常去溜冰嬉戲,它帶給我們童年的歡樂至今難忘。經過百度查詢,它好像是叫小丁家坑,現在它已與左右的水面連成一片,並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鈴鐺湖。

我們同學都居住在離學校不太遠的各條街巷,現在想來都是些很有特點的名字。這些街巷有的取自地形地貌,如越河圈街、元寶心街;有的取自商業功能,如米市街、豬市街、後菜市街;有的則以望族宅院命名,如狀元街、相府街、馬宅街等。我知道的這些街巷,有的已在近年來的城市擴建中永遠消失了。

我曾在鼓樓南實驗小學對面的火神廟街生活過十幾年年。這條小街南北長約300米、寬6米左右,住的差不多都是老虎。據記載,清末民初年間該街中段有一座規模不小的火神廟,由此而得名。我在此居住時,火神廟早已不見蹤跡,但這條街的街名卻延續下來。如今這條街也隨古城拆遷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別墅。每次經過實驗小學門口習慣性地往南望去,衚衕不見了,女兒小時候在這條街的老槐樹下蹣跚學步的情景依然會浮現在眼前。

古樓附近的很多老街古巷如狀元街、二府街、考院街、觀前街、觀后街,這些共同承載著東昌府數百年文明的街巷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無一不蘊含著聊城東昌府幾百年的滄桑歷史和深重的文化積澱,可惜隨著古城改造,幾千家古城居民的搬離,這些老街巷已無跡可尋。

大美山東,在一座歷史悠久的聊城,我擁有了65年的記憶

聊城目前存留的還有一座我很關注的老建築,那就是聊城影劇院。聊城影劇院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當時是一座標誌性建築,其宏偉程度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應屬聊城第一。小時候很多老電影都是在這個劇院看的。例如《寶葫蘆的祕密》、《三打白骨精》、《英雄兒女》、《雞毛信》、《小兵張嘎》,那時的票價很便宜,學生場5分,成人場2毛。等到文化大革命時,老電影基本上被打成了“毒草”,禁止上映了。

劇院裡反反覆覆上映的是哪八個樣板戲和《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改革開放後,所有的老電影都“解放”了,那些日子,聊城劇院的售票口前每天都會排起長龍似的隊伍,被壓抑太久的影迷們對電影的熱愛徹底迸發。如今中外電影百花齊放,天天更新,聊城劇院也順應時代的發展,早已從一個大放映廳改裝為若干個小功能廳,同時可放映多部電影。現在的電影院基本上是年輕人的天下啦。

聊城近二十年的變化真可謂天翻地覆、日新月異。我們這代人親眼見證它的每一步成長,最有資格說這句活。今天瑣瑣碎碎地回憶了這些,既是對逝去歲月的紀念,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相信這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明天更輝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