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優勝劣汰階段 競爭環境發生多個變化

日媒稱,中國汽車市場去年告別了連續多年的銷量增長。由於競爭環境發生變化,日本汽車製造商也面臨較大影響。

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17日報道,3月底,上海汽車集團舉行新車發佈會,其副總裁王曉秋指出,今天的汽車市場形勢非常嚴峻,“活下來”永遠是第一條。這一發言引發了中國媒體的關注。

報道稱,企業高管表現出危機感,象徵著汽車產業急速成長階段結束,優勝劣汰競爭正式開始。

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8年新車銷量約為2808萬輛,比前一年減少2.8%。這是28年來中國汽車銷量首次低於前一年。

2019年銷售形勢也比較低迷。第一季度汽車銷量同比減少11%。

報道指出,中國汽車市場急速成長的時代迎來終結,競爭環境發生多個變化。除了貿易戰給汽車產業的商務環境帶來風險外,還有以下變化:

一是政府政策變化。

中國政府要求汽車製造商自2019年起生產一定比例的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此舉目的在於推動實現“電動汽車強國”。

報道表示,汽車製造商需要面對的不光是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問題。中國政府還要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達到一定標準。今後,中國政府還計劃出臺“國六”標準,排放標準嚴格程度與歐洲相當。汽車製造商需要同時推進汽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

中國計劃2022年撤銷在汽車領域對外資的限制。這也將成為競爭激化的原因。

二是,大城市限購汽車。

報道稱,為解決交通堵塞問題,中國大城市實施限購汽車的政策。例如,在北京,2019年普通小客車指標為4萬個,現在申請人數約為320萬人。深圳實施汽車搖號競拍制度,個人平均成交價約為7萬元人民幣。購車門檻提高。

三是補貼政策的變化。

2017年,小型車購置稅優惠結束。今年6月,中國政府將縮小新能源汽車補貼發放對象範圍,在此基礎上補貼減半。根據計劃,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於2020年結束。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崔東樹指出,經營不善的製造商難以生存,今後淘汰速度將加快。

世界汽車製造商依然會大力開拓中國市場,這是因為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中國市場新車銷量約佔全世界的30%,市場規模是美國的1.6倍,是日本的5倍多。潛在需求也很大。截至2018年,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是170輛左右。而美國和日本平均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分別超過800輛和600輛。可以認為,中國市場還有發展空間。

各汽車製造商對中國依賴程度也很高。大眾汽車總銷量的近40%來自中國市場,美國通用汽車則超過40%。

報道稱,令人擔憂的是,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汽車領域起步較晚。日本企業必須認識到,如果看錯競爭環境的變化,則可能很快就掉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