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繪這幅畫卷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7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新疆,天山南北翻開新的一頁。65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軍墾戰士們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在最艱苦、最邊遠的地方開荒造田,建成一個個團場、一座座城鎮、一片片綠洲。兵團廣大幹部群眾胸懷國家利益、新疆大局、職責使命,奮力書寫精彩的時代答卷,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兵團精神”是傳家寶

走進位於第八師石河子市的兵團軍墾博物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向人們訴說著兵團人艱苦創業、屯墾戍邊的激情歲月。

創業初期,軍墾戰士們住地窩子、喝澇壩水、吃粗糧飯,克服了物資短缺、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拿起工具搞建設。他們節衣縮食,將節省下的資金用於建設,從不主動要求領取新軍裝,把磨壞的軍裝縫補好接著穿。軍墾博物館裡,一件打滿了補丁的棉衣見證了這段歷史。

“現在,雖然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兵團的優良傳統始終在傳承和弘揚,並不斷髮揚光大。”建議並籌建軍墾博物館的八師原副政委、石河子市政協原主席陸振歐說。

從蒼茫戈壁到錦繡綠洲,從亙古荒原到現代城市,兵團人不斷創造奇蹟的背後,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兵團人也始終將“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作為“傳家寶”,構築了精神新高地。

1958年夏天,兵團一師決定修建一條引水總渠,因地形複雜,沒有機械,加之高溫氣候,就動員身體好的男職工參加建設。但王世卿、王華玲、趙桂榮、郭桂榮、趙愛蓮5名姑娘執意參加會戰,而且保證“不拖後腿”。她們組建了女子突擊隊,特意挑來特大號籮筐,白天晚上連軸轉,挖渠的速度超過了小夥子。從那以後,“塔河五姑娘”的事蹟傳遍天山南北。

“依託當年修建的引水總渠,兵團建立了5個團場。兵團人引渠開荒、修路種樹,靠著艱苦創業創造了奇蹟。”“塔河五姑娘”之一的郭桂榮回憶起火熱的青春歲月,依然豪情滿懷。

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位於新疆西北邊境一線。這裡春季多風,夏季蚊蟲肆虐,冬季雪深及膝。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馬軍武、張正美夫婦30多年如一日駐守在邊境線旁。他們每天升旗、瞭望、巡線……他們所在的哨所被稱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馬軍武說。

做產業體系現代化排頭兵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百廢待興。兵團人從農業開發入手,在外國專家眼中的“植棉禁區”,不但試種棉花成功,還將其打造成優質棉花基地。如今,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1%,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達1453.2萬畝。

多年來,兵團始終堅持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大力推進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三大基地”建設,打造全國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當年,開發莫索灣墾區時,7人先遣隊帶著7桶水、4袋麵粉和10多斤鹹菜,安營沙漠邊緣,燃起了那裡百年來的第一堆篝火,拉開了莫索灣墾區開發建設的序幕。而今,手提肩扛的耕作方式已被全面機械化取代,記者在地處莫索灣墾區的八師一五〇團看到,廣袤棉田一展平,無人機在棉田上空盤旋,很快就完成了灑藥作業。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兵團建成了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國家糧食高產創建集中示範區,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節水灌溉、科技水平不斷攀升,節水滴灌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

農業方面,兵團發揮著先進生產力示範區的作用;工業上,兵團奠定了新疆現代化工業基礎,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煉出了第一根鋼錠,生產出第一塊方糖……

兵團工業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逐步形成多門類的工業體系。截至目前,已形成食品醫藥、紡織服裝、氯鹼化工和煤化工、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去年,兵團實現工業增加值792億元,比上年增長6.6%。

坐落在八師石河子市的新疆天業集團公司,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特種聚氯乙烯樹脂生產企業。他們打造了國內首條“煤電—電石—聚氯乙烯—電石渣—水泥”循環產業鏈,有效解決了傳統生產方式電石廢渣難以處理的難題。天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曉玲說,企業1.5萬名員工中就有3000名科技人員,公司開展的系列創新工程,為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培育新動能,裝備新引擎。近年來,兵團重點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著墨,譜寫動能轉換新篇章。生產出了新疆第一根光纜,全力打造集光棒、光纖、光纜、光器件、光通信設備生產、銷售等於一體的光通信產業鏈,填補了新疆信息通信高新技術產業的空白。

產業轉型拓新路,經濟發展邁大步。統計顯示,去年兵團生產總值達2515.16億元,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增強,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作為兵團經濟重鎮,八師石河子市挺起了兵團經濟脊樑。“八師培育了化工、新材料、紡織、食品、能源、農業裝備等為支柱的新型工業化體系;以棉花、釀酒葡萄、番茄、果蔬和鮮奶、肉牛等為主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八師石河子市委書記、八師政委董沂峰告訴記者。

深化改革展現維穩戍邊新作為

“政策好,土地確了權,我們心裡有了底,也就捨得投入了。”在六師芳草湖農場二十二連,種植大戶王忠和說。

作為兵團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師市,第六師五家渠市於2017年12月在芳草湖農場進行土地確權頒證,王忠和成為兵團第一批擁有《國有農用地承包經營權證》的人。“以前,政策變化可能導致土地調整,大家不輪作、不投入。”王忠和說,“現在好了,再也不用擔心土地調來換去的,自己的地總要用心管”。

“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實現兵團事業新發展、展現維穩戍邊新作為的必由之路。”2017年1月,兵團深化改革動員大會召開,進一步釋放兵團體制特殊優勢和發展活力。

農業生產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農機作業和收費標準、統一關鍵和重大技術措施、統一農資供應。很長一段時間裡,兵團實施的種植“五統一”對推動農業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制度不再適應兵團發揮特殊作用及中央對兵團的定位要求,也不再符合市場規律。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是兵團深化改革的重頭戲。取消“五統一”,激發市場活力!這項改革,讓七師一二九團的宋金保大顯身手。取消“五統一”後,宋金保種了50畝紅薯,畝產達3000公斤,每畝地純收入達3500元。

“種紅薯成本低、易管護,今年我又種了西瓜紅、板栗薯、紫薯等多個品種。”宋金保告訴記者,他還專門註冊了紅薯品牌——“68·蜜薯”。

其實,取消“五統一”也並不意味著要單打獨鬥。記者瞭解到,通過合作社實現抱團發展,已成為廣大種植戶的共識。兵團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社,以進一步提高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上臺階。

今年初,《兵團關於大力促進和規範農工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出臺,計劃用5年時間,成立規範化農工合作社1000家以上,兵團八成以上從事農業生產的群眾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合作社主要產品的生產經營環節基本實現統一服務,社員收入比非合作社社員提高20%以上。

記者喬文匯馬呈忠

原標題:紮根新疆大地書寫時代答卷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