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觀後:用戲劇空間承載現實題材的審美真實'

戲劇 歷史 電視劇 藝術 上海 設計 新民網 2019-08-20
""《特赦1959》觀後:用戲劇空間承載現實題材的審美真實

圖說:獻禮劇《特赦1959》宣傳照 官方圖

上海出品的獻禮劇《特赦1959》正在央視熱播,並多日排名全國同時段收視第一、收穫平均收視率“破1”的佳績。除了作為“獻禮劇”,電視劇還有多個前綴:“主旋律電視劇”“現實題材劇”以及國內首部以“特赦”為主題的電視劇,等等。《特赦1959》正是通過對歷史主題的準確把握,使上述這些特徵,內在地嵌刻於文本當中,由此成為對熒幕現實題材與主旋律敘事的一次堅定、有益的實踐,因而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某些極具時代感的佳作特質。

向內聚合的歷史線索,帶來主旋律敘事的新節奏

電視劇主要講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到1959年國慶前夕的十年裡,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高級戰犯的關押、改造、特赦的故事,並以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為主要敘事空間,著重表現王英光等共產黨幹部在對戰犯進行思想改造中遇到的困難與應對的策略。電視劇在劇作設計中的首個特點,就在於將重大歷史事件凝練於功德林管理所內,這極大節約了敘事佈局,使歷史動力凝結為個體行為動力,豐富了電視劇的戲劇衝突與故事層次,大大加快了敘事節奏,提高了電視劇的可看性。

電視劇的前幾集正是以這樣的一種聚合的動力展開的:幾位被重點表現的國民黨高級戰犯,從不同地點被移送至功德林。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國民黨舊軍官都獲得了充分的熒幕時間,展現出了迥異的性格特點與戲劇處境:黃維傲慢不可一世,葉立三剛烈卻愚忠,蔡守元多疑心虛,王耀武深沉遠慮,劉安國囂張跋扈。此外,長期臥病的杜聿明、年紀最大的王隆基,都為功德林的工作增加了難度。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既是劇本中性格鮮明的角色,也是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這又大大豐富了銀幕形象背後的互文空間。當這些層次豐富的角色在功德林相聚、並與戰犯改造的歷史任務相碰撞時,便迅速將歷史線索轉換為了電視劇中源源不斷的戲劇能量。正是因此,《特赦1959》能夠不斷產生戲劇高潮,呈現出了主旋律敘事中罕見的快節奏與極高的觀賞性。

歷史真實與戲劇虛構交織,帶來現實題材的審美特質

然而,要做到戲劇元素的高度集中,僅靠角色的推擠顯然不夠。事實上,若不能進行有效疏導,擁擠的角色會迅速使敘事癱瘓,造成劇本的節奏混亂與結構坍塌。在《特赦1959》的劇作中,起到有效疏導作用的是主角王英光。與他所面對的對手不同,王英光是一位虛構的角色,也正是因此,使他能夠更自由地穿梭在故事當中、輕盈地串聯起一個個厚重的歷史人物並將他們引向故事主旋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特赦1959》可算是對近年現實題材創作風潮的一次正確實踐,揭示了現實題材影視劇創作中虛構與真實的辯證關係。這組辯證關係可以有兩種表述:其一,是由虛構引導真實,即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將真實的人物與歷史事件引導向戲劇空間,形成超越真實的藝術感染力。

"《特赦1959》觀後:用戲劇空間承載現實題材的審美真實

圖說:獻禮劇《特赦1959》宣傳照 官方圖

上海出品的獻禮劇《特赦1959》正在央視熱播,並多日排名全國同時段收視第一、收穫平均收視率“破1”的佳績。除了作為“獻禮劇”,電視劇還有多個前綴:“主旋律電視劇”“現實題材劇”以及國內首部以“特赦”為主題的電視劇,等等。《特赦1959》正是通過對歷史主題的準確把握,使上述這些特徵,內在地嵌刻於文本當中,由此成為對熒幕現實題材與主旋律敘事的一次堅定、有益的實踐,因而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某些極具時代感的佳作特質。

向內聚合的歷史線索,帶來主旋律敘事的新節奏

電視劇主要講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到1959年國慶前夕的十年裡,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高級戰犯的關押、改造、特赦的故事,並以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為主要敘事空間,著重表現王英光等共產黨幹部在對戰犯進行思想改造中遇到的困難與應對的策略。電視劇在劇作設計中的首個特點,就在於將重大歷史事件凝練於功德林管理所內,這極大節約了敘事佈局,使歷史動力凝結為個體行為動力,豐富了電視劇的戲劇衝突與故事層次,大大加快了敘事節奏,提高了電視劇的可看性。

電視劇的前幾集正是以這樣的一種聚合的動力展開的:幾位被重點表現的國民黨高級戰犯,從不同地點被移送至功德林。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國民黨舊軍官都獲得了充分的熒幕時間,展現出了迥異的性格特點與戲劇處境:黃維傲慢不可一世,葉立三剛烈卻愚忠,蔡守元多疑心虛,王耀武深沉遠慮,劉安國囂張跋扈。此外,長期臥病的杜聿明、年紀最大的王隆基,都為功德林的工作增加了難度。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既是劇本中性格鮮明的角色,也是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這又大大豐富了銀幕形象背後的互文空間。當這些層次豐富的角色在功德林相聚、並與戰犯改造的歷史任務相碰撞時,便迅速將歷史線索轉換為了電視劇中源源不斷的戲劇能量。正是因此,《特赦1959》能夠不斷產生戲劇高潮,呈現出了主旋律敘事中罕見的快節奏與極高的觀賞性。

歷史真實與戲劇虛構交織,帶來現實題材的審美特質

然而,要做到戲劇元素的高度集中,僅靠角色的推擠顯然不夠。事實上,若不能進行有效疏導,擁擠的角色會迅速使敘事癱瘓,造成劇本的節奏混亂與結構坍塌。在《特赦1959》的劇作中,起到有效疏導作用的是主角王英光。與他所面對的對手不同,王英光是一位虛構的角色,也正是因此,使他能夠更自由地穿梭在故事當中、輕盈地串聯起一個個厚重的歷史人物並將他們引向故事主旋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特赦1959》可算是對近年現實題材創作風潮的一次正確實踐,揭示了現實題材影視劇創作中虛構與真實的辯證關係。這組辯證關係可以有兩種表述:其一,是由虛構引導真實,即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將真實的人物與歷史事件引導向戲劇空間,形成超越真實的藝術感染力。

《特赦1959》觀後:用戲劇空間承載現實題材的審美真實

圖說:獻禮劇《特赦1959》宣傳照 官方圖

其二,是由真實去創造虛構。《特赦1959》的編劇趙琪為這部劇作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準備與積累,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特赦”題材的資料蒐集。可以說,主人公王英光與“功德林小天使”護士樑冬芳、代表歷史見證者的徐高平等這些虛構角色,正是從三十年的訪談、筆記、錄音與影像資料中誕生出來的。他們的角色性格、人物功能乃至言行舉止,無不來自於創作者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虛構的人物創作被深刻地嵌入了歷史線索當中,並因此獲得動力與活力。

兩種不同的動力,搭建了這部電視劇以真實為基底的審美特質。因而,《特赦1959》的特殊之處正在於,劇作不再試圖呈現與歷史空間等值的敘事空間,而是嘗試通過對現實題材文藝的審美真實的技巧性運用,來承載和接納主旋律敘事與現實題材的宏大命題。相比歷史題材主旋律電視劇慣有的大視角,這部劇中呈現出內向聚攏的特徵,以及因此產生的密度更大、質量更高的戲劇空間,構成了一次與當下時代聯繫緊密的創作實踐。

(本文作者為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