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

在河北文學傳統裡,紅色文學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新兒女英雄傳》拉開了英雄群像的序幕,到《戰鬥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作品先後出版,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衍生出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小兵張嘎》影響深遠,作者徐光耀被親切地稱為“小兵張嘎之父”。

"

在河北文學傳統裡,紅色文學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新兒女英雄傳》拉開了英雄群像的序幕,到《戰鬥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作品先後出版,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衍生出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小兵張嘎》影響深遠,作者徐光耀被親切地稱為“小兵張嘎之父”。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徐光耀老先生接受燕趙都市報採訪。張克峰/攝

歲月如歌。如今,徐光耀老先生已經94歲高齡,雖然平靜的面容早已沒了炮火洗禮的沉重,但對家國的無限熱愛和融入骨血的抗戰情結,讓老先生的歲月靜好比別人多了份時代的雋永。

銘記:沒有大國哪有小家

徐光耀出生於1925年,13歲參加八路軍,抗日烽火中當過勤務兵、特派員、鋤奸幹事和報道參謀。

"

在河北文學傳統裡,紅色文學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新兒女英雄傳》拉開了英雄群像的序幕,到《戰鬥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作品先後出版,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衍生出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小兵張嘎》影響深遠,作者徐光耀被親切地稱為“小兵張嘎之父”。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徐光耀老先生接受燕趙都市報採訪。張克峰/攝

歲月如歌。如今,徐光耀老先生已經94歲高齡,雖然平靜的面容早已沒了炮火洗禮的沉重,但對家國的無限熱愛和融入骨血的抗戰情結,讓老先生的歲月靜好比別人多了份時代的雋永。

銘記:沒有大國哪有小家

徐光耀出生於1925年,13歲參加八路軍,抗日烽火中當過勤務兵、特派員、鋤奸幹事和報道參謀。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1948年時的徐光耀。

13歲,人生即將拉開青春的美好序幕。可1938年的中國,侵華日軍大舉增兵華北,13歲的徐光耀目睹了侵略者的殘暴。

回憶八十一年前參加八路軍的往事,徐光耀的記憶依然清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我們老家離盧溝橋不到二百里,聽得見戰場上的炮聲。日本人從村裡經過,燒殺搶掠。八路軍用生命保護老百姓,我立志‘堅決不當亡國奴’,儘管打仗很艱苦、很危險,但我依舊堅持當八路軍。沒有國哪還有咱的家?!”

對於和平年代的孩子來說,產生不了如徐光耀彼時的深切願望。徐老直言,“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忘了歷史,不應該躺在優裕的環境下不思進取。當今世界環境很複雜,還存在著強權勢力,國家只有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生活。”

心路:“嘎子”是他理想中的男孩

徐光耀是在抗日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抗戰題材作品佔了絕大部分。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把我的抗日作品剔除的話,我就沒有作品了。”

"

在河北文學傳統裡,紅色文學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座高峰。從《新兒女英雄傳》拉開了英雄群像的序幕,到《戰鬥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作品先後出版,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衍生出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小兵張嘎》影響深遠,作者徐光耀被親切地稱為“小兵張嘎之父”。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徐光耀老先生接受燕趙都市報採訪。張克峰/攝

歲月如歌。如今,徐光耀老先生已經94歲高齡,雖然平靜的面容早已沒了炮火洗禮的沉重,但對家國的無限熱愛和融入骨血的抗戰情結,讓老先生的歲月靜好比別人多了份時代的雋永。

銘記:沒有大國哪有小家

徐光耀出生於1925年,13歲參加八路軍,抗日烽火中當過勤務兵、特派員、鋤奸幹事和報道參謀。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1948年時的徐光耀。

13歲,人生即將拉開青春的美好序幕。可1938年的中國,侵華日軍大舉增兵華北,13歲的徐光耀目睹了侵略者的殘暴。

回憶八十一年前參加八路軍的往事,徐光耀的記憶依然清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我們老家離盧溝橋不到二百里,聽得見戰場上的炮聲。日本人從村裡經過,燒殺搶掠。八路軍用生命保護老百姓,我立志‘堅決不當亡國奴’,儘管打仗很艱苦、很危險,但我依舊堅持當八路軍。沒有國哪還有咱的家?!”

對於和平年代的孩子來說,產生不了如徐光耀彼時的深切願望。徐老直言,“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忘了歷史,不應該躺在優裕的環境下不思進取。當今世界環境很複雜,還存在著強權勢力,國家只有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生活。”

心路:“嘎子”是他理想中的男孩

徐光耀是在抗日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抗戰題材作品佔了絕大部分。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把我的抗日作品剔除的話,我就沒有作品了。”

家國70年時代記憶|“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

▲1958年完成的《小兵張嘎》使徐光耀在文學領域聲譽日隆,幾乎成了其文學成就的標籤。 徐光耀家人供圖

1950年,徐光耀把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平原烈火》呈現於文壇,引起一陣激贊之聲,而1958年完成的《小兵張嘎》使徐光耀在文學領域聲譽日隆,幾乎成了徐光耀文學成就的標籤。

在徐光耀的家中,一進門就能看到著名版畫家袁慶祿的作品《小兵張嘎和玉英在白洋澱上》,兩個純真少年坐在白洋澱的漁船上,臉上映著落日的餘暉,透著勃勃生機。

徐老說,活潑機靈、勇敢機智的張嘎深入人心,很多讀者都以為他便是“嘎子”的原型人物。實際上,他的性格與嘎子恰恰相反,比較刻板、老實。

“我喜歡的性格就是嘎子的性格。‘嘎子’並不是我本人,而是我理想中男孩子的形象。我希望中國的男孩都機靈、聰慧。”徐老說。

《小兵張嘎》創作成功,是作家深入生活的最生動實例。徐光耀參加革命後,親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鬥一百多次,給他提供了創作的源泉。這些創作素材的保留,則源於徐老有寫日記的好習慣。

徐老透露,這個習慣始於1940年,從15歲開始,他走到哪裡,就把日記本隨身帶到哪裡。他記下了抗戰英雄們用青春和鮮血創造的英雄事蹟,也記下了戰鬥生活中隨時跳出來的人物、事件和場面,一寫就堅持了七十多個年頭。這些日記,既是一部個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份時代的投影,一份現當代歷史的個人記憶。

深情:為雄安鉅變歡天喜地

張嘎和白洋澱是徐光耀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地標性場景。如今,他筆下的這片土地成了雄安新區的一部分。徐老笑稱自己是雄安新區人,“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都讓我歡天喜地,雄安新區的前景是光明而美好的。”

徐老說,“雄縣這片土地很了不起。我們都以為刺殺秦王的荊軻是易縣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其實那時候‘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地方就在我老家這塊兒。荊軻慷慨悲歌、重義輕死的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小兵張嘎秉承了荊軻及眾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內核,有著一脈相承的人格魅力。”

徐老還多次提到孫犁。

眾所周知,孫犁的《荷花澱》1945年發表之後,在文學界影響深遠,白洋澱的秀麗風光和雄安之地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個雋永豪放的荷花澱流派。一大批作家在寫作實踐中努力探索“荷花澱派”的寫作技巧,徐光耀也是其中的一位。

徐老曾說,孫犁也寫戰爭,寫血與火,“但是他寫得美,殘酷中充滿著人性之美,因此他的作品能夠流傳。”徐老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作品中“美沒學來,但學得了一個‘真’字。我敢說,我的作品是真心之作”。

存著這份真心,徐光耀才在鐵凝嶄露頭角之際,把她的文學之路向前推得更遠,並鼓勵她向孫犁學習。從孫犁到徐光耀再到鐵凝,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北作家在精神上的一脈相承。

最後,徐老還殷切地希望,當代青年作家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提高思想覺悟。“今天,作家的寫作條件好很多,要努力出更多的精品,出更多的高峰。”

記者手記:永懷赤子之心

抗戰時期,華北地區是敵後抗戰的主戰場,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文學享譽全國,華北特別是保定作家群星光熠熠。

血與火的歷史呈現抗戰的艱苦卓絕,其文學作品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芒。與徐光耀老先生面對面重溫歷史,切身感受到經歷炮火洗禮後的歲月靜好,是鏗鏘詠歎調之後的深邃悠遠。

94歲的徐老人生經歷實在豐富,他一直強調自己是刻板的人,很羨慕張嘎身上的“嘎”氣。實際上,如果內心深處不住著張嘎,又怎能在筆下塑造得如此經典?徐老對自己的評價太過嚴苛,或是他太小的時候就投身時代與革命的洪流中,把小男孩的頑皮與“嘎”氣都收了起來?

2015年,徐老的日記出版成書,時為文壇一件大事。日記中有他成長過程中的固執、狹隘等,這些弱點,徐老毫不隱瞞,全部暴露。而這些,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極力掩飾的。

這就是徐老的赤子之心,這就是徐老的磊落赤誠。

正是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徐老在少年時“堅決不當亡國奴”,參軍,打仗,寫文章,槍與筆在他的手中是武器,也是號角;正是有了這磊落赤誠,徐老在新的時代出版自己的日記,講述自己的成長,也袒露自己的弱點,為文學史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為作家,這也許是徐老“嘎”氣的一部分吧。

永懷赤子之心,永遠磊落赤誠,於任何時代,於任何人,都是十分珍貴的。

(燕都融媒體記者侯豔寧、張思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