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日本戰國最能打的兩位戰神,史書記載的四次會戰結局如何?

武田信玄 上杉謙信 戰國時期 日本 歷史烙印 2017-06-01

“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和“越後之龍”上杉謙信是日本戰國時期兩位能征善戰的大大名,雙方為稱霸一方互相交手十幾年,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兩位戰神不願再互相消耗實力,而轉移了進攻方向。那麼史書記載的雙方四次川中島會戰結局如何呢?

被稱為日本戰國最能打的兩位戰神,史書記載的四次會戰結局如何?

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

第一次川中島之戰發生在1553年。上杉謙信老謀深算,為了不使自己的上杉軍實力受損,他唆使自己在北信濃地區的舊將村上義清挑起戰事,讓村上義清承擔武田軍的壓力,上杉軍只是作為支援而出動一部分兵力前往北信濃地區,信濃的出兵馬上就有了效果,村上義清在上杉謙信的幫助下奪回了葛尾城。但是好景不長,隨後武田信玄親率大軍前來叫陣,村上義清的軍隊在武田軍摧枯拉朽般的進攻下大敗而回,本人也被迫逃往他鄉。此番交戰,雙方均是一勝一敗。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之戰發生在1555年,上杉謙信用政治手段獲得了幕府的信任,取得了“以朝廷之名懲治叛軍”的權力。就這樣,上杉軍打著正義的旗號再次選擇了出兵。在戰事的另一邊,武田信玄也十分忌憚上杉軍的實力,一邊積極促成與北條、今川兩大豪強結成軍事同盟共同抵禦外敵,一邊加緊製造上杉軍內部矛盾,引發兵變,從而分散上杉軍的兵力。兩軍在信濃川的支流犀川流域對峙,雙方卻都沒有前進一步。

武田和上山都深諳兵法之道,兵法有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出兵容易暴露己方的弱點,以靜制動才是上乘的戰法。在對峙的二百餘天中,上杉謙信困擾於內亂,武田信玄困擾於自己的糧草供應,雙方均無力再負擔戰事,遂借今川義元調和為臺階,二人鳴金收兵。

被稱為日本戰國最能打的兩位戰神,史書記載的四次會戰結局如何?

川中島合戰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

武田信玄一直對北信濃地區虎視眈眈,在政治上對北信濃的武士運用懷柔政策,意在穩住北信濃地區的武士,伺機將北信濃地區據為己有。而上杉謙信在前兩次摩擦中未佔到絲毫便宜,卻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上杉謙信為此十分苦惱,甚至想遁入空門,靠上杉家將的死諫才把他從高野山迎回。在此番周折中,上杉謙信立下了一統天下的宏圖大志,但要一統天下首先要取得信濃地區,於是,第三次川中島之戰爆發了。

此時的上杉軍中士氣正盛,連續摧城拔寨,攻下武田家多座城池。武田軍選擇了避其鋒芒,收縮兵力準備最後的決戰。武田信玄清楚地認識到“兵貴勝,不貴久”,不可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將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出擊才能謀取最後的勝利。

正當雙方進入決戰階段時,室町幕府的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為了重振幕府,正在積極調停各個戰國大名之間的戰事。此時,武田信玄乘機向足利將軍提出和睦必須以北信濃為條件。這樣,武田信玄就在實際上獲得了信濃地區的支配權——第三次川中島合戰結束。

被稱為日本戰國最能打的兩位戰神,史書記載的四次會戰結局如何?

上杉軍的車輪戰術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被推遲的武田軍和上杉軍的決戰還是到來了。1559年,為了謀求霸業的上杉謙信開始進攻北條氏,北條氏在一開始就陷入被動,隨後節節敗退,最後被圍困在小田原城內。萬分危急的北條氏基於三國同盟向武田軍求助。武田信玄又考慮自己每次出兵的時候都有上杉謙信的牽制,使自己出兵不順,遂下決心集合大軍準備與上杉謙信來一次大決戰。

本次決戰也以其宏大的規模被載入史冊,史稱“八幡原決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武田信玄將大本營設於茶臼山,上杉謙信將大本營設於茶臼山隔千曲川相望的妻女山。無論是武田信玄還是上杉謙信,要撤軍都會路過對方的轄區,雙方互斷後路——戰事伊始就擺出了決戰的架勢。

武田信玄採納大將山本勘助的建議,採用“啄木鳥陣法”,將大軍分出1.8萬人作為別動隊,渡過千曲川誘敵深入,本隊前往八幡原設伏。但是,上杉謙信也同樣是用兵如神,他從武田軍的炊煙中準確地判斷出了武田軍的戰術意圖,指揮上杉軍主力也前往八幡原地區。大戰終於爆發了。武田軍因為其“啄木鳥戰法”分出一部分兵力,所以戰鬥打響之後馬上就陷入了苦戰。

被稱為日本戰國最能打的兩位戰神,史書記載的四次會戰結局如何?

八幡原決戰

上杉謙信採用“車輪戰法”,大軍呈圓形擺開,自左向右轉動,這樣有利於軍隊在作戰中有效地休息。號稱戰神的武田信玄馬上想出了對應之法——鶴翅陣。軍隊排成仙鶴翅膀的形狀,從兩面夾攻上杉軍,令其兩邊受敵,首尾不能相顧。但畢竟武田兵力較少,儘管戰術神妙但是依然損失慘重,愛將山本勘助和其弟武田信繁均戰死沙場。

正當武田軍支撐不住時,武田別動隊趕到,武田別動隊的參戰大大扭轉了戰局,雙方兵力又恢復了平衡。激戰持續了一天,雙方均損失慘重,撤出了戰鬥。第四次的川中島之戰結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