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巖 段青青: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價值

文化 歷史 哲學 社會科學 習近平 馬克思主義 亞洲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2019-05-22
王鶴巖 段青青: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價值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講話指出:“回顧歷史、展望世界,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新時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關係中,道路自信是實踐旗幟,理論自信為思想引導,制度自信指具體體現,當我們進一步追問堅定這三個自信的緣由,即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基礎來源時,必將會導向對價值理念的追問,也就是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成果,是實現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動力,蘊含著強烈的民族情懷。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充滿希望。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在“不忘本來”中充分體現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在“吸收外來”中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在“面向未來”中立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類關懷。

一、不忘本來:立足民族文化價值的中華民族自信

世界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各民族優秀文化不僅是推動本民族不斷髮展的精神支柱,更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的財富。文化自信不僅在於其在堅持自身特色基礎上實現民族性,而且在於其開放包容的全宇宙視野,文化自信思想從全球視野的廣度出發,致力於實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推動人類未來文化不斷髮展。

延綿不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對於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獨立進取,推動民族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在古代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為當代世界各國間交流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的哲學思想為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對於鼓勵人們向上向善,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個拋棄本民族文化積澱、忽略其文化價值的民族是一個失去根基與脈絡的民族,猶如空中樓閣,終將坍塌。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本民族文化價值,不斷傳承與創新優秀民族文化,不僅為本民族發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也為世界文明瞭留下炫目的瑰寶。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人類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文化是由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的,因而,文化必然不是停滯不前、一成不變的。文化和文明的積累和繼承都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創造過程,這個創造過程是文化和文明充滿生命力、得以源遠流長的重要保證。

一方面,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和”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為中華文化對待本民族內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對待外域文化提供了價值導向,推動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實現對同時代優秀文化的包容吸收、化為己用。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中華文化能夠對同時代優秀文化包容吸收、為我所用,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融合力,這種融合力是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非偶然的文化現象,這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展現。 另一方面,我們中華文化能夠頑強發展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家和族的文化傳承,在對前人文化不斷繼承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變化的特點對其進行改造創新是偉大中華文化延續力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命的體現,文化的豐富和積澱是支撐民族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就是否定本民族過往的歷史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所體現的對於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表明,本民族成員對於民族發展歷程的積極肯定以及民族自信的堅定信念。

二、吸收外來: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

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鑑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文化自信並不是一味固守自身文化,盲目排外的自負心態,而是在充分認同和尊重自身文化價值及其生命力的基礎上,以開闊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倡導世界文明交流與包容,致力於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表明,優秀的文化必然是擁有文化自信,敢於交流,幷包容其他文化的優點的文化,而文化間交流的基礎則是文化的多樣化,鼓吹世界文化的完全同一化,文化間便失去了交流的可能性。習近平曾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引用古詩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表達對於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重視。文化自信思想立足於對本民族堅定的自信,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致力於推進世界文明繁榮發展。

人類社會是一個文明不斷髮展進步的社會,也是一個多種文明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的社會。孟子曾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講的就是世間萬物的多樣性存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般,每一事物都帶著其獨特的印記,各不相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只有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才能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正是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才有了今天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同時還是促進世界文明發展的一個積極和重要的因素。當今時代,促進文化發展多樣性已成為一種廣泛的共識,世界各民族既要重視本民族文化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實現共同發展。

文化自信不僅深深烙印著民族特性,同時還表現出世界性意蘊,具有超越中華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共享性。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堅定的價值支撐。第一,文化自信主張各民族文化間的平等交流,反對某一民族文化的文化優越感。由於發展歷程各有不同,世界各民族社會發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這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同環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價值都是平等的,文化自信主張文化間的平等交流,使得世界不同發展水平的各民族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交流搭建有了一個平等的舞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二,文化自信主張各民族文化共享共榮,反對文明衝突論。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和諧共生”理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指明瞭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受益、共同發展的理念,文化自信內在的互利共贏思維為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認同提供了重要基礎。第三,文化自信主張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鑑,相互補益,反對文化霸權、文化排斥。人類文明只有包容才能有交流互鑑的動力,鼓勵世界文化兼容幷蓄,才能推進世界文化的融合發展,推進世界各族和諧共存。文化自信思想中所倡導的平等交流、相互補益、共享共榮等價值觀,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國擔當,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需要這種大國責任感,文化自信對於貢獻中國智慧、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意義重大。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轉動,時代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人類如何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我們提供了答案的新思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應成為一種價值共識,原因在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於人類發展現實,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而提出的各民族和諧發展的思想理念,表明了對於民族間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尊重以及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積極因素的積極肯定,各民族不僅能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還能充分利用其他民族優勢,實現不同發展程度的民族可以共同進步。民族的發展需要堅定文化自信,世界各民族不僅要“各美其美”,更要做到“美人之美”,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構建人類文明,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社會“美美與共”的新形態。

三、面向未來:立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類關懷

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文化自信絕不只是現實社會的“辯護者”,更重要的價值在於爭做未來社會的“首倡者”,文化自信要求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汲取傳統智慧,植根現實實踐,更要著眼於未來,關注多種可能性,鞏固理想信念旗幟性作用,實現創造未來的偉大事業。從著眼未來的高度揭示文化自信繼往開來的前瞻性價值,這是文化自信的時間向度,文化自信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自信。

為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貢獻中國方案,既是一種文化自信,更是一個有擔當的大國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近年來,依託日漸強大的國家實力,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及政治話語權不斷提升。從2014年面向未來的APEC峰會的召開到2016年推進世界經濟發展的G20峰會,從2017年尋求共贏發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2018年致力於世界繁榮發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都積極發出了“中國聲音”,提出了令世界為之振奮的中國方案。新時代,我國不僅要開拓進取,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明交流,在價值觀層面努力為世界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世界文明畫卷,讓世界重新理解和擁抱全球化。

貢獻中國智慧不能僅靠滿腔熱情,重要的在於要有能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智慧方案,要有分享智慧的寬廣胸懷。想要有令世界關注的中國話語權,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面向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以文化自信為精神支柱,以世界“美美與共”為目標指向的中國方案。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為我們參與世界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方案,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我們不斷汲取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智慧,對於解決隨著時代發展困擾人類社會的各種難題,開創屬於全人類的美好未來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思想的哲學研究”(18BKS06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哲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KSB0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鶴巖 段青青

(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