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聞|龍崗百年客家圍屋環水樓走出三代“歲進士”'

"

崇文重教建學堂 優良家風源遠流長

"

崇文重教建學堂 優良家風源遠流長

客家新聞|龍崗百年客家圍屋環水樓走出三代“歲進士”

在環水樓內,處處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義的蹤影。

"

崇文重教建學堂 優良家風源遠流長

客家新聞|龍崗百年客家圍屋環水樓走出三代“歲進士”

在環水樓內,處處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義的蹤影。

客家新聞|龍崗百年客家圍屋環水樓走出三代“歲進士”

環水樓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圍屋,曾經出過三位“歲進士”,龍崗的讀書尚文之風亦在此興起。

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新社區蘭水壆村地處偏僻,然而,在這個地方卻隱藏著一處客家城堡式圍屋中的“豪宅”——環水樓。環水樓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圍屋,已有百餘年曆史,因原來其前有無名小溪繞屋而過而得名。在這座樓裡,曾經出過三位“歲進士”,而龍崗的讀書尚文之風亦在此興起。

經過100多年的歷史沉澱,環水樓已成為彰顯客家德、信、孝、廉文化的重要範例,透過環水樓這座客家圍屋,依舊可以感受到葉氏祖先對於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對教育的重視。環水樓葉氏後人遵循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讓優良家風源遠流長。

祖孫三代“歲進士”清廉勤政

走近環水樓,屋前一個拱形石門樓上鑲刻著“環水樓”。進入圍屋大廳,廳上懸掛著三塊“歲進士”牌匾,分別是同治十二年的“儒林郎”、光緒二年和三十一年的“禮部右侍郎”。所謂“歲進士”,即為皇帝欽命的進士。三塊進士牌匾分別屬葉樹棠、葉伯熙和葉鼎基祖孫三人,三代齊及第,在當時還屬偏遠地區的龍崗實屬不易。

“環水樓大屋的創始人是葉樹棠,清朝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加授翰林院待詔,賜封儒林郎,州同銜。”72歲的葉端雪是環水樓葉氏第十代裔孫,也是環水樓的看護人。據他介紹,葉樹棠晚年辭官離京,於光緒六年60歲時,先居惠州府淡水秋長葉姓村,再攜兒帶孫,落腳龍崗蘭水壆開基立業。他在當年(1880年)斥資8萬餘兩白銀動工始建,後經二代人的艱辛勞作,歷時18年,終於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這座雄偉壯觀的環水圍屋。整棟環水樓近4000平方米,繼承了古代莊園式的建築風格,屬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圍屋,同時吸收了廣府的樣式。

走在環水樓內,處處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義的蹤影。入口處有處仁興門,上書一對聯:仁裡春常在,興門福駢臻。“環水樓的文化不但有‘三代歲進士’之稱,還有儒家的‘官文化’。”葉端雪說,祖孫三代都為人正值,雖然沒有顯赫官名爵位,但他們為官清廉、勤政,他們遵循孔子儒家“為官以德”的理念,做一個品德高尚、正派勤懇的人,做廉政親民的好官。為此,他們專門將堂號命名為“思德堂”,並將皇上御賜的牌匾懸掛於中廳屏風門上,還留給子孫一句遺訓——“奕世簪纓”,希望子孫後代能在朝廷做官,而且要為官以德,做個好官。

興建私塾培養本族和外姓子弟

在環水樓的旁邊,還有一座佔地260平方米的房屋,儘管外觀已經很破舊,但仍能想象出這間私塾100多年前的宏偉和卓爾不群。葉端雪說,葉樹棠公特別重視人才培養,於是在環水樓旁專門建了一間獨立的私塾,佔地260平方米,內有課室、臥室、辦公室、天井等。葉樹棠給私塾取名為“崇正學堂”,寓意私塾要培養具有品德崇高、正正派派的人才,私塾除供葉姓本族子弟讀書,也兼收外姓子弟上學。

“葉樹棠公在私塾裡掛著孔聖人的畫像,學生上課前要先向孔聖人和先生各磕一個頭,算是入學儀式。上學時,先生會認讀‘方塊字’,讀《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再讀《四書》《五經》……最後學寫文章。”據葉氏後人回憶,私塾一方面教識字,一方面認讀堂聯,介紹葉氏家族的來龍去脈,傳承列祖列宗的功能。這種家教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

葉端雪說,1912年民國成立,科舉被廢除,私塾也被廢除,“崇正學堂”從此改名為“崇正學校”。近現代史上,崇正學校培養了許多文人、賢人,比如跟隨孫中山的葉若霖、參加東江縱隊的葉強基等,參加龍崗紅花嶺戰鬥的李瓊芳團長也曾在崇正學堂讀過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崇正學堂還成為龍崗地下黨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場所。

解放戰爭中,“環水樓”的兒女也紛紛參加部隊,為家鄉的解放立下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龍崗鄉人民政府還頒發了革命牌匾給他們家,給予表彰。走在“環水樓”,還能看到那一塊塊掛在大門門楣上的光榮牌匾。

整理文獻資料承襲優良家風

在葉端雪看來,葉氏先輩們祖孫三代“歲進士”不容易,龍崗的讀書尚文之風也正是在此興起;葉氏家族尊重儒學,重視教育,雕刻在環水樓各處的家訓、對聯、遺訓等更是留給環水樓葉氏家族一

筆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如今,每年的大年初四,部分葉氏後代和周邊村民還會聚集在環水樓拜祭祖先。

隨著時光流逝,環水樓內的原居民陸續搬離,空蕩蕩的古樓步入衰敗歲月。“它就這樣荒廢下去,實在太可惜了。”環水樓日益破敗,讓葉端雪覺得非常惋惜,出於對宗族的愛護以及優良家風的傳承,葉端雪從蘭水波小學教師的崗位上退休之後,就主動請纓參管環水樓的日常事務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除了做好日常的清理維護工作,他還四處走訪,花了4年時間整理出了20多篇幾十萬字有關環水樓的文獻資料。令人欣慰的是,環水樓已被列為龍崗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翻新修葺工作正在開展中。

“正如祖先在二大門屋簷下的木刻文章裡說的,‘探水晶之素玉,含仁戴義,應祥徽而出者,瑞哉麟乎,昔周盛時麟趾美公族之眾多,此山裡川清樹之氣……’葉氏祖先希望我們環水樓的子孫後代,像周朝人那樣都具有仁愛之心,做一個完美的人,希望葉屋環水樓的事業,能昌盛興旺永久,這也是我的心願。”葉端雪說,希望廉、孝、信、德這些優秀品質一直傳承下去,成為客家人世代承襲的優良家風。

專家點評

“有孝”“恭敬”家規家訓啟示為官為政者

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高級工程師孫騫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在世界分佈最廣、影響深遠的八大民系之一。我對客家人總的體會是內斂、有凝聚力,還有很強的家族血緣意識,從很多客家圍屋的情況看,通常是靠個人品行將一個大家族凝聚在一起。

我考察了很多客家圍屋,相對於其他圍屋,環水樓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教育和家風突出。葉樹棠在修建環水樓的同時,還花了很多錢來修建私塾“崇正學堂”,且規模與圍屋相當,不僅培養葉氏家族自家的孩子,也招收周邊居民的孩子,使周邊的百姓受益。後來,這傢俬塾走出了不少名人,包括參加抗日戰爭的李群芳、廣東省政協委員葉強基等。而且,這傢俬塾的師資力量很不錯,因此,當許多私塾在上世紀50年代就停辦時,崇正學堂一直開到上世紀80年代。

環水樓的家風非常突出,我看過許多客家圍屋,但很少有將祖訓直接刻在房子上的,大都只是記錄在家族的族譜上。由此可見,環水樓的祖先有多麼重視家風。這些祖訓寄託著客家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與美好期望,對於傳承弘揚客家精神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像“有孝”“恭敬”這些刻在環水樓門楣上的家規家訓都是在告誡後人,要光耀門楣,不能做有辱祖宗的事,這對今天的為官為政者也很有啟示意義。

(來源:深圳晚報 周倩 文/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