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遇“退卡潮”,Costco又跳進供應鏈深坑'

"

從開業擠爆到排隊退卡,Costco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8月27日,Costco中國首店在上海開業。首日營業便迎來大量客流,停車等三小時,結賬排隊兩小時,茅臺、愛馬仕等商品被搶購一空,周圍路段交通癱瘓...。初登大陸的Costco引起了轟動,股價也隨之大漲,僅兩天總市值就增加了78億美元。截止到9月3日收盤,Costco股價上漲4.9%。

作為全球售價會員制倉儲零售商,Costco成立於1983年。與其他零售商不同的是,“會員制”是Costco的核心商業模式,即以高性價比獲得大量客戶,通過會員費來獲利。這種盈利模式讓其實現連續15年的營收增長,成為僅次於沃爾瑪的美國第二大零售商。目前,Costco在全球經營逾770家賣場,總市值約1300億美元,會員人數已超9700萬人。

但在中國,隨著開業前三天優惠活動的結束,Costco大部分商品價格上調,退卡、退貨的人陸續增加,“Costco排隊退卡”“Costco退燒”的話題也頻頻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們開始唱衰。當開業的喧囂已褪去,退卡的聲音已傳來,一鳴驚人的Costco能否適應中國市場,成功存活下來?成為眾人關心的話題

退卡主要原因:不方便、沒有特別便宜

不同於此前媒體報道的“退卡要排隊2小時,工作人員忙到沒空吃飯”的情況。9月5日,一名上海Costco消費者告訴記者,當天客流量與開業相比已明顯減少,但仍然需要排隊,其中有一些顧客和他一樣是來辦理退卡,但人數並不多。

日前,Costco官方針對退卡事件迴應稱,“辦理退卡確實是有的,但其本身在Costco全球範圍內也是正常現象,且現在閔行店存在的退卡數量和比例也屬於合理範圍”。針對網絡上“退卡潮”傳聞,5日晚間,疑似Costco上海店長進行闢謠:沒有出現退卡潮,目前會員17萬,退卡人數2000,新增會員2000多,上海店客單價150多美金全球最高,目前未發現惡意退貨,明年計劃在浦東開設第二家。

根據其他媒體報道,一些退卡的顧客表示,主要是因為購物不太方便,沒有感覺特別便宜。“太遠了,過來不是很方便,自己駕車過來還好,坐地鐵東西很難搬。”“品類很少,每一樣量又大,我感覺沒有便宜很多。”“我是為了買茅臺充的卡,茅臺沒有了,感覺其他東西的價格沒便宜到哪裡去”。幾位辦理退卡的顧客說道,此外人太多、太擁擠也是顧客退卡的原因之一。

據悉,Costco開業三天後,優惠活動飛天茅臺、愛馬仕等爆款商品早已無貨,部分特惠的商品已經恢復原價,食品區人流較多。另外,原本37.9元的烤雞降價至28.5元,貨架間也多出了試吃臺。

按Costco的規定,消費者必須繳納會員費才能入場消費。目前,上海首店的會員年費是299元,可攜帶2名非會員。若在開業前成為付費會員,還能獲得一張100元商品抵用券,相當於一年199元,且會員資格全球可用,這樣的價格遠低於美國的60美元(摺合人民幣414元)。

據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會員續費率為90%,全球為88%。而在中國,當開業初期的優惠已經過去,消費者的新鮮感逐漸降低Costco還能不能繼續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短時間內Costco無法達到美國式便宜

此前,Costco亞洲區總裁張嗣漢表示,“Costco最大的吸引力是‘最便宜’,百貨類商品我們會比市場上便宜30%至60%,食品類至少也有10%至20%的價差。”正是這種價格優勢讓中國首店在當天就累積了數十萬會員。

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低價優質和會員制的商業策略讓Costco大獲成功。據海通證劵研究所數據顯示,2018年Costco綜合毛利率為13%,剔除會員費毛利率為11%,遠低於其他零售企業。而沃爾瑪、家樂福毛利率分別為25.1%,21.9%。

通過壓低銷售商品的毛利率,Costco以超低價格獲取了大量會員,這些會員帶來巨大的商品銷售額,而這又能讓Costco掌握極高的議價權,在和供貨商談判時壓低貨源價格,若是供貨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Costco會尋求和其競爭對手的合作,或是用自營品牌Kirkland替代部分商品。而整體約3700個的低SKU(庫存量單位)和精選品類搭配,不僅能讓Costco保證商品優質和低價還能實現高週轉率,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如此一來,形成了良性的閉環,讓Costco實現了其會員制的成功運營。

根據Costco財報顯示,2108年Costco總收入為1415.76億美元;其中,銷售額為1384.34億美元,會員費31.42億美元,淨利潤為31.34億美元。較為明顯的是,會員費雖不到總收入的3%,卻是盈利的主要來源。

在中國,Costco能否像在本土市場一樣擁有供應鏈和價格的優勢,憑藉“極致的性價比”來打動中國消費者讓其成為會員,實現會員制的成功運轉?

據上海門店的工作人員透露,Costco的部分商品供應來自臺灣,通過順豐快遞-清關-內地進行供貨。如果長此以往,Costco將會面臨關稅以及運營成本的壓力。若想實現全部商品的本土化採購,Costco必須像在本土市場一樣,憑藉大批量的直接採購和供應商建立穩定和低價的合作關係。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Costco在國內只有上海一家門店,第二家店計劃明年開業。這意味著Costco不具有的規模化優勢,無論是採購還是運輸難以像美國一樣便宜,而供應鏈體系的本土化搭建則需要時間。根據官方數據,目前Costco在美國和波多黎各有535家門店,加拿大為100家,墨西哥39家,英國28家,澳大利亞10家。在亞洲,日本26家,韓國15家,中國臺灣13家。這其中,美國門店的價格是最便宜的。

顯然,Costco靠龐大的規模效應帶來的價格優勢,短時間內在中國難以辦到。

電商虎狼盤據,中國之行艱難險阻

在美國和其他地區,Costco的低價優勢十分成功。但是在中國,它面對著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眾多強勁的對手和最為複雜的市場環境。根統計,中國佔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的54.7%,而美國僅佔16.6%,不及中國市場的三分之一。龐大的電商生態為消費者提供了全面的商品和更便利的購物體驗,更是培養了一批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消費人群。

在此情形下,想要做到低於電商的極致性價比,Costco還面臨很多挑戰。

目前,國內的電商巨頭已經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並在市場規模、商品品類、物流配送以及服務上做到了近乎變態的地步。

根據eMarketer發佈的年度旗艦報告,在2019年全球電商研究報告中,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淘寶和天貓,過去一年平臺GMV(成交總額)達5150億美金和4320億美金、領跑全球,京東排名第四,GMV為2590億美元。

即便是後起之秀的拼多多,其2019年上半年GMV也高達7091億元。除了龐大的體量外,國內電商們以多SUK運營模式為主,通過全方位、大批量的鋪貨,以此來獲取更多的流量和銷售量。天貓、淘寶與京東都是如此、而拼多多則以少SUK為主。據官方數據顯示,拼多多研發生產1300款引領行業的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超過7000萬單。

物流方面,在生鮮領域,天貓、京東等已推出了一小時的極速送達。在3C領域,京東憑藉自身的物流體系,更是早已實現次日達、24小時配送。目前,京東已佈局包括12000多家京東家電專賣店、2000家京東專賣店與160餘家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線下門店,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的低線城市及村鎮。

另外,服務方面,從水電繳費、汽車保養、文娛生活、二手交易,到金融支付、家電維修、出行訂票,電商無所不包,無處不在。

面對最為成熟的電商市場,Costco上海門店平移了美國的運營模式,即會員制、倉儲制、精選商品、低毛利。與此同時,Costco首店運營更是借鑑了臺灣市場經驗,不僅調來了200多名臺灣門店員工,更是選擇了一些臺灣地區較為火爆的商品率先銷售。

據瞭解,上海門店目前約有三千多個活躍的SKU,每類商品只有2-3種類選擇。另外Costco的門店設置也與美國無異,上海門店坐落於閔行區朱建路,距離市區有一定的距離,繼續延續了美國遠距離降低土地成本的選址策略。此外,倉儲式的賣場,大包裝的商品銷售,開放陳列商品,也複製了原有降低運營成本的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運營策略與美國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有關。在美國地廣人稀,人們分散居住,加上人工成本昂貴,人們更能接受開車去購物。此外,大家庭的模式,讓美國消費者更傾向於大量、低頻率的購買。而中國與美國卻大不相同。

某電商負責人表示,在中國Costco將會遇到兩大挑戰。一是,電商巨頭的市場擠壓,無論是從規模、採購、物流、還是服務層面,Costco都會面臨對手的強勢競爭。另外,中國成熟的電子商務業態,讓消費者養成了高頻、少量的購物習慣,這將是Costco需要克服的難題。

"

從開業擠爆到排隊退卡,Costco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8月27日,Costco中國首店在上海開業。首日營業便迎來大量客流,停車等三小時,結賬排隊兩小時,茅臺、愛馬仕等商品被搶購一空,周圍路段交通癱瘓...。初登大陸的Costco引起了轟動,股價也隨之大漲,僅兩天總市值就增加了78億美元。截止到9月3日收盤,Costco股價上漲4.9%。

作為全球售價會員制倉儲零售商,Costco成立於1983年。與其他零售商不同的是,“會員制”是Costco的核心商業模式,即以高性價比獲得大量客戶,通過會員費來獲利。這種盈利模式讓其實現連續15年的營收增長,成為僅次於沃爾瑪的美國第二大零售商。目前,Costco在全球經營逾770家賣場,總市值約1300億美元,會員人數已超9700萬人。

但在中國,隨著開業前三天優惠活動的結束,Costco大部分商品價格上調,退卡、退貨的人陸續增加,“Costco排隊退卡”“Costco退燒”的話題也頻頻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們開始唱衰。當開業的喧囂已褪去,退卡的聲音已傳來,一鳴驚人的Costco能否適應中國市場,成功存活下來?成為眾人關心的話題

退卡主要原因:不方便、沒有特別便宜

不同於此前媒體報道的“退卡要排隊2小時,工作人員忙到沒空吃飯”的情況。9月5日,一名上海Costco消費者告訴記者,當天客流量與開業相比已明顯減少,但仍然需要排隊,其中有一些顧客和他一樣是來辦理退卡,但人數並不多。

日前,Costco官方針對退卡事件迴應稱,“辦理退卡確實是有的,但其本身在Costco全球範圍內也是正常現象,且現在閔行店存在的退卡數量和比例也屬於合理範圍”。針對網絡上“退卡潮”傳聞,5日晚間,疑似Costco上海店長進行闢謠:沒有出現退卡潮,目前會員17萬,退卡人數2000,新增會員2000多,上海店客單價150多美金全球最高,目前未發現惡意退貨,明年計劃在浦東開設第二家。

根據其他媒體報道,一些退卡的顧客表示,主要是因為購物不太方便,沒有感覺特別便宜。“太遠了,過來不是很方便,自己駕車過來還好,坐地鐵東西很難搬。”“品類很少,每一樣量又大,我感覺沒有便宜很多。”“我是為了買茅臺充的卡,茅臺沒有了,感覺其他東西的價格沒便宜到哪裡去”。幾位辦理退卡的顧客說道,此外人太多、太擁擠也是顧客退卡的原因之一。

據悉,Costco開業三天後,優惠活動飛天茅臺、愛馬仕等爆款商品早已無貨,部分特惠的商品已經恢復原價,食品區人流較多。另外,原本37.9元的烤雞降價至28.5元,貨架間也多出了試吃臺。

按Costco的規定,消費者必須繳納會員費才能入場消費。目前,上海首店的會員年費是299元,可攜帶2名非會員。若在開業前成為付費會員,還能獲得一張100元商品抵用券,相當於一年199元,且會員資格全球可用,這樣的價格遠低於美國的60美元(摺合人民幣414元)。

據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會員續費率為90%,全球為88%。而在中國,當開業初期的優惠已經過去,消費者的新鮮感逐漸降低Costco還能不能繼續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短時間內Costco無法達到美國式便宜

此前,Costco亞洲區總裁張嗣漢表示,“Costco最大的吸引力是‘最便宜’,百貨類商品我們會比市場上便宜30%至60%,食品類至少也有10%至20%的價差。”正是這種價格優勢讓中國首店在當天就累積了數十萬會員。

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低價優質和會員制的商業策略讓Costco大獲成功。據海通證劵研究所數據顯示,2018年Costco綜合毛利率為13%,剔除會員費毛利率為11%,遠低於其他零售企業。而沃爾瑪、家樂福毛利率分別為25.1%,21.9%。

通過壓低銷售商品的毛利率,Costco以超低價格獲取了大量會員,這些會員帶來巨大的商品銷售額,而這又能讓Costco掌握極高的議價權,在和供貨商談判時壓低貨源價格,若是供貨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Costco會尋求和其競爭對手的合作,或是用自營品牌Kirkland替代部分商品。而整體約3700個的低SKU(庫存量單位)和精選品類搭配,不僅能讓Costco保證商品優質和低價還能實現高週轉率,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如此一來,形成了良性的閉環,讓Costco實現了其會員制的成功運營。

根據Costco財報顯示,2108年Costco總收入為1415.76億美元;其中,銷售額為1384.34億美元,會員費31.42億美元,淨利潤為31.34億美元。較為明顯的是,會員費雖不到總收入的3%,卻是盈利的主要來源。

在中國,Costco能否像在本土市場一樣擁有供應鏈和價格的優勢,憑藉“極致的性價比”來打動中國消費者讓其成為會員,實現會員制的成功運轉?

據上海門店的工作人員透露,Costco的部分商品供應來自臺灣,通過順豐快遞-清關-內地進行供貨。如果長此以往,Costco將會面臨關稅以及運營成本的壓力。若想實現全部商品的本土化採購,Costco必須像在本土市場一樣,憑藉大批量的直接採購和供應商建立穩定和低價的合作關係。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Costco在國內只有上海一家門店,第二家店計劃明年開業。這意味著Costco不具有的規模化優勢,無論是採購還是運輸難以像美國一樣便宜,而供應鏈體系的本土化搭建則需要時間。根據官方數據,目前Costco在美國和波多黎各有535家門店,加拿大為100家,墨西哥39家,英國28家,澳大利亞10家。在亞洲,日本26家,韓國15家,中國臺灣13家。這其中,美國門店的價格是最便宜的。

顯然,Costco靠龐大的規模效應帶來的價格優勢,短時間內在中國難以辦到。

電商虎狼盤據,中國之行艱難險阻

在美國和其他地區,Costco的低價優勢十分成功。但是在中國,它面對著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眾多強勁的對手和最為複雜的市場環境。根統計,中國佔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的54.7%,而美國僅佔16.6%,不及中國市場的三分之一。龐大的電商生態為消費者提供了全面的商品和更便利的購物體驗,更是培養了一批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消費人群。

在此情形下,想要做到低於電商的極致性價比,Costco還面臨很多挑戰。

目前,國內的電商巨頭已經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並在市場規模、商品品類、物流配送以及服務上做到了近乎變態的地步。

根據eMarketer發佈的年度旗艦報告,在2019年全球電商研究報告中,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淘寶和天貓,過去一年平臺GMV(成交總額)達5150億美金和4320億美金、領跑全球,京東排名第四,GMV為2590億美元。

即便是後起之秀的拼多多,其2019年上半年GMV也高達7091億元。除了龐大的體量外,國內電商們以多SUK運營模式為主,通過全方位、大批量的鋪貨,以此來獲取更多的流量和銷售量。天貓、淘寶與京東都是如此、而拼多多則以少SUK為主。據官方數據顯示,拼多多研發生產1300款引領行業的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超過7000萬單。

物流方面,在生鮮領域,天貓、京東等已推出了一小時的極速送達。在3C領域,京東憑藉自身的物流體系,更是早已實現次日達、24小時配送。目前,京東已佈局包括12000多家京東家電專賣店、2000家京東專賣店與160餘家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線下門店,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的低線城市及村鎮。

另外,服務方面,從水電繳費、汽車保養、文娛生活、二手交易,到金融支付、家電維修、出行訂票,電商無所不包,無處不在。

面對最為成熟的電商市場,Costco上海門店平移了美國的運營模式,即會員制、倉儲制、精選商品、低毛利。與此同時,Costco首店運營更是借鑑了臺灣市場經驗,不僅調來了200多名臺灣門店員工,更是選擇了一些臺灣地區較為火爆的商品率先銷售。

據瞭解,上海門店目前約有三千多個活躍的SKU,每類商品只有2-3種類選擇。另外Costco的門店設置也與美國無異,上海門店坐落於閔行區朱建路,距離市區有一定的距離,繼續延續了美國遠距離降低土地成本的選址策略。此外,倉儲式的賣場,大包裝的商品銷售,開放陳列商品,也複製了原有降低運營成本的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運營策略與美國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有關。在美國地廣人稀,人們分散居住,加上人工成本昂貴,人們更能接受開車去購物。此外,大家庭的模式,讓美國消費者更傾向於大量、低頻率的購買。而中國與美國卻大不相同。

某電商負責人表示,在中國Costco將會遇到兩大挑戰。一是,電商巨頭的市場擠壓,無論是從規模、採購、物流、還是服務層面,Costco都會面臨對手的強勢競爭。另外,中國成熟的電子商務業態,讓消費者養成了高頻、少量的購物習慣,這將是Costco需要克服的難題。

才遇“退卡潮”,Costco又跳進供應鏈深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