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晚間,萬科披露2019年中報,2019年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393.2億元,同比增長31.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8.4 億元,同比增長29.8%,即每月賺近20億,均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

業績好,一定是因為經營好嗎?不盡然,聽表哥娓娓道來。

表哥是個馬拉松愛好者,全馬最好成績是3小時52分鐘。在業餘選手中,這是個勉強能拿得出門的成績,背後是寒冬酷暑都在努力奔跑訓練。所以,當看到萬科董事長鬱亮3小時18分鐘的成績時,是非常震驚的。根據中國田協的標準,這個成績屬於業餘跑者的頂級選手“精英”級。

跑馬拉松的人,執行力往往都很強,因為他們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但是,很可能缺乏創造力。像表哥這種每次跑馬都會繞到小樹林撒泡尿的,才有可能比較有創造力。

王石在萬科的時候,鬱亮是個優秀的將才;王石離開萬科後,他卻很難說是優秀的帥才。

眾所周知,2018年萬科喊出了“活下去”,但實際上,早在2014年,王石就做出了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的“白銀時代”的判斷。

萬科轉型始於2013年,當時萬科提出的理念是“輕資產重運營”。直到如今,這個理念也是諸多大型企業轉型的目標。

一、理想主義者的墓碑

王石年紀稍大,所以不跑馬拉松,不過他也跑步,並且還上過珠峰。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在資本面前,理想主義者往往會潰不成軍。

在與“野蠻人”的較量中,王石敗下陣來,2017年離開了萬科。

這個喜歡吃紅燒肉的老年人,帶著和田女士的緋聞,後來去了華大集團,對,華大基因那家,任聯席董事長。

實事求是的講,王石領導下的萬科,不同於普通的房地產企業。以至於成為學術界爭相研究的對象,《萬科戰略轉型》等論文比比皆是。

表哥曾經買了一本關於萬科財務轉型的電子書,讀的豁然開朗。

二、轉型的萬科與眾不同

2017年的萬科年報,成了一道分水嶺。2013年到2016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剔除預收賬款)穩定在65%左右,作為資本密集行業,轉型的萬科在王石的帶領下,將負債控制到極致。

和恆大、碧桂園瘋狂並表不同,轉型的萬科採用了轉讓股權剝離營收的方式。

如何理解?

房地產公司的業績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土地屬性的特殊性,在一個全新的城市拿地往往不太容易。地產大佬不可能和全國所有城市都有良好的關係,所以會和當地的小房地產公司合作,參股比例非常有學問。

如果是為了做大銷售額,可以採用控股的方式合作;如果開盤賣的不太好,則可以參股的形式合作,不體現在並表後的營收裡。

並表範圍和並表形式學問比較大,上交所曾經就新城控股的“薛定諤式並表”做出過質疑,持股比例50%上下的合作公司,往往是有選擇的並表。

萬科則非常明確的選擇了將控制權轉讓給合作公司,而不併表,這也是萬科這些年發展勢頭不錯,但業績明顯不如恆大、碧桂園的原因。

除此之外,萬科還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物業、房屋出租上。

從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王石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

同時,為了降低融資成本,萬科將一部分高息負債轉換為債券,大大減輕了公司的融資壓力。

在老財務專家劉姝威的協助下,萬科的財務轉型成為房地產企業的典範。

三、資本為王的市場抉擇

後來,王石走了,隨後,劉姝威也去了好閨蜜董明珠的麾下。

對王石的離去痛哭流涕的鬱亮,還是露出了資本家的本來面目。萬科搖身一變,放棄了轉型,變成了當年厭惡的樣子。

是啊,沒有比“活下去”的理由更充分了。為了活下去,可以做曾經不屑的事。

首先,公司為了凸顯業績,將曾經“輕資產重運營”的模式徹底拋棄。

操作層面,對合作的子公司大規模進行並表,從而實現營收淨利潤雙豐收。但是投資收益表現平平,2019年上半年的投資收益為13億,和2014年上半年的投資收益持平。將納入投資收益的參股公司改為控股公司,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營收大幅增加。這才是公司營收創新高的祕密。

其次,在融資方面,公司徹底放飛自我。大幅增加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也高速增加。

再次,非地產銷售業務增長乏力。

鬱亮說,每一天都是賣房的好日子。

而賣房需要拿地,拿地需要很多錢,拿錢需要貸款,貸款需要業績。

隨著“房住不炒”的推進,銀行對房地產公司定向不放貸,房地產公司貸款越來越難了。2019年以來,銀行放款基本集中在極少數頭部地產大佬。

所以可以看到,除了恆大摔了一跤,各大房地產公司的業績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飛奔。其實,都是為了做大業績,來搶貸款名額。

恆大是鐵了心轉型,於是不玩了,恆大控股的電動車已經下線。

萬科轉型成功後,又成功的繞回去了,在資本和業績的引領下,開始做大銷售額。

如果萬科一直沿著這條路線走過來,很可能輪不到恆大走到前頭,但是如今再去搶房地產頭部公司,已經為時已晚。王石之前多年的心血,都化為烏有。

四、房地產公司的營收“假象”

2020年起,全部A股上市公司都要執行新收入準則,和舊準則相比,新收入準則放寬了收入確認的標準,相當一部分權限掌握在企業的會計手裡。

萬科作為先行示範企業,在2018年就提前執行了新收入準則。當時劉姝威還在,萬科執行新準則非常規範,新準則對公司的業績影響並不大。

但是新城控股和融創中國執行新收入準則後,都影響相對較大。

如何理解新收入準則呢?

1、收到房款。

房地產公司銷售住房收到房款後,不能馬上計入銷售收入。舊準則計入預收賬款,新準則計入合同負債,這裡的核算差不多。

2、確認收入

新收入準則允許公司分環節確認收入,比如驗收竣工可以確定一定比例的收入;舊準則不允許。這樣就導致上市房企會計利用新準則合理的“提前”確認收入,公司的業績就會大幅美化。

除了新準則的影響,上文提到的並表範圍,也對房地產企業的業績影響較大。

房地產企業有很多種方式調劑營收和淨利潤,不要被房地產企業的業績喜報矇蔽了雙眼。

如何判斷房地產企業的“真實”業績呢?

有兩點,一是財報中披露的銷售額,這是公司當前的銷售情況;二是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

萬科的這兩個指標並不差,但是和公司的“初心”相比,已經不再是王石時代的萬科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