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兩家平臺體驗投資 結果發現了些合規貓膩

投資 金融 基金 非銀金融行業 網貸之家 2017-05-01

隨著網貸行業的監管力度逐漸增強、監管逐漸深入細化,各家平臺將合規視為頭等大事。在如火如荼的合規運動中,各地區有各地區的規定,各平臺有個平臺的應對之策;各文件有各文件的執行標準,各平臺有個平臺的處理方式;各條監管要求有各條監管要求的表述方式,各平臺有各平臺的解讀方式。

近期,我陸續有些出借款到期,想提現之後投在新的平臺,於是陸續註冊了幾家平臺對比準備擇優選擇,這期間,陸續遇到了一些平臺在監管中的“對策”,下面講兩個故事,聊聊平臺如何執行監管政策的問題:

一, 銀行存管體驗太糟糕?沒關係,只要想投資辦法多的是

我在一個APP上看見了T平臺的廣告,宣傳中寫著與Z銀行進行了資金存管,收益總體來說還可以,項目感覺還算可靠,雖然信息披露的不多,但是披露的內容和其他平臺也都差不多,於是我註冊了賬號準備投資。

填寫完基本信息,到了開通銀行存管環節。選擇開戶銀行,很尷尬,我手裡這張專用做理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銀行卡不在所支持的銀行卡範圍內,於是把錢轉到了一張工商銀行卡里,結果接下來讓我選擇開戶行,我在100個開戶行選項中來來回回一個一個的看了好幾遍,結果沒發現我那張卡的開戶行。我實在太想投了,就打了個客服電話諮詢了下怎麼辦。

首先我問了為什麼不支持我用作理財的那張銀行卡的銀行。

得到的答案不出意外:那家銀行的通道暫時維護。這個解釋我也理解,開通了銀行存管,資金都走銀行通道,平臺想管也管不到。

第二個問題是怎麼選擇開戶行的問題。

得到的答案是:如果找不到開戶行支行,可以諮詢相應髮卡銀行,問問上一級的分行是哪裡,選擇正確就可以了。

其實我挺擔心選錯開戶行之後會在提現時出現意外又多一份麻煩,然後我開啟了裝孫子模式,回覆說:啊?這個要我自己諮詢啊,能隨便選一個嗎,查上一級開戶行好麻煩的。

之後我得到的回覆亮了:您可以選擇不開通銀行存管,直接進行充值,第三方支付支持的銀行卡更多。

我又回覆到:平臺不是進行銀行存管了嗎,如果這麼充值,我的錢不是流入到平臺了嗎,跟沒有銀行存管不是一個樣子嗎?

我又獲得回覆:您不開通銀行存管充值的資金不會流入到平臺,平臺完全按照監管要求不經手任何資金,您的錢是充值到了您的平臺賬戶,和通過銀行存管方式充值到您的平臺賬戶是一個道理,您的錢先到平臺賬戶才能出借給投資人的。

然後我就試了試,還真行!我就這麼完美的在一家對接了銀行存管的平臺避開了銀行存管系統完成了充值。我去兩家平臺體驗投資 結果發現了些合規貓膩

我去兩家平臺體驗投資 結果發現了些合規貓膩

以上是第一個故事

二,債權打包?別鬧了,才不是

幾天前,我接到北京H平臺的回訪電話,我在H平臺只是註冊並沒有充值投資。電話那頭先是寒暄了幾句,正常的推薦了一下平臺活動,在推薦平臺標的的時候是這麼介紹的:目前投資平臺的“X包計劃”不收取任何利息管理費,投資散標收取10%的利息管理費,您可以領取vip權限只收取最高4%的利息管理費。

直覺告訴我,這個“X包計劃”一定是打包債權,監管不讓做打包債權的事咱也是知道的,《網貸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八)表述的禁止項也很明確: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或實現以打包資產、證券化資產、信託資產、基金份額等形式的債權轉讓行為。而且前不久北京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中第69條也明確的表明所存在的問題是:將散標或債權轉讓標的打包發售。

我對電話那頭講了這兩份文件中的相應要求,表明質疑平臺的合規性。回覆是這樣的:

我們打包的不是債權,而是

打包借款人的借款信息

這句話讚我心裡默唸了好幾遍,第一次聽這麼解釋的!一時不知道怎麼回覆電話那頭的小哥兒。

以上是第二個故事。

上面的兩個故事,可能是個例,也可能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在網貸投資中或許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你我他的身上,某某銀行的存管體驗糟糕透頂,某某平臺的合規性有問題,數不勝數。第一個故事,猶如兩個人在atm機前一個取錢一個存錢,最後一個人直接把錢給另一個人那麼荒唐。第二個故事,猶如網貸平臺宣稱自己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是網貸平臺那麼詭詐。可話又說回來,在發現平臺存在的問題之後,我們投資人真的能下定決心暫且離開嗎?恐怕不能,投資人很想在一家平臺投資的時候,即使過程中出現了令自己質疑的問題,也會在投資前論證平臺安全後投資,而投資後開始擔心安全。

我常說,對於平臺講,監管不是什麼大事兒,而且監管風險也絕不是目前平臺最重要的風險。因為上有政策,下面無論如何都會有對策,如果中國人連這點本事都沒有,民間借貸不可能發展幾千年至今,還被互聯網發揚光大。可是,這個對策也需要建立在基本的遵守合規之上,雙軌制和詭辯的方法與不作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監管的條條框框就在那裡,它的解釋權不在平臺,而是平臺也沒必要根據自身的需求解讀這些條例。所有牽強附會的辯解無非就是不合規現狀的心存僥倖,投資人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鼠,都是同一條船上的狐狸,沒必要再聊一遍聊齋。

對於現行的監管文件,有沒有是一回事、執行與否又是一回事、如何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驢糞球表面光”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在監管出的平臺合規中,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可不是有領導視察公司讓公司員工裝樣子的事。接下來,平臺完成備案甚至拿下牌照就可以進入到合規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將是現階段最有分量的背書品牌,但不是可以開始變相執行監管的背書,我們永遠要記住:金融最大的風險往往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內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