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曾在一家建築信息諮詢創業公司待過一段時間,老闆常常自己跑出去談業務,為了提升客戶滿意,老闆會承諾客戶一些合同外的服務,這給項目部帶來很大壓力,每一項都是需要花大力氣才能搞定的。

項目部門頭頭老陳心裡老早就不太爽這事,一直壓著火。一次新項目,老闆找老陳碰頭,平時一個月的活,老闆硬生生簽了三週合同甩給他,老陳徹底不高興了。

部門幹活的就這麼些人,什麼活花多久時間您心裡也是清楚的,這麼強壓算啥?

說完摔門而出。

後來,老闆自己組了個臨時項目組,自己帶頭加班加點21天完成了交付,老陳項目組那段時間閒的都快發黴了,很是尷尬。

回想摔門事件,老陳暗暗叫悔,超額承諾的事不對可以商量,甩臉子就很low,明明自己佔理,這麼一來,前期的辛苦都被沖銷了,還得了個無理取鬧,不成熟的職業形象。

思來想去,老陳找老闆攤開了談這個事,客觀表達了這樣做對團隊、公司業務深挖的弊端。老闆聽後,確實沒有再胡亂承諾哄客戶,還聯合各部門出了一套合同標準。

處理關鍵衝突方式,直接決定了問題的解決程度。

什麼叫關鍵衝突呢?

關鍵衝突,即指處理複雜問題,讓問題責任方承擔起造成問題的責任,以促成問題解決。

在工作中,大大小小的衝突幾乎隨時都在上演。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一、面對衝突,常見的兩種錯誤極端處理方式。

職場衝突常見的處理方式,要麼沉默隱忍,要麼正面剛,兩種方式都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1.衝突的暴躁派。

前東家創立之初就跟過來的老彭,總以元老的姿態倚老賣老,上班時間相當隨意,愛來不來。但是老彭分管著公司財務上高風險的部門,新上任領導發現了這個弊端,找老彭談過這個事。

不談還好,這一談直接罷工,比之前更不愛來上班了。即便來,也變本加厲,在辦公區散播不滿,揚言新領導三把火,第一把就燒他,看他不順眼。

終於,老彭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幾番折騰下來,因為消極面對財務審計風險點整改,分公司考核扣了30%的得分佔比,直接影響全年收入。老彭長期曠工加重大失職,等來的是待崗,徹底回家休息了。

相信這樣的結果也並非他所願,問題就出在,錯誤理解了上司的談話。

職業化的談話,一定事圍繞工作目標去的,領導也不會傻到因為個人憎惡和一位老員工衝突。

老彭走進了基本歸因錯誤的誤區,即主觀臆斷了領導談話的內在動機,真實動機是隻想工作目標,老彭卻覺得別人太狠,針對自己。

基本歸因錯誤,是導致衝突激化的重要原因,基本歸因中情緒成分越多,問題就越偏離正確方向。

2.沉默的大多數。

公司採編部門存在合同標的模糊的問題,導致小編與客戶對接時很難把握服務的度,許多工作由於合同上未明確,甲方就有自己的心裡期待,一旦策劃服務未達到這個期待值,雙方矛盾就產生了。

每次面對這個問題,小編寧願隨著客戶性子來,誰也不肯出頭向公司提出合同規範問題。

羊群效應下,大家都這麼做,所以自己也會隨大流,不願做不一樣的那隻“羊”。

沉默會在一定程度上繞過沖突,但並不能解決衝突產生的根源,下次遇到這樣的情形,還會再次發生。

面對衝突,暴走與沉默兩種極端,是我們常常陷入的“安全誤區”,對解決問題並沒有意義。

我們面對衝突時,為什麼會輕易陷入兩種極端誤區?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二、衝突來臨,為什麼我們暴走或沉默。

程序員Lucer在前公司時曾遇到一次“意外事故”,截至日期了,甲方要的東西還沒開發出來,這在平時算不了很難的單子。甲方各種催,老闆徹底不給面子,當著研發同事的面,大肆批評了一通,Lucer一臉無辜,私下找了朋友,一起熬夜趕工交出了開發程序。這事眼看算是過去了,但之間的衝突因素並未消除。

這個事件中,老闆與Lucer就是兩種處理極端。

創業公司老闆,更多的時候像是部門主管,事無鉅細都得熟稔於心,Lucer老闆一來就是一通罵,只求結果,交付之後並未關注這次常規的開發為什麼反常。

作為開發人員,Lucer找朋友一起完成了交付,但並未與領導解釋過程中的原因,尋求公司途徑的問題解決。

我們試著分析他度正常意外的判斷過程。

1.老闆爆發

當交付不能按時完成,領導罵員工,這就有兩種可能:要麼覺得Lucer能力有問題,要麼覺得他態度不對,甚至懷疑職業素養,不然也不至於帶著情緒對員工。

在這之中,老闆對員工形成個人動機、個人能力的認識出現了偏差。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2.員工沉默

Lucer對整件事的處理,一直是默默抗,死抗或許會解決這次事故,但同樣的問題,後續還會發生。為了迴避為題,息事寧人的心態也是導致沉默的原因。

息事寧人,說白了就是將目光關注在問題表層,沒有深挖環節上的隱憂。

3.老闆、員工都忽略的問題

這次項目中,Lucer沒告訴老闆的信息,才是問題的重點。

他忽視了社會及結構化因素。

社會動機,可以理解為群體壓力,他在團隊的賣力開發,多次引起同伴反感,一個項目8分客戶就滿意了,他一定要求自己做10分,團隊其他人表示他的存在給自己增加了很多活,紛紛孤立他。

社會支持,及周邊人給予的幫助。都孤立了,遇到難啃的地方,團隊小夥伴都不太愛出手相助。

結構化動機:人員安排結構,公司文案負責設計表達,但由於文案從研發室調到了綜合部,彼此之間溝通不比之間那麼便捷,帶來磨合上的時間浪費。

內因之外,環境也在影響著任務完成情況,忽視了這些點,老闆歸因偏差,員工沉默隱忍,雙方都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在《關鍵衝突》一書中,作者也指出了面對衝突,是沉默、爆發,還是客觀面對問題,受以下六個因素影響。

001.個人動機:如何看到衝突背後的個人動機?

002.個人能力:衝突與問題相關,出問題習慣於歸因個人能力,缺乏客觀判斷。

003.社會動機:社會動機可以理解為衝突中的人如何看待社會期待,面對衝突為避免眾人壓力,寧願選擇沉默。

004.社會能力:即社會支持。同事如何配合協同。

005.結構化動機:工作流程變化的原因。

006.結構化能力:工作流程、工具等對任務的影響。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其中,個人、社會層面的動機和能力評估錯誤,將激化或擱置矛盾,不利於問題解決。

面對衝突,如何處理才能避免再犯和激化?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三、正確處理關鍵衝突。

跳出羊群效應與錯誤歸因,處理好關鍵衝突,需將視角從情緒、評價層面轉向目標和結果。

鄰居從事服務外包商多年,最近和甲方吵得不可開交,對方在未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更改了外包服務協議內容。

對方的操作在程序不佔理,但深究下去,鄰居卻也站不住腳。

原因是對方產品轉型升級後,原有的服務方式已經跟不上市場,而鄰居第一步看問題的角度就已經偏離了核心。

如何解決關鍵衝突,以推進問題解決?

走好第一步很關鍵:以CPR思維看待問題。

C:內容(Content)當問題初次出現,明確衝突涉及的具體問題點,明確這些問題與目標的關係。

P:模式(Pattern)當問題重複出現,通過問題出現的頻次,判斷問題性質。

R:關係(Relationship)這些問題對彼此關係是否有影響,有何種影響。

變得不好惹之後,職場就開掛了?不懂這四個字,越不好惹越糟糕

1.如何應對初次衝突

鄰居的事例中,他和東家合作多年都挺順利,對方突然改變策略,一定不是拍腦袋做的決定。這時有怒氣是人之常情,但更關心的應該是背後的“為什麼”。

分析衝突內容,明確衝突目的:查看服務協議中更改的部分,並與之前對比,明確服務差距,做足與對方交涉時的準備工作。

預測衝突結果:甲方更改了內容,與之前相比,會對外包服務收入造成影響嗎?哪些不利因素可以作為與甲方談判的關鍵。

理智思考意義:問問自己,還想不想合作了?既然想合作,發脾氣、怒懟,當場一時爽,事後怎麼面對對方?思考衝突背後的意義,是保持理智的基礎。

2.如何應對重複衝突

新上任主編在團隊中能否梳理權威,直接關係到後期工作開展的順利程度。公司新媒體主編就碰上了刺頭。

她每次指出的文章修改,發佈後才知道對方壓根沒改,私下找過作者,對方應承下來,可下次又犯同樣的毛病。

多次犯錯,問題的性質就不再是文章上,矛盾焦點變為作者本身的動機與態度。

這次談話編輯不再針對文章內容,當說到工作態度時,編輯坦白了自己的用人底線:互相信任。談話過後,情況確實好了許多。

面對重複性問題,問題性質升級是將犯錯者拉回理智的一劑良藥。

3.明確界限,拒絕多次犯錯者困擾。

職場老好人就是典型的害怕衝突類型,面對同事、領導的請求,拒絕顯得尤其困難,於是默默接受。

面對這類可能的衝突,習慣性沉默並沒有幫助,反而是默許了對方繼續不合理請求。

此時,告知對方你們的關係界限是及時止損的有效辦法。界限其實就是彼此關係的範圍。多次衝突,啟動超範圍提醒十分有必要。

比如同事一起做項目,同事總在關鍵時刻不給力,掉鏈子之後鍋還得一起背。久而久之,是駱駝也會被拖垮。

此時,強調隊友關係,明晰責任界限,不是逃避問題,相反是警醒對方如果再這樣下去,協作的小船就快穩不住了。

這樣做一來提醒對方重視責任,而來也表示那些失誤殃及到的不是他自己。

客觀面對,才是解決衝突的辦法。


衝突再所難免,遇到了,不用吵也不用忍,客觀面對問題,誠懇地與對方溝通,才是解決衝突的正確姿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